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介休素有"三贤故里"之称,在介休人眼中,在介子推、郭泰、文彦博三贤之下,能数得上第四贤的就是宋廷魁了,这是张颔先生生前说过的。宋廷魁其人宋廷魁,字其英,号竹溪,别署竹溪居士、竹溪山人、了翁,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介休张良村人。父宋邦和,"雍正丙午举人、孝廉,幼生怙恃,育于嫂郭氏,事嫂如母。每有疾即侍,  相似文献   

2.
介休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明达,故素有“三贤故里”之称。介休位于晋中盆地的南端,经其西侧的鼠雀谷可到临汾盆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的必经之路,清嘉庆版《介休县志》记载:“(介休)  相似文献   

3.
介休因纪念介子推而得名,介休绵山是介子推的封田,是寒食清明节俗的源发地。两千多年来,人们为介子推过寒食节,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寒食文化、祭扫文化、介子文化及民俗文化等。这种文化凝结着民众的精神与感情,承载着华夏子民的血脉,凝聚着民族思想的精华,绵山也成为我国清明节民俗文化集大成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绵山旅游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热门景区,对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绵山文化的工作人员,笔者在报刊或百度上发表过几篇论证介子推隐居地为介休绵山的文章。但是,由于未对省内其他绵山或介山进行过实地考察,仍觉不够踏实,甚至底气不足。从2015年8月25日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的七十多天里,笔者跟随省会领导考察参观省内除万荣介山外所有介子  相似文献   

5.
张舒  正明 《文史月刊》2014,(4):44-44
寒食节由介子推而起,介子推亡于绵山。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公元前502—422)在其所著《左传》中详细记载了介子推出走绵山之经过:"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卷12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所载与《左传》略同。西晋大学者杜预(222—  相似文献   

6.
正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汉代,有的地方甚至要一个月都吃冷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官府寒食禁火时,查得极为严格,常常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如果羽毛变焦,就犯了死罪。当然,不光是老百姓禁火,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食。唐·张籍在《寒食日内宴》  相似文献   

7.
张福平 《黑龙江史志》2012,(14):20+25-20,25
<正>笔者作为《宾县志》(1986——2005年)《人物》篇的责任编辑,对于《人物》的写作格外留心,相继拜读了已出版的二轮《呼兰县志》、《巴彦县志》、《五常县志》、《木兰县志》、《阿城市志》的《人物篇》中"人物简介"部分。阅读后有一种如鱼刺卡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洪山陶瓷     
正位于介休城东南十公里处的洪山村,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以几千年汩汩不绝的洪山泉而闻名天下。洪山泉是介休人的生命之泉,滋润了介休几万亩土地,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自古以来,泉水发源地洪山及周边村落还发展起众多与水密切相关的产业,如制香业、造纸业和瓷器业。在介休民间歌谣《数村村》中有:"洪山的柏香和磁器,国内国外也有名。"嘉庆版《介休县志》卷四"物产"项中记载:"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义棠铁器,洪山磁器,一邑之利溥矣。""杂产"项中亦有"磁(瓷)器,出石屯、磨沟、洪山等村;香,出洪山"等记录。  相似文献   

9.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因其"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义举而被世人称颂,其传说更是家喻户晓。民众对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可从典籍文献、口承故事与地域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追溯,其记忆建构过程是在传说文本"历史发端""以史运事"与"因史生事"历史演绎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物化的记忆形态来进一步加深对传说的记忆。因传说记忆主客体存在的差异性,当代介子推传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承模式: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并存的沁源在地化传承模式与以景观叙事为主的介休景观化传承模式。传说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由多种元素相互制衡、促动而形成的,它的研究对传说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浩瀚史海多有仁人志士忠君报国的记载,而晋国介子推以股肉敬于流亡之君重耳的故事尤为典型,介公的报国忠君之心让国人垂泪至今。那么介子推死后究竟葬于何处,现在之说是否确凿可信,如若违背真实是不是更有必要还其于原本呢?事实表明,介子推真冢并非在介休绵山的,而是在红色老区  相似文献   

11.
探奇五老峰     
五老峰,原称五老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部。晋代张僧鉴在《浔阳记》中说:"(庐山)五老峰横隐苍空,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在《虞乡县志》中有"五老山,在县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诸峰之总名也。"五老山之五老,源出于古代传授伏羲《河图》《洛书》五老之名。  相似文献   

