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良智 《文献》1999,(2):274-276
《楚辞·九章》的真伪,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问题,不仅对真伪的篇目存在着争论,而且对真伪的质疑者也有不同意见.游国恩先生《九章辨疑》提出:"此盖倡始于晚清曾国藩之谬疑《惜往日》",刘永济先生又据《楚辞补注·渔父》在《屈赋通笺》中认为:"洪兴祖已疑《思美人》以下四篇非屈子作".随着问题的深入,人们发现洪兴祖只是批评萧统《文选》对屈赋取舍不当,并没有认为《九章》中有非屈原的作品,而曾国藩也不是《九章》真伪的最早质疑者.因为人们又看到了宋人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上的材料.人们通常引述了这样一段:  相似文献   

2.
楚国的屈原因为其身处特殊的时代环境,且其个人的际遇遭受到了现实困境,所以屈原的生存境况带有强烈的边缘意识况味,屈赋的创作就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宋代的洪兴祖因为与屈原有着类似的历史境遇,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因此他在诠释《楚辞》时,能使解释者的视界与《楚辞》作品内容的视界两者之间达到融合,能深刻体味到《楚辞》作品的真谛,在诠释中体现了自己品读《楚辞》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3.
徐道彬 《文献》2001,(3):206-211
戴震 《屈原赋注》中《音义》三卷署名为汪梧凤,后之学者不察其究而以之为是.如游国恩《楚辞讲录》①,褚斌杰校《屈原赋注》的前言②皆以《音义》三卷为汪梧凤所作.  相似文献   

4.
关于《屈原赋注》的三个问题蒋立甫戴震《屈原赋注》是研究屈原的重要著作之一。近日翻检几种有关书目,对该书的介绍,有几处不够确切,其中还有长期争议的问题。今就笔者管见所及,对以下三个问题略作说明。一、该书版本及其异同《屈原赋注》初刻于庚辰年,即乾隆二十五...  相似文献   

5.
一《楚辞》是怎样一部书?《楚辞》是西汉末年刘向所编集的一部文学专著。此书以屈原赋为中心,裒辑自宋玉以下以至汉初人所作的旨在发挥屈原思想,在形式上摹拟《离骚》的所谓“骚赋”,再加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合为十六卷。东汉王逸取刘向所编《楚辞》为之作注,再加上他的作品《九思》合为十七卷,这就是今天所见的最古的《楚辞》本子。此书既以屈原作品为中心,实际上就是屈原集。我们读屈原作品,就是读荟集在这里的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很多,而其代表作是《离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大官真人《屈赋与日本公元前史》论述了屈原曾到过日本,在日本写了很多作品。“大宫先生研究楚辞多年,他发现屈赋许多词语的上古音与日本九州一些地名读音相同相近,把这些成对应的地名按屈赋诗句的顺序排列起来,在地图上竟然呈现为有序的行路图。于是,大宫先生得出如下的结论:屈原在被放逐期间到过九州,《离骚》、《借诵》、《抽思》、《怀沙》等作品既是作者代思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在日本经历的纪录。”①大宫先生说:“开始我并未有意识地从《楚辞》中去寻找有关日本史的记述,而是在阅读屈原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现…  相似文献   

7.
《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沉)汨罗以死”,记载了屈原自沉的时间在他作《怀沙》后不久的日子,自沉的方式是“怀石”,自沉的地点是汨罗江中。自此。历史上一脉相承传  相似文献   

8.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中,有一批唐勒赋残简。唐勒之赋早已失传,迄今为止我国文学史专著凡论及唐勒时,作品介绍都只能付诸阙如。这一批简的出土,诚如罗福颐先生在《临沂汉简所见古籍概略》一文中所说,"其足珍重自不待言矣"。惜乎至今未见国内学术界有关这一批简的研究文章。今不揣鄙陋,谨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一唐勒为楚国后期著名文学家。据《汉书·艺文志》载,他生活的年代与宋玉、景差相同,名声也相当。司马迁在《屈原列传》后写道:"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  相似文献   

9.
《屈原赋注初稿》考辩──与陈胜长先生商榷陆忠发戴震(字东原,1724~1777)的《屈原赋注》是楚辞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其书今所见有刻本与写本两种,刻本十二卷(《注》七卷,《通释》二卷,《音义》三卷)。写本今仅存三卷,自《离骚》至《天问》止,余阙。...  相似文献   

