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风 《炎黄春秋》2000,(6):18-20
1967年1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这是姚文元继《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评“三家村”》之后,他的第三篇由向文艺界发难开始,进而全面开花指导当时“文化大革命”进程的“巨制宏文”。  相似文献   

2.
关于《二月提纲》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说《海瑞罢官》鼓吹"单干风"、"翻案风",是毒草,文章的矛头直指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文章上纲很高,语言很凶,引起了学术界、文艺界很大震动,形势逼人,人人自危。为此,当时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组长彭真,副组长陆定一,成员康生、周扬、吴  相似文献   

3.
周扬的名字,我老早就知道了,直到1940年6月,在延安的一次集会上才第一次和他相识,但也没有同他交谈。四年之后,党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大学,下辖行政学院、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和自然科学院三个学院,任命周扬为校长。我于1943年在“抢救运动”后从西北局调到行政学院接受甄别。1944年甄别结束,党组织没有让我回西北局,决定我到延安大学工作,成了周扬的部下有一年多的时间,这是我与周扬第一次同事。以后又几次相处,但时间都很短。抗战胜利后我到北平办《北平解放报》后,重返延安,参加几个地区的土改,1948年到中央宣传部。1954年周扬…  相似文献   

4.
周扬多次要求丁玲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丁玲都拒绝了;周扬对《桑干河上》的漠视,激怒了丁玲延安整风后,尽管丁玲写作上的“转向”后与周扬所追求的趋同一致,但是,作为一名作家而存在的丁玲,在内心深处对周扬仍然不肯认同。虽然表面上她与周扬保持了一种平和的同事关系,但在私下里,她对周扬却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从披露出来的1948年前后丁玲的日记、信件中是可以看出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本拟转赴东北,但因交通阻隔而留在河北。1946年,周扬也离开延安到河北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并担任了这个革命根据地的宣传部长。1947年,丁玲写出了后来获得…  相似文献   

5.
江青为何找到姚文元毛泽东在1967年谈到批《海瑞罢官》一事时说过,江青到上海找姚文元他们搞了一个班子,写出这篇文章。姚文元的这个班子指的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6.
正姚文元,1948年加入共产党。五十年代初期在上海市卢湾区团委、宣传部做宣传工作。他家藏书甚多,有条件博览群书。因给报刊写评论性文章,主要是杂文和文艺评论,逐渐崭露头角。1957年反右时,姚文元发表了一些反右派的杂文,有两篇引起毛泽东的注意。1957年2月6日,《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教条和原则——与姚雪垠先生讨论》。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1999,(12)
从《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10月9日)上读到《周扬秘书谈周扬》(此文原载《人物》1999年第9期)。文中提及周扬的《〈邓拓文集〉序言》最后一段中关于党员作家的一段话,说“周扬的这段话是真情。”我对周扬无研究,不过可以讲一点有关的事实和看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篇序言是我起草的。上面说的“周扬的这段话”照抄如下:一个作家发现自己在思想认识上同党的观点有某些距离,这是一件痛苦的事。任何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的作家,在根本政治立场上都应力求和党中  相似文献   

8.
周扬、冯雪峰皆为文化名人,1931年在周扬主编的刊物上发表了长诗《汉奸的供状》。冯雪峰认为这是错误的,并提高到“违背党的策略”的高度。对此,周扬完全不接受。两人因此交恶。历时近半个世纪,直至1975年才“相逢一笑泯恩仇”。《〈汉奸的供状〉与周扬、冯雪峰交恶》一文详细介绍了两人交恶的来龙去脉,论证缜密,资料翔实。  相似文献   

9.
韩铁铮 《湖南文史》2014,(10):47-48
我的原籍是河北饶阳县,1938年生于天津。我于1957年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当时这里只有历史和中文两系,第二年我们这两个系迁入北京,和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合并(现在河北师大的前身)。我1961年在河北北京师院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青县中学担任历史教师。1965年11月的一天,我在《文汇报》上读到后来被称作“吹响了文化大革命号角”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姚文元以他特有的“敏锐的无产阶级政治嗅觉”嗅到了吴晗的《海瑞罢官》“为彭德怀鸣冤叫屈”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进而把历史上所有的清官好官一律打翻在地……  相似文献   

10.
元三 《湖南文史》2009,(12):41-43
姚文元,“文革”时期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本文作者系《解放日报》资深记者、编辑,在20世纪60年代与姚文元有过共事的经历。本文为我们讲述了“文革”前同事眼中的姚文元.  相似文献   

11.
元三 《文史博览》2009,(12):41-43
姚文元,“文革”时期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本文作者系《解放日报》资深记者、编辑,在20世纪60年代与姚文元有过共事的经历。本文为我们讲述了“文革”前同事眼中的姚文元.  相似文献   

12.
十年浩劫,冤狱遍地,其中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周扬的遭遇是令人关注的。这位被称为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解释者、执行者的文艺理论家,运动初始即遭猛烈批判,被打成“文艺黑线”的“祖师爷”,直至批斗示众,身陷囹圄,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严重摧残。作者采访了周扬的女儿、秘书及众多知情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叙事状物,如历如睹。详情请看《周扬在“文化大革命”中》。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文汇报芦’这个题目,郑重想了几十年。1965年,毛泽东让《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年30岁的郑重注意到毛对《文汇报》有很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1983年11月初,有人看望丁玲,发现她特别高兴。来人自然感到诧异。丁玲开始笑而不答,后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来人还是不解,她才神秘地说:“等着看这几天的《人民日报》吧!”来人困惑不解而去。11月6日,《人民日报》登出了周扬答新华社记的章。该实际上是周扬对他所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的自我批评。那时,正是党内对周扬的“人道主义与异化论”猛烈批评之际,也是周扬在艺界大权旁落之时,同时也是丁玲再一次为自己的历史问题结论向中央申诉、中央正在审理之际。  相似文献   

16.
郝怀明 《炎黄春秋》2010,(12):16-22
<正>中宣部对《海瑞罢官》的反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署名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点燃了。  相似文献   

17.
有“为”才有“位”罗解三桂林市第九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政府要为全市人民办好十二件实事。第一,完成我市建市以来第一部《桂林市志》编修工作”。(见《桂林日报》1995年2月23日2版)。消息传来,令人欢欣鼓舞!本届修志初期,方...  相似文献   

18.
《文史天地》2002,(10):56-56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毛泽东文艺论集》,首次发表了毛泽东1939年11月7日致周扬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说,周扬同志:文章看了,写得很好,必有大影响。某些小的地方,我认为不大妥当的,已率直批在纸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著名作家周立波1908年8月9日诞生在湖南省益阳县邓石桥清溪村。他原名周绍仪,早年在长沙读书,20岁时他随周扬夫妇到上海。最初,在上海亭子间里自修英文,1929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周立波的第一篇作品是反映学生生活的散文《买草》,发表于《申报》上,署名小妮。当年秋天,他考取了劳动大学,在经济系学习。次年初,因多  相似文献   

20.
苏双碧 《百年潮》2003,(4):10-18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奉命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陷它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引起文艺界、史学界、哲学界的巨大反响。吴晗被迫在报上作了自我批评。然而,社会上对姚文元文章和吴晗检讨的反响已无足轻重。政界或上层的态度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概括起来,围绕着评《海瑞罢官》及吴晗的检讨,上层主要有如下四种异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