12.
<正>闲暇,翻阅了民国《宾县县志》之《人物传》,读后令我拍案叫绝,之所以叫绝,是因为我从阅读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美的东西,如果不与人分享,未免太自私了吧。那么,还是将民国《宾县县志》之《人物传》的部分传记,展示给读者朋友吧!民国《宾县县志·人物传》:"王氏女幼字满家店屯,某于归月余,克尽妇道。一日家人赴其邻吊丧,属女门焉。有恶少侦知,踰垣逼辱,女竭死撑拒,恶少竟刄之死。闻女死后手犹握刀,颜色如生。呜呼!可谓烈矣。"该传记最令我难忘的是"闻女死后手犹坚握刀,颜色如生"这句描写,把一个少女誓  相似文献   

13.
范小艳  元鹏斌 《沧桑》2012,(4):155-155
为弘扬“资政存史、引领教化”的功用,加强对古籍资料的保存和传承,临猗县志办于2012年初,影印出版了民国版《临晋县志》一书,该书由临晋县长赵昌燮主笔。据考,《临晋县志》创修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至民国九年(1910)。共纂修六次,其中,明代所修的两部县志已散佚无存,清康熙版县志也未见传世,现留存的有清乾隆版《续修临晋县志》八卷,光绪版续志两卷,  相似文献   

14.
山州8个县的县志从1996年4月起,到2001年9月相继出版发行问世。8县县志共有图片769幅,其中:《马关县志》56幅,《西畴县志》69幅,《富宁县志》95幅,《山县志》111幅,《麻栗坡县志》78幅,《邱北县志》97幅,《砚山县志》77幅,《广南县志》184幅。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近日从朋友处新获《茹纶常墓志铭》拓本,欣喜之余,抓紧誊抄,细细读来,再对照《介休县志》对先生的记载,发现很多历史线索,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茹先生。茹先生小传如下:茹纶常,介休义棠镇师屯北人,字文静,号容斋,晚年自号漫叟。诰授奉直大夫、布政使司经历、加二级。生于雍正二年九月初三(1724年),卒于嘉庆五年(1800年),享年76岁。兴县求学路途远姻缘牵手令人羡  相似文献   

16.
1993年新编《平远县志》出版发行后,平远县即把工作重点转到编写《平远年鉴》和读志用志及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方面。多年来,平远县积极发行《平远县志》,认真开展各项地情咨询活动,特别是近年来,认真找准切入口,编写地情书籍,参加各类征文活动,宣传平远,扩大平远知名度,为推动平远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弘扬和宣传地区历史文化,为平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旧方志的版本问题复杂多样。以国家图书馆藏嘉庆《连江县志》卷首志名题字页中的木戳为线索,考证嘉庆《连江县志》存在初印本和后印本两种版本,后印本是在初印本的基础上剜改增补而来。修订最多的人物部分或是导致嘉庆《连江县志》校订重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麻城县志》记载麻城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笔者研读四版《麻城县志》,各版各有所长,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文风相通,整体风格相似。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尤其是续编,贴合时代特色,增加了党政、新式教育、新式交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浦城,位于福建省最北边的县城,自古为中原入闽的第一关。自东汉建安年间开始设县至今,八山半水分半田,历史悠久,山水秀丽。而浦城县志始修于明成化年间知县刘珩主修的《浦城县志》。有清一代,浦城共修纂成四部县志,其中,嘉庆《新修浦城县志》特色最为鲜明:内容丰富、博采广咨、注重考证,是我们研究浦城一地的宝贵地情资料。  相似文献   

20.
信息之窗     
《沧桑》2005,(6)
《洪洞县志》出版发行本刊讯由张青主编的《洪洞县志》于2005年10月由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该志分上、下两册,上限事物发端下限至2002年,共32卷143章,融史地风物为一体,汇图表传记于一册,横陈百业,纵贯今古,既记载了洪洞的历史沿革、重要人物,也记载了洪洞县人民群众抵抗外侵内患,与大自然奋斗的壮举。更为详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洪洞县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记载了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编《洪洞县志》不失为一方之“百科”,一县之“信史”,必将为“存史”、“资治”“、兴利”“、裨教风”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