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瓷鸡首壶     
鸡在古代有特殊的禳灾除凶作用,古人认为鸡有御死辟恶的厌胜功能。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鸡是吉祥之禽,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雄鸡》载:“鲁郊祀,常以丹鸡祀日,以其朝声赤羽,去鲁侯之咎。”而鸡在民间受到欢迎,则多是因为“鸡”与“吉”字同声之故,“大鸡”即“大吉”也。鸡首壶是六朝时期的典型产品。鸡首壶作为酒器,也称“天鸡壶”。这件珍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东  相似文献   

2.
鲁、齐、燕的始封及燕与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齐、燕的始封及燕与邶的关系陈恩林一关于周初鲁、齐、燕的始封年代,史学界有两说:一说依据《史记·周本纪》,认为鲁、齐、燕始封在武王时,这是传统看法,学者多宗此说;一说综合《史记》、《逸周书》等文献,结合出土铭文,断定鲁、齐、燕始封在成王时,是周公平...  相似文献   

3.
说壶     
<正>《云台治中录》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云笈七签》卷二十八引)今天就来谈谈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壶。古代青铜壶的形制特征大体上是长颈或是较长颈,直口或是微侈施存,鲁人,夫子弟子。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  相似文献   

4.
孙刚 《考古》2012,(2):95-96
《山东淄博市临淄城区一号战国墓的发掘》(《考古》2008年第11期)一文刊布了1件陶壶。该壶"腹下部有一长方形戳印,印文为阳刻’田平庚’三字"(图一,1)。我们认为将此陶壶印文释为"田平庚"值得商榷。齐文字中"庚"字数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都城的平面形制与规模为切入点,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兴建置于其历史背景中去,以政治背景、承继与革新的视角来观察这些都城的社会历史特征。东周时期列国都城平面形制以大城圈套小城为主,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流趋势;而双城或多城的结构,则多是反应了政权更替、城市沿用与革新的历史背景。东周时期的各诸侯国都,虽然面积大多超越了东周王城,但从建立时间与建立原因方面考虑,东周各诸侯国的立国建都可分为具有"合法"性的自主性大城(如齐、鲁)和具有"耦国"性质的大都(如郑、楚)。  相似文献   

6.
齐侯壶新研     
齐侯壶记载了齐侯越礼而为陈氏服丧的事情,其礼直比诸侯。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海阳嘴子前墓葬会使用七鼎殉葬。铭文中的"二天子",与楚简中的"二天子"相同,指舜之二妃,都与陈国祭祀有关。从陈与齐、陈与楚的关系入手,可以理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李学勤在给"第五届东夷文化论坛"贺信中写到:"东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齐文化、鲁文化共同构成了山东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1921年所著《夷  相似文献   

8.
<正>壶乃古代盛水器皿,自汉以来,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陶瓷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从最初的满足盛水基本功能发展到装酒沏茶,不仅讲究美观适用,而且追求高雅情趣。古代陶瓷艺人为了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创作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陶瓷壶。本文特从高安市博物馆200余件壶类藏品中,遴选出5件颇具特色的陶瓷壶,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9.
涂师平 《收藏家》2013,(1):61-62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一个模仿野鸭造型的陶制酒具——鸭形壶,近日在齐齐哈尔出土。 该鸭形壶高10厘米,宽10厘米,壶底三足分别象征野鸭的双足和尾羽,壶身上两耳代表翅膀,是西汉时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东胡族的遗物。 专家认为这个距今2000多年的鸭形壶,  相似文献   

11.
正常德盐关是湖南省设立的第三个进出口水运码头,如今整个湘西北地区的物资,都可以经过盐关口岸实现"家门口清关、家门口起运"销往世界各地。然而抗日战争时期,盐关曾经是收容日军俘虏的地方,叫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俗称"和平村"。这个历史记载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盐关地名的由来盐关是古代封建王朝在全国各地设置征缴盐税的地方,是朝廷重要的税源征收关  相似文献   

