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隋末时期曾有一名善友来到太原南面的柳林庄(今小店区东柳林村)永旺寺入住修法。到唐代成为高僧并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空王佛。他的佛教生涯从永旺寺起始,他就是在太原乃至晋中一带广为传颂和崇拜的空王佛——田志超。他是汉人成佛第一人,也是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他在介休绵山坐化后以包骨真身供奉  相似文献   

2.
甘肃武威唐天宝《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是关于凉州瑞像信仰的一通重要碑文,它在《续高僧传》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内容,包括正光元年李师仁猎鹿和偶遇神僧的故事,李师仁怀揣的柰果也最终变化成石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至于这个故事何时何地被添加进来,此前学界并无讨论。研究发现,李师仁故事只流传于河西地区,而柰自古以来就是河西特产,因此这则故事大概是释道宣《续高僧传》之后、天宝《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之前河西地区添加进来的。整个过程强烈凸显了历史叙述的"层累"。  相似文献   

3.
晋东南地区众多古代佛寺中七佛殿的存在表明七佛信仰在古上党地区颇为流行。晋东南七佛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高平市为中心的古代寺庙中,偶有一些民间祠庙中亦有七佛殿。这些七佛殿大多创建于明代。晋东南七佛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北朝时期,隋唐以后,七佛信仰继续在民间流传,并且与当地的炎帝信仰、玉皇信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文化。明代水陆法会的盛行又推动了七佛信仰的兴盛,促成各大佛寺兴建七佛殿的风潮。  相似文献   

4.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随之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不论是皇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佛教十分尊崇。为满足中下层社会人们对于自身信仰的需求,满足其礼佛崇佛的愿望,中小型的造像塔随之出现。半跏思惟像作为造像塔上常常