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诫、家范等,一般是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也包含兄姐对弟妹的告诫、夫妻之间的嘱托。~①家训是家族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训以治家,训以育人,训以养德"。~②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历代治家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河南濮阳西夏遗民传世的家族诗文集内保留了杨氏家族历史上珍贵的额题资料,这些资料表明杨氏家族文化十分崇尚宋明理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揭示了一支西夏遗民内迁后与汉民"相参住坐",逐渐汉化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3.
家训是家族或家庭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家族家庭的价值追求,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历史文明的踪迹。本文以《福建家训》一书为例,分析说明家训档案中体现的家风渊源、传承的历史文明以及存留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4.
正家训、家风,是古人家教重要内容之一。自古为修身传家睦族之本,视若家族"宝典",如今依然发挥着家族或社会的辅助教化功能和作用。大多数姓氏宗谱都录存家训以传世。闽北较常见的家训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条文或韵文对句。此外,还有姓氏用古风、律诗、对联、警句、语录等形式,作为家训,或宗训补充,化繁为简,儒雅地表达训勉内容,在族群中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5.
作为日本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家家训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裁体。商家家训的内容和形式虽各有迥异,但核心功能重在家业、训诫对象超越家族、实用主义色彩浓厚和教育形式灵活多样等却是其共有的基本特征。就其历史功用而言,商家家训在家族稳定发展、规范商业经营、促进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家训中主张墨守祖业等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6.
曹雪 《沧桑》2014,(4):36-38
魏晋家训中的节俭观念主要体现在训诫主体对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丧葬过程中务从节俭的训导及对其"俭以养德"的道德教育。这一时期家训中之所以节俭观念颇为流行,特殊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宋代家训,自20世纪以来,学界已出版较多论著,但大多偏重于某些方面,全面深入者仍告阙如。刘欣《宋代家训与社会整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正式出版。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绪论除回顾学术史和介绍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外,主要界定了家庭、家族和家训的基本概念,并从宏观上概括了"宋型家庭"的  相似文献   

8.
《明故龙孺人杨氏墓志铭》是明成化年间过世的龙瑄妻、京庠生龙霓母杨妙福的墓志铭。这则墓志铭详细记述了龙孺人杨氏的家世、妇德和婚嫁情况,但并没有收入作者陈音的《愧斋集》而传世,幸而因志石出土而获其传。墓志铭展现了龙霓、蒋达、陈音、吴道弘、白昂等士人之间的交游关系,描绘了杨妙福家内"完人"的女性形象,并保存了对刻工等信息的记录,是还原明初"由武入文"的南京龙氏家族较为重要的一则资料。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诫、家训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古代家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本文从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出发,分析了家诫盛行的原因,并着重对家诫中蕴含的和族睦宗、修身砺行、静退自守、敦诫求学等家族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朱韬 《四川文物》2007,(1):83-86
明代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杨恒墓志的发现揭开了有关明史之沉钩。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新都杨氏的迁徙及其谱系,大礼议事件中杨氏家族之进退,墓志涉及其它历史人物,并校勘《明史》之舛误一处。以上考释无疑为新都杨氏家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翔实史料。  相似文献   

11.
蔡连卫 《民俗研究》2005,(2):250-258
公元986年,在宋辽大战中,名将杨业殉难。其子杨延昭子承父志,在边防二十余年,屡立奇功,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延昭子文广亦有功于边防,未尝辱没家声。杨氏后代及一些族人也一直在边关效力。以一个家族继代相承捍卫祖国而又忠勇若杨氏者,实为历史所罕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颜氏家训》和司马光《家范》两者的篇目设置、关注重点、治家原则以及家族命运的担忧与期望诸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中古家训的社会价值,借以阐释中古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家训是长辈专为教育后世子孙而撰写的一种特殊文献类型。家训通过教化和规训家族成员的言行,旨在建立一套家族秩序:以家庭人际关系为核心的伦理秩序,以制度礼仪为规范的日常生活,以孝忠勤俭敦宗睦族等为思想的家风文化,同时,这种家族秩序也是社会价值的缩影。本文尝试采用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共词网络分析的方法,对福建传统家训的训诫对象和教化内容及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4,(1)
遵义,在古代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播州。从唐乾符三年(879)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前后七百二十五年间,这个地区始终在封建地方势力"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的直接控制之下,对这一段史事,过去研究的人不多。1972年3月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对杨氏家族墓葬群中的宋沿边宣抚使、"播州土司"十五世杨文(遵M6),明播州宣慰使、"播州土司"二十二世杨昇(遵M7),二十三世杨纲(遵M5)和二十五世杨爱(遵M8)  相似文献   

15.
1984年,杨宜中墓于湖北省安陆市李店区刘庙乡四里大队仰家园被发现,为安陆市目前唯一发现的一座元代墓葬。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杨宜中生于安庆路,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到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间人。墓志铭的世系和家族概况记载明确,对于研究元代汉人家族、民族融合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丰富了安陆地方历史文化。文章从杨宜中生平、杨氏家族概况、杨氏家族自安庆徙居德安的原因、与杨氏家族通婚的吕氏家族辨析、墓志铭所载民族融合情况等五个角度出发,钩深索隐,对该墓志铭进行解读与考释。  相似文献   

16.
梁宗华 《民俗研究》2000,(4):163-169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一贯的优秀传统,家学传授作为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中国古代教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家训"类论著则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教育思想宝库.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普遍盛行家学,"家训"、"家诫"著作大量出现,个中翘楚当推颜之推和他的《颜氏家训》.  相似文献   

17.
梁万钟是明代成都府温江县著名仕宦,与同时代的任汉并称为温江的"两督堂"。作为明代温江最具代表性的科举人物,梁万钟与其孙梁祖龄一起,给温江留下了以"鸡鸣读书"为代表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料不足,历本温江县志、成都府志及四川通志对其人生履历、任职经历等记载有限。通过以新公布的梁万钟墓志铭为研究对象,结合梁万钟任职地的方志材料,可初步厘清梁氏家族谱系,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并通过详实地考证明代温江进士梁万钟的宦途行状,丰富了历史细节,重塑了一代名宦梁万钟的生平,也纠补了传世文献对梁万钟记载中的缺失和谬误。同时,这方梁万钟墓志,还揭示出温江梁氏家族与新都杨氏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丰富了新都杨氏家族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末重要的文化家族,海源阁杨氏与临桂龙氏之间的交往一直不为人识。事实上,杨氏和龙氏虽然籍贯地距千里,由于同为诗书传家,有着相似的文化志趣,有着互相重合的朋友圈,两个家族之间从而产生了较为密切的来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播州杨氏"土司"家族墓地空间层次为根据说明墓地保存现状,并据此提出墓地保护层级以及针对现状(变化)与原状(传统)两个维度的保护策略;同时关联"土司遗址"系列遗产提名世界遗产的背景,进一步阐发播州土司治区内部系列遗产建构的思路,构想以杨氏墓地为核心关联其他中小土司墓地以及墓地之外的其他遗存,进而确认播州土司遗产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家训之最     
<正>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南北朝以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家训,如《朱熹家训》(朱熹)、《告兄弟子侄》(范仲淹)、《曾文正公家训》(曾国藩)、《林则徐家训》(林则徐)等,其中,堪称家训之最的主要有:最早的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