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匈奴是突厥人种还是蒙古人种?匈奴人的语言属突厥语族蒙古语族还是通古斯语族?匈人(Huns)是匈奴人吗?匈奴人到哪里去了?他们又从哪里来?他们与现在的匈牙利人(Magyars)、蒙古人是古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血缘关系?这一系列与“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同样的问题,史学界反馈给我们的回应就像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相似文献   

2.
西汉的屯田     
一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部落。大概在商代,我国就已经受到匈奴族的侵扰。到了秦代,匈奴族占领了现在我国的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广大草原,并且南踰阴山,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当时,匈奴族已进入家长奴役制阶段,他们侵入中国以后,掳掠人民畜产,使边境人民受到灾害。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案始皇于统一中国后,曾发兵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又发动四方的“罪人”去充实和守戍边境,即史记匈奴传所谓“徙适  相似文献   

3.
(一) 《史记》与《汉书》中所讲的匈奴“左方”或“左地”包括的地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人们对此往往不加分辨。丁谦认为匈奴左地包括今克鲁伦河以东及内蒙古东四盟地,且在此地驻有匈奴左方王将。1956年前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辽宁西丰西岔沟,清理了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六十三座古墓。孙守道同志认为“这一墓地的部族应属于匈奴部族集团,当归匈奴左地所辖。”并认为其族属“就现在的初步分析,以为匈奴  相似文献   

4.
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随汉匈关系的变化,大批汉人因种种缘由、以不同途径流落匈奴。他们在匈奴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影响了匈奴社会的变化,推动了汉匈之间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匈奴人没有固定的住所,也不事耕种,哪里的水草适合放牧牛羊他们就迁移到哪里,过着游牧生活。当匈奴发现了中原的富庶后,就频频从北方入侵中原。中原的历代统治者也不是好惹的,从春秋一直到汉朝,匈奴对中原的侵犯常常遭到回击。匈奴历史上最强盛时期是冒顿(mòdú)单于时代——其时,刘邦与项羽打得不可开交——匈奴有冲锋陷阵的骑兵30多万。  相似文献   

6.
东汉使匈奴中郎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匈奴中郎将在东汉皇朝与匈奴族关系史中,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探讨,本文欲述一管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 使匈奴中郎将是因东汉皇朝与匈奴关系的需要而设置的。自秦代乃至西汉以来,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匈奴势力曾一度削弱。此后,在西汉宣、元二帝时代,双方关系出现了和平友好的总趋势。但至西汉末年,经过王莽弊政,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再度恶化,武装抄掠增多;而且,在中原政权更迭的过程中,匈奴势力也不断强大起来。东汉初年,他们在我国古代北方的东部,镇慑乌桓族、联合鲜卑势力,在代郡(今山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对匈奴族人口数量研究的文章中,由于没有对匈奴族进行概念界定,导致研究结果莫衷一是。本文结合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冒顿前期,匈奴民族的主体在构成上存在着差异,进而认为不能把匈奴族和匈奴人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匈奴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存在着以"攻战为事"的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而这样一种文化也影响了匈奴的社会伦理,政治、法律乃至于教育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匈奴的战争惯用"诱兵"之策,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过多次战争的胜利,由于其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匈奴也对战争本身有着与其相关的特殊信仰,他们往往认为战争的成败与天神有关。  相似文献   

9.
汉初七十年,在对待匈奴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与战两种思想路线的分歧。正如班固所说:“人持所见,各有同异,然总其要,归两科而已。”(《汉书·匈奴传》)高祖刘邦时目光主要盯在异姓诸侯王身上。在刘邦看来,只要他们不叛乱,天下就可以安稳,因而对北边的匈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刘邦如此,就是满朝文武也不以匈奴为意。他们甚至从秦始皇北逐匈奴而亡国的教训中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公元前202年,戍卒娄敬在洛阳上建都之策,建议高祖把都城定在关中,理由就是关中地形险固,可以居高临下,控扼中原。其着眼点也在防止诸侯王的作乱,并没有把他…  相似文献   

10.
匈奴西迁以及是否曾抵欧洲,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8世纪,西方学者在探讨匈人起源时首先涉及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公元4世纪后期出现于罗马边境的匈人即为西迁的匈奴的观点。此后,西方学术界围绕匈人与匈奴关系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讨论,并把寻求匈奴西迁史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之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深受当时西方流行的匈人、匈奴同族论及匈奴西迁欧洲说的影响,这种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才略有所转变。本文主要根据个人所掌握的材料,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匈奴与匈人关系及匈奴西迁问题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关于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上说,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关于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该课本却没有谈,只是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实际上,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为了联络乌孙攻打匈奴,以斩断匈奴的“右臂”。那么,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为什么想到要联络月氏和乌孙呢?这当中有一段月氏、孙乌与匈奴相互关系的历史,有必要做一简要介绍。原来匈奴、月氏和乌孙都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月氏和乌孙在匈奴的西边,他们都游牧于敦煌、祁连山之间,即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战国秦汉之际,月氏很强盛,有“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史记·大宛列传》),因此也不把匈奴放在眼  相似文献   

