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方志学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方志事业发展和方志编修实践相比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忙于修志实践忽视了理论研究;基层修志队伍不稳定,修志人员业务水平低,方志学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方志理论研究的顺利开展。要搞好方志理论研究,就要加强组织领导和修志队伍建设,调整工作思路,使修志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  相似文献   

2.
论方志文化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提高新编和续修方志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是弘扬方志化先进性的基础。要把修志事业当成一项化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因此,必须深入总结首轮修志经验,搞好方志理论创新,注重方志人才的培养,加强方志事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方志传播学是方志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方志传播学应以方志和方志知识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的视角,立足于自古至今方志与方志知识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传播事实,并结合当下的信息化传播发展,探究方志与方志知识的传播历史和发展趋势,目的在于探求方志与方志知识的传播规律,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的社会价值,提高社会传承地方志的自觉性。方志传播有直接传播、中介传播、转换传播三种,研究采用的方法除传统模式外,更要注意从时间、空间和个案三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要增加全社会对方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为方志事业发展营造有利环境。提出一是要使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二是要创新方志工作的理念,三是要优化方志工作队伍素质,四是要提高志书质量,五是要完善方志服务功能,六是要加强监督,落实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  相似文献   

5.
自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至今,虽然广大修志工作者历经20多年的修志实践,但_方志理论研究仍是薄弱环节,方志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仍然滞后于修志实践。要改变这种局面,广大方志工作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样才能不断加强方志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方志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方志的专门性和方志学的独立性,编纂专门的地方志书,建立独立的方志学科体系,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重点谈了如何建设和发展方志学科:一、应深入开展方志学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要和志书编纂结合起来。二、建设一支精干的方志学理论队伍。三、尽快进行方志学学科立项。四、围绕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组织重大项目攻关。最后指出当前方志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方志索引与读志用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制方志索引要体现地方特点是方志索引的应有之意,编制方志索引是为了方便读志用志,因此,方志索引的编制要从各个方面体现方便检索用志,要编出既符合索引规范又体现方志特点的索引,要注意方志索引的规范化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地方志机构是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学术研究机构,从古至今归属于政府序列。要确保二轮修志质量,必须统一省级地方志机构的级别,理顺关系,强化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志机构要设立方志学科、评定职称、开展方志理论研究,培养方志人才,造就方志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领军人物,同时要注意发挥修志专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方志意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方志作用的发挥及整个方志事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方志界乃至整个社科界应该对此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这对于澄清人们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研究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上观察和分析,似乎应当首先探讨方志界自身的意识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方志意识,不仅要依靠国家  相似文献   

10.
方志性质问题是方志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历来受到重视,至今仍被方志界研讨,各抒己见。如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研究,笔者愿陈管见。 首先,要弄清楚“方志性质”概念的内涵,也就是要弄清楚“方志性质”究竟是指什么。对于方志性质究为何指,方志界是有不同认识和界定的:①方志性质指著作类属,即方志属于哪一种著作,是地理书,还是历史书,或是政书,亦或是史地兼有之书.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方志期刊应主要是以方志学和区域社会史研究为对象的学术期刊。因此,其读对象是地方志工作,不可能拥有广泛的读群。续修方志阶段,方志期刊面临引导转变修志观念,开拓修志视野的任务,要注重引导和反映志书编纂思想性、地方特色和基本地情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方志期刊要用浅显易懂的实例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其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领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方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拓宽方志工作的思路,加强方志事业宏观管理,深化方志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则成为社会主义方志事业发展与繁荣的关键。本文就方志事业管现体制改革问题,谈些看法,以就教于志界同仁。 一、新时期要求社会主义方志事业要有新举措 1.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对旧方志的不断突破、创新和发展。回顾本届修志20年历程,从传统方志观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确实不易,拚弃旧观念,创新新观念,无不经过艰苦探寻、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3.
自1980年开展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开启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新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以旧方志学为思想理论资源,伴随新方志编纂进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升华不够、学术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没有形成成熟概念与逻辑体系,学科地位不高等欠缺。要进一步加强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要加强方志理论研究,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三要强化方志学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从方志评论的定义、作用、质量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就如何搞好方志评论提出6条要求:加强方志批评学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必须继承和发扬怀疑精神;要学会读书,尤其要真正学会读志用志;加强审美观念的学习和修养;要学会宽容,善待宽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杨海峰 《沧桑》2011,(6):6-8
第二轮修志工作已在全国展开,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方志人才队伍建设是摆在全国方志工作者面前紧迫的任务。为使方志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任务,应从六个方面着力加强:要高度重视方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方志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培训方式,进一步提高方志人才的业务素质;创造良好的方志理论研究氛围,为培养高素质的方志理论人才创造条件;善于借助社会力量,扩大方志队伍建设;加强地方志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发展方志文化战略应贯穿于修志全过程;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制定方志资源开发的规划,加强调查研究,开发方志系列产品;多方面地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创造用志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对索引的研究是方志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方志百科全书》索}j薛又是以已有的索gI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总结、浓缩、提炼,同时释文内容要有延展性,形式上要主题鲜明。索引条目的撰写研究是《方志百科全书》众多研究课题之一,研究该条目释文撰写方法,可对《方志百科全书》中同类条目(术语类条目)的撰写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方志意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方志作用的发挥及整个方志事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方志界乃至整个社科界应该对此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这对于澄清人们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研究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上观察和分析,似乎应当首先探讨方志界自身的意识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方志意识,不仅要依靠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还要依靠方志界社会意识的提高。提高方志界的社会意识,是增强社会方志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拟从社会方志意识、方志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方志界社会意识现状以及如何提高方志界社会意识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狭义的方志文化研究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来研究方志与方志工作。这种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进展缓慢;2006年之后,在中指组领导及论坛、年会、《中国地方志》等平台的引导下,逐渐兴盛起来。30多年的方志文化研究,揭示了方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论证了方志文化的地位、作用,总结了传统方志文化的特征和精神,探索了传统方志文化的继承和新时期方志文化的建设问题,初步构建了方志文化理论体系。这些研究对新时期开展方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志文化理念使方志工作的文化属性更明确,指出了新时期方志工作的用武之地,为新时期方志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方志原意是四方之志,囊括古国史,今人必须坚定传承"最古之史,实为方志"的史志观。地志是古代地理书,后被方志取代。地方志概念民国才出现。志书是具体概念,不能统领方志。方志学是研究方志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内在规定方志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多样,其中三种必须共同遵循:多学科方法要注意科际融合,不能食而不化颠覆方志学;逻辑方法是思维的工具,遵守逻辑规则才能正确表达思想,批驳诡辩;哲学方法是思维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国编史修志优良传统相结合,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决方志理论复杂问题的灵丹妙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方志学是方志研究最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