10.
刘怀香 《神州》2013,(32):3-3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其《赋》篇对后来赋的影响也较大。此文就荀子作赋史料记载和荀子《赋》篇流传中的差异,从而理解荀卿怎样失志而作赋,以及汉代学者引用荀卿《赋》的内容和后人引用荀卿《赋》内容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九歌》之“九”考辨汪耀楠屈原的《九歌》由十一首小诗组成,它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屈赋以"九"名的还有《九章》。《九章》由九首诗组成。同以"九"...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楚庄跃(一作豪),是从流水,抑是溯江而上经金沙江或乌江至滇,是历来治史中一个争论纷坛的问题,也是涉及贵州古代史的一个重要问题。谭介甫先生遗著《屈赋新编》(中华书局出版)中《涉江》篇的“概说”,认为屈原“要向南走”,“就情势说是和庄断有关”。“怀王二十八年垂沙兵败,引起人民发生暴动,一致拥护退休将军在侨为首”。后来在埃力量不支,“退到黔中,即驻在淑浦境地”。“屈原被放南行,或是自己前往探听庄部行迹,若能得到接应,辗转和任部或庄断本人会晤,可能亲往滇池,制止秦敌侵略,那就如愿以偿了”。但屈原…  相似文献   

13.
何新文 《文献》1998,(2):54-64
对于赋体文学作品的辑录与整理,从汉代即已开始.西汉末年刘向等人整理校勘图书,编纂成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其《诗赋略》即分"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四类,著录屈、宋、荀况及秦代西汉辞赋共78家、1004篇.  相似文献   

14.
本在概述胡念贻、潘啸龙得出的《招魂》之作是宋玉、《大招》的作才是屈原,并揭示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和词旨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宋玉《招魂》的创作时间、屈原《大招》的创作动机及反映的思想,并建议将屈原的“招魂词”恢复其原名《招魂》,而将宋玉的“招魂词”改用其曾用名《小招》。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本文暂借这个外来术语)诗人。分别对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单独研究的文章,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然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却微乎其微。固然,这种研究确实不易,因为单就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分析,很难看出端倪,说出究竟,而必须在屈赋以外甚至文学范畴以外,作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探讨,对此,笔者也曾踌躇多年。但是,既然学术  相似文献   

16.
海岳烟尘记     
汤炳正 《文史天地》2002,(12):35-38
我在《屈赋新探》的“前言”里曾写下这样几句话:“抗战时期,我开始爱上了屈赋。这也许是由于中国的民族危机,促使我跟屈原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共鸣。”不料这段话竟引起不少青年读者的好奇心,纷纷来信,要我谈谈当时的情况。其实,我这话只是在民族苦难中的总体感受;并非指某一具体事件。但这些来信,却也无形中唤起我一段小小的回忆;即我当时从沦陷区逃奔后方的流亡生  相似文献   

17.
《大招》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大概在王逸注《楚辞》时,它的著作权就不甚清楚了.《楚辞章句》是这样说的:"《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日景差,疑不能明也."既说为屈原作,又说可能是景差作,没有肯定.后世的《楚辞》研究者也为此大伤脑筋,化了不少精力去解决这个疑难.不过,历来研讨《大招》的人,或者仅取景差作一说,把"疑不能明"变成了"明";或者取"《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一说;或者干脆抛开王逸之说,提出  相似文献   

18.
卢肇生平著述甚夥,然自晚唐迄今已千百余载,年代久远加之兵燹之故,其书多散佚。据传世文献考知,卢肇著述全佚者有《通屈赋》《〈大统赋〉注》《卢子史录》《唐定州文宣王庙记》《剑赞》等5种,缺佚者有《逸史》《文标集》2种;另有全佚者《愈风集》《庙堂龟鉴》2种,虽屡见于目录著录,但经考证后发现并非卢肇所作。  相似文献   

19.
一《九歌》源于楚国民歌一巫歌《九歌》为屈原所作,是屈原对楚国民歌--祭神歌、巫歌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而写成的。《九歌》与当时楚国民歌--祭神歌、巫歌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已为很多学者所论证了的。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相似文献   

20.
《史記·屈原列傳》是研究屈原及其楚辭創作的惟一相對完整史料,爭議也最爲集中。本文從《屈原列傳》收録的惟一楚辭文本《懷沙》入手,利用新出土材料與古文字知識,發現司馬遷是依據漢初隸變楚辭文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材料寫作屈原傳記的,一方面采用了淮南王劉安《離騷傳》的成果,另一方面借鑑了漢初輿論環境中的一些"屈原話題"。司馬遷在屈原之歿一百七十年後,采用二手材料寫成的屈原傳記,可視爲屈原研究的最初原創性成果,同時也因爲其采用的是漢初隸變楚辭(本文稱之爲"宗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楚辭(本文稱之爲"祖本"),對屈原傳記的敍述難免存在許多闕失,留下了很大研究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屈原否定論"的温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