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其中,评骘各家书法义例和品评历史人物是其重点。本文拟对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张伟 《湖南文史》2012,(2):18-18
东汉末期,政治动荡黑暗,但文人间的言论却还自由。那时涌现出了好多优秀的品评人物节目,由此也炒红了不少“脱口秀”主持人,如汝南许劭、许靖兄弟,太原郭泰,襄阳庞德公等。在所有品评人物的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当属许动兄弟主持的“月旦评”。  相似文献   

3.
《文史天地》2008,(11):70-70
围棋棋手定段位的“九段制”,源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书画、职官的等级。《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定人才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相似文献   

4.
“清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这一命题萌芽于气论,在两汉以“轻清重浊”构成审视天人关系的基本视角,又在汉晋人物品鉴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定性为“清贵浊贱”的依据,被确立为分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后,受到“文如其人”观念的影响,“清浊”成为文学品评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品评反映了中国画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所以传统中国画特别注重生命感的表达,在品评中注重“神”和“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神格”和“逸格”为最高品级。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考察《国语》的本实际,指出它的评判历史人物时把“知”“仁”兼顾,而以“知”为依归的道德伦理观作为取舍毁誉历史人物的标准的客观事实;并由此出发,对《国语》全书所记的历史人物进行初步分类;而后则尝试地分析了这种取舍毁誉标准对《国语》记人艺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湖南文史》2012,(1):70-70
《文史博览》“漫画百年”栏目刊载的大量漫画,以极具典型意义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为素材,配以精练文字,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社会百年历史变迁,通俗易懂,诙谐有趣。 (黄岚 湖南省长沙市)  相似文献   

8.
无梁殿是我国砖石建筑的杰作。它不用寸木只钉,无梁无柱,为券洞式,全部用砖石垒砌而成,具有防火、防震的功能。无梁殿的建筑形式流行于明代,由于工程技术复杂,建筑年代久远,国内留存至今的实物不多。几百年后的今天,若要品评现存的已知国内无梁殿的“魁首”,自然非南京灵谷寺无  相似文献   

9.
人物为“一郡之柱础,乡邦之光耀。”历代地方志都非常重视人文,注重人物的收录,在志书中专设人物门类,以彰显一地之风化。新中国第一轮新方志批判地继承旧志传统,志书中普遍设置人物篇章。除复载一些历史人物外,收录了许多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英烈、英模和爱国人士等地方人物.使之青史留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13,(8):94-94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形容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不过,这个俗语最早却是用在男人身上的。《说文解字》:“雀,依人小乌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因此麻雀还有一个别称口旷嘉宾”,形容它们栖宿在人家里,状若宾客。“小乌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唐太宗品评当朝人物,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作为晚清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危机重压的危殆情势下.他主动因应时变.以趋时善变的面目登场,不断变换其“治术”,调整其“体用现”.经历了以程朱理学为体、中韩为用,到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再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不同的递进阶段和嬗变过程,最终使他由理学经世派转变成为洋务派先驱,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其善于因地制宜的识见和才干。分析批判曾氏的“体用现”及其嬗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画家及作品的解读和品评必须放置在时代的背景中才有意义,如果把历史和时代看成是纵穿和横跨的“坐标”,那么每一位画家都存在于这个“坐标”之中。袁汝波是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袁汝波所具有的代表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在于其对时代特征的敏感与精确把握。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物质高度文明的时代,姑且不说这种工业文明下物质生活的改变究竟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但却无法不承认我们已走进了一个声光电以及金属的时代。对于绘画而言,“光”是表现这个时代特征有效方式,“光感”是绘画的一种重要语言或者说是手段。对…  相似文献   

13.
本源站     
围棋的九段制度怎么来的?围棋棋手定段位的九段制,源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书画、职官的等级。《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相似文献   

14.
论曹魏太和“浮华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曹魏太和“浮华案”王晓毅魏明帝曹太和年间,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风靡于上流社会的青年知识群体中。这在朝中当权的建安老臣眼里,无疑属于危害社会稳定而应当取缔的非法结社活动,按当时的罪名叫作"浮华交会"...  相似文献   

15.
近期因研究地方史与国史上的某些相关问题,发现秦汉之际南越国与南海国之间有密切关联的若干历史线索。同时还就南越国一些历史人物的族属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发现张荣芳教授、黄淼章先生所著《南越国史》中所指属于越族的历史人物,大多不符合历史事实。如该书第四节“南越国的民族政策”中,说赵氏政权“为南越国之长治久安,必须取得越人上层的谅解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越人被收入南越政权。如吕嘉,号称‘越人之雄’,深为广大越人所看重,赵佗拜之为丞相,并以其弟为将军,吕氏家族中许多人都得以担任官职。……这对争取其他越族有着关键作用”。——显然,此处是指吕嘉为越族的。  相似文献   

16.
一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在魏晋时代重视品题和祟尚清谈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魏文帝施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中央选择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士人的品(行)状(才)家世等三个方面(实际重家世轻才德),评列为九等,作为吏部陈授官职的依据。因此士族重视品题,“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封建士大夫非常重视品评人物,其结果是留下了大量的言行轶事。魏正始后,曹氏司马氏之间,斗争激烈,司马氏大诛异己,士族文人的生命朝不保夕。  相似文献   

17.
年鉴人物类目是以记述各行业优秀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以教育引导人们弘扬社会正气为目的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地方志编修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年度历史资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先进人物的记述能够充分体现方志的“资政、存史、教化、育人”作用,用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感化后人,  相似文献   

18.
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钱穆先生认为,司马迁《史记》之纪传体所以成功,乃因“历史上一切动力发生在人,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的主脑。”(《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9页)我国正史和地方志一向重人物.旧志就有“一部志书半人物”之说——虽然有点夸张,但说明对人物的记述是十分重视的。旧志之所以如此重视人物,是因为入志人物有“矜其乡贤,垂范后人”的作用。新编志书继承了修志传统,所编志书都设有人物志。  相似文献   

19.
市县地方志的人物传记录当地的名人,历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约“盖棺定论”,死后立传。立传的人物中,有党政军主要领导,也有工商、科教文医等各种有影响的英才。有些人物按职官等级可以树碑立传,但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并不怎么好。极个别的人属于“天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不同,西方历史重在记事,中国历史重在记人。这大概是因为中国文化“更富有人文精神”。中国历史精神,重在人,不在事,尤其重视人心,认为人心是人事之主,人事是人心之显。所以,一部中国五千年二十五史.内容多为写人、写人心。作为中国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同样如此。“史纪重人物故史通于曲直褒贬论列颇详”。“志者,史所取材,史以记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