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珍品 明代杰作——多福寺雕塑及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0公里柴村镇呼延村西侧崛(山围)山巅的小峪之中,海拔1280米,创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初名崛(山围)山教寺,是文殊菩萨道场之一,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曾是晋王李克用与子存勖焚香礼佛场所,  相似文献   

2.
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绘于大雄宝殿内壁之上的84幅佛传故事壁画为明代寺观壁画精品。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学术界对明代壁画的保护与管理开始广泛关注。现阶段对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多为艺术价值研究,缺乏对其较为全面的保护管理研究。基于此,笔者对崛围山多福寺壁画及其艺术特征进行简述,对壁画损害成因和保护管理策略进行浅析,为壁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崛围山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承载着历史、艺术、科学等诸多信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将这些信息保护、传承及利用,除传统的记录方法外,必须采用当前高科技数字化手段,将其信息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下来。这样既完整保存了文物现状信息,有利于其传承发展,又可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
大同善化寺     
正善化寺,位于大同古城永泰门西侧,俗称南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09米,东西宽251米,占地面积52459平方米。据寺内碑文记载,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之后各朝代均有修建,但整体布局仍保持了唐代建筑风格,是我国现存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辽金佛教寺院。寺内现存辽代大雄宝殿端庄雄浑,金代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斗拱巨壮古朴,文殊、普贤二阁精巧玲珑,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实例。大雄宝殿中的辽金泥塑,摄天人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侧,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据载,北魏隋唐时期,此为大孚灵鸳寺(显通寺)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均有修葺,清代又增修殿堂,始成今日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院寺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5500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120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7,(1)
小雁塔荐福寺大雄宝殿前立有一通康熙三十一年的古碑,该碑对于研究小雁塔荐福寺历史沿革、康熙年间荐福寺修缮情况、荐福寺殿阁布局、康熙三十一年前后荐福寺田产及清代寺院经济,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1819年徐松游历莫高窟,在所著《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记载"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此碑今存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碑名《重修皇庆寺记》,立碑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莫高窟第61窟所塑主尊为文殊菩萨,后壁通壁绘五台山图,故又名文殊堂。许多学者依此认为"文殊洞"即为第61窟,进而推断甬道壁画为元代重绘。本文考察相关资料,认为徐松所载之"文殊洞"乃今之第94窟,皇庆寺碑至迟到清代还立于该窟内,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才搬离此窟,因此徐松所记的"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不能作为探讨第61窟甬道壁画年代和风格的依据。同时,根据此碑所在的位置,本文对皇庆寺寺址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宋程大昌《雍录》卷十载:“感业寺,武后为尼。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上仙,其年即以安业坊济度尼寺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此寺之东又有道德寺,亦尼寺也,改造道德寺为崇圣寺,充太宗别庙。”今按此处置“灵宝寺”与“崇圣寺”于安业坊,误甚。《长安志》卷九崇德坊崇圣寺下云:“寺有东门、西门,本济度尼寺,精秦孝王俊舍宅所立,东门本道德尼寺,隋时立。至贞观二十三年徙济度尼寺于安业访之修善寺,以其所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徙道德寺额于嘉祥坊之太原寺,以其所为崇圣宜,以为太宗别庙,仪凤二年,并为…  相似文献   

9.
归义军曹氏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嗣任故兄曹元深之位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诏赐其"沙州节度使"的十一年间,系以"沙州留后"身份统治敦煌,莫高窟第61窟正是这一"非常时期"敦煌以文殊信仰为主导的佛教文化的物质性再现。该窟借鉴了初唐以来莫高窟《维摩变》与《文殊变》相对表现的空间格局与视觉经验,中心佛坛文殊造像与西壁《五台山图》实际上直接脱胎于吐蕃统治敦煌以来塑绘结合的《文殊变》,并因第61窟史无前例的文殊主题,相应有极大拓展,基于佛坛文殊造像之需要,曹氏画院运用"空间单元"图式结构,重构了中唐《文殊变》中的《五台山图》,赋予其"独立"而宏大的格局,并在以文殊造像为中心的文殊语境中,实现了以《文殊变》与《维摩变》对应结构为主体的宗教与图像内涵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山西隰县千佛庵大雄宝殿建筑、彩塑创建年代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佛庵俗称小西天,坐落在山西省隰县县城西北0.5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图一),长期以来被视为当地“负郭之第一胜刹”。千佛庵分为上下两院,下院砖券无梁殿与上院大雄宝殿(古称“层殿”)及其左右文殊、普贤二配殿(封三:1,图四),依山叠造,构思巧妙。特别是大雄宝殿内满堂木骨泥质悬塑造像,贴金敷彩,金碧辉煌,享誉甚高;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是我国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1979年即设立了文物保护机构负责保护管理,1984年隰县人民政府公布其  相似文献   