12.
葛承雍 《文物》2020,(1):58-68+1
2007年西安隋墓出土的釉陶环形壶是地中海风吹拂中国的一件文物证据。本文仔细考察这件环形壶的造型和艺术风格后指出,这种环形壶来源于地中海周边地区流行的askos,对askos的产生源流作了脉络梳理,追踪了数千年来地中海与拜占庭帝国的陶器发展史,分析了环形壶的用途和作用,对环形壶风靡欧亚大陆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中国已经发现的环形壶,探索了环形壶造型艺术融入华夏文化的历程,有助于解读中国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的圆扁壶的来源,说明丝绸之路上古代中西文明的交流传播有实实在在的链条。  相似文献   

13.
在新郑市开餐馆的黄先生用了从郑州带回的食盐,被盐管局认定为"跨区域用盐",没收部分食盐并处罚款200元。盐管局说,对盐进行区域性管理,是为了老百姓吃上放心盐。很多人还是头一回听说"跨区域用盐",觉得是这个新名词,涨了姿势。其实,禁止跨区域用盐并非什么新鲜事,古代就实行销盐划区政策,不同产区的盐限定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这是食盐专卖的有机组成部分。食盐专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是管仲老先生的发明。齐桓公想要争霸,财政不敷其用,  相似文献   

14.
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齐文化概论》评介珂文以当今山东为中心的古代齐鲁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主干。其中,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齐文化,以其宏富的内容、高超的水平、鲜明的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当今之世更具良...  相似文献   

15.
仿古物做器,上古便有,如《韩非子·说林》中就记载着一则春秋时期鲁人造赝鼎的传说:"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1这应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作伪记载了。而近年陈小三教授在其《再谈韩城梁带村M27出土一组铜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一文中认为韩城梁带村M27卣、尊。  相似文献   

16.
两汉传诗者有四家,鲁、齐、韩、毛,前三者又称三家诗,鲁、齐早已亡佚,韩诗流传至今的唯一部作品是《韩诗外传》,因为《韩诗外传》向来被认为不关诗义,故不受重视,但是它是我们今天研究韩诗的最直接途径,对其作文本研究,有助于更深刻了解韩诗学派。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韩诗外传》是否关乎诗义、引诗方式以及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博物馆的《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介绍了该墓出土的一件铜壶。这件壶高40厘米,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象,生动地反映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是当时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珍品。壶上的种种画面,对历史研究很有价值;同时,这种嵌错铜器在成都发现,又对探索四川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葫芦,古代称做"壶",俗称葫芦瓜。古今许多神话故事,几乎涉及药就有葫芦。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行走江湖,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19.
铜器辨伪浅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器辩伪是文物鉴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伪造古铜器始于宋代。宋王俅的《啸堂集古录》、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皆有古铜彝器辨伪说。但溯其源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赝鼎的传说。《韩非子·说林》中记载了赝鼎的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所以应该说,伪造古铜器始于春秋。铜器的仿古作伪始盛于宋代。准确地说,当时主要是仿制,是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士大夫阶层出于对古代青铜器的仰慕而大量仿造,是当时崇古好古复古之风的一种表现。元、明、清各代也均有仿制。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古玩业兴起,外国人纷纷来华  相似文献   

20.
<正>山东博物馆藏"平阳"刀系战国齐币,前人多有著录,见诸:《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1])(以下简称"币源")图版叁陆2-3;《古钱新探》~([2])第146页图版;《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3])(以下简称"货系")第958页图3797;《齐币图释》~([4])第448页图339等等。面文"明"字右上角方折,为典型的"齐明刀"样式。背文四字,笔画轻,线条不甚清晰,拓本多有漫漶之态,很难准确把握完整字形,甚至从实物上肉眼也很难辨清,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字的释读,旧释为"莒"刀、"安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