12.
准格尔旗布尔陶亥公社西沟畔匈奴墓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匈奴文化提供了一批标准的器物;特别是其中刻字金饰牌和银节约的发现,在匈奴考古中更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问题。新的发现对于了解汉字和中原衡制传入匈奴的时间问题,内蒙古地区过去发现的几批匈奴遗物的年代问题,春秋末至战国晚期匈奴文化的面貌问题,春秋末至战国晚期匈奴人活动地域和匈、汉关系的发展问题等等,都有重要意义。下面谈一下粗浅看法,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胡玉春 《黑龙江史志》2012,(1):12-14,21
铁弗匈奴和拓拔鲜卑在血缘上有共通、共生关系,但在双方长达近一百五十余年的交往中,战争发生频繁,始终占据两族外交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铁弗匈奴和拓跋鲜卑地域文化、经济模式趋同,他们共享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有限环境资源,其发展历史亦多赖于此,因此争夺生存资源是他们首要的战争任务。通过战争的交往本身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铁马站     
甘肃张掖城南不远处,有个地方名叫马站。传说2000多年前,西汉名将霍去病征讨匈奴时,在这里屯过军、站过马。其实马站的来历还远不是这样简单,其间还有一段曲折悲壮的故事。西汉初期,匈奴控制着河西一带,甚为猖獗。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征战河西,连战连胜,打得匈奴望风而逃。匈奴也不肯轻易放弃河西这片丰饶之地,竟想出了一个怪法子,他们铸造出许多小铁器,每个小铁器上面带着几个锐利的尖刺。匈奴把这些小铁器撒在路上,用以阻挡霍去病的骑兵。那时候,马蹄子上还没有铁掌。战马一踏上尖器,疼得乱跳,再也难以行进。汉军骑兵…  相似文献   

15.
地底千年雄师——记武威东汉铜车马仪仗俑○王文明汉代的俑品,以在武威出土的数量为最多。武威古称凉州,西汉武帝以前,武威是匈奴人游牧的地区,由于他们经常骚扰边境,武帝便派遣大将霍去病赶走匈奴,然后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郡,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繁华的重镇。196...  相似文献   

16.
东汉王朝使匈奴中郎将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王朝使匈奴中郎将略论李大龙使匈奴中郎将是东汉王朝为管理南徙降汉之南匈奴而设置的专职官员,学术界多有论及,但多集中在使匈奴中郎将的职掌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有些认识则存有谬误。基于此,笔者虽力所不逮,但仍想就东汉王朝使匈奴中郎将的有关问题做一系...  相似文献   

17.
正就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之际,在北方崛起了一个强悍的民族——匈奴。当刘邦统一中原、建立汉王朝之时,冒顿单于也在北方建立起庞大的草原帝国,并就此成为汉朝最大的边患。匈奴长期逐水草而居,行踪无定,擅长骑马作战,不时南侵,即便是高明的侦察员,也很难准确掌握他们的行踪。为了对付匈奴,汉朝政府一度以和亲和通关等条件,换取边境的安宁。这种局面曾断断续续地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汉武帝组织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作  相似文献   

18.
匈奴,作为第一个走进文明时代的古代中周北方民族,曾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甚至有人认为,匈奴人的活动“对于欧洲古典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世界史上的大事”。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匈奴的研究总是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而对其文化问题则涉及不多。故笔者试图对匈奴文化之基本内容与特征做一初步探索,希望能对全面认识匈奴族有所裨益。不当之处,尚祈批评。  相似文献   

19.
匈奴首领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自尊"意识.冒顿单于、老上单干和军臣单干的"自尊"意识最为强烈,尤其是冒顿单干几乎达到了惟我独尊、惟我独大的地步;军臣单干、伊稚斜单于和鸟维单于继续保持着较强的"自尊"意识.王莽建立新朝后,匈奴首领重新恢复了"自尊"意识,其单于的"复尊我"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东汉刚建立时,匈奴首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强化了"自尊"意识,其单干"尊事我"的诉求就颇具深意.但是,随着单于舆的去世,新继立的单于又很快就削弱了他们的"自尊"意识,尤其是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之后,其单于的"自尊"意识越来越淡.  相似文献   

20.
正匈奴,曾经称雄大漠,如今早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金冠,无言地诉说着纵马飞驰、弯弓涉猎的往事。神秘金冠金冠对大多数人而言,仅仅是听过而已,对于它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就知之不详了。至于匈奴金冠,人们所知更是甚少。一个游牧民族,能制作出什么样的金冠呢?匈奴人是马背上的民族,粗犷、豪爽,来去如风,勇武好斗。他们的金冠,似乎也带着这种风格。不久前,博物馆展出了那件传说中的王冠。它被摆放在展厅不起眼的角落里,不是特别强调,似乎泯然众人矣。然而,当我第一眼看见它时,它立刻就从众多展品中"跳"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