11.
贵州贵定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初建的城隍庙,只塑城隍爷,至永乐年间,又增建左右山门,塑马王菩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贵定县治移迁至新添卫(现在所在地),当地富绅又在规模对该庙进行拓宽扩建。设大雄宝殿,内塑如来、文殊、普贤,左右石龛上木雕十八罗汉。  相似文献   

12.
昭化寺大雄宝殿壁画初探徐建中昭化寺,位于张家口市怀安县怀安城镇西街路北,系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寺内明正统十年(1445)立"敕赐昭化寺碑"记载,昭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等,占地面积3648平...  相似文献   

13.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北侧的硖石山腰,与"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称的珏山隔丹河相望,周围山峦叠嶂,河水潺潺.青莲寺前身为创建于5世纪中叶的藏阴寺,位于丹河以东2.5公里,珏山背阴处,由昊始禅师所创,后受丹河水患,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迁至现址.青莲寺由上下两寺组成,两寺相隔里许.下寺由慧远法师与北齐天宝年间所创,为净土宗道场,唐咸通八年(867年),唐懿宗李漼敕额"青莲寺".  相似文献   

14.
正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内东大街北隅,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在大雄宝殿(即今三宝殿)以北建弥陀殿七楹和观音殿五间、殿内塑像、四周壁画、绘有释迦说法图等,共计321.02平方米。此像绘于弥陀殿内壁西尽间,高4.68米,构图巧妙、笔法流畅、风格典雅、诚属千手千眼观音像之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三台尊胜寺     
尊胜寺(图一)位于三台县城北18公里的争胜乡太古坝,西离涪江和重(庆)绵(阳)公路1公里。此处小桥流水,古树参天,风景秀丽,幽雅静寂。 该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关爷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三殿均在中轴线上。 大雄宝殿,为寺正殿。南宋已存,毁于宋末元初的战乱中,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在原基地上重建,清代曾有培  相似文献   

16.
《沧桑》1996,(5)
太行山右世称“穷山恶水”地瘠民贫之区,其民虽勤劳恶逸,而生计不裕,曲沃下院村亦然。下院村崇山砖塔创建于唐天宝年间,广德间又建山(山原)寺于山巅,以祀高僧昙磋,寺有上院、下院,此下院村名之所由来欤?然则下院村实有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空相寺达摩殿复建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梅  贺林 《文博》2006,(1):36-39
一概况空相寺原名定林寺,俗称西山寺,位于河南省陕县西李村乡徒沟北约1公里处的熊耳山西麓,西距三门峡市约50公里,是三门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空相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是我国较早的寺院之一,素有“陕郡之圣地,天下之名蓝”美誉,公元526年,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 在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创立了中  相似文献   

18.
高平开化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舍利山腰,该创建于晚唐昭宗时期,初名清凉寺。宋天圣八年(1030年),仁宗下诏赐原清凉寺改名为开化禅院,即今所谓的开化寺。同时,在原址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改扩建。现存的大雄宝殿便是此时建成。开化寺现存建筑多座,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20,(5)
正阁院寺位于河北省涞源县老县城城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以及东西两侧禅房和配殿。原有钟楼和鼓楼已被毁,只剩"大明正德九年广昌县阁院寺钟楼"碑记。文殊殿前有两座石碑和两座陀罗尼经幢,石碑上分别是明嘉靖元年(1522)"广昌县阁院寺重修安禅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阁院寺并金粧施材善人……"。两座陀罗尼经幢分别立于唐咸通八年(867)和辽应历十六年(966)。(1)在东侧厢房旁,悬挂一口  相似文献   

20.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城北0.5公里的不二寺,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一处金代庙宇。据寺内清雍正二年(1724年)碑文记载,原寺有“正殿一、东西殿二、天王殿一”。该寺现仅存大雄宝殿及殿西南20米处的六角五级砖塔和八角三层石经幢各一座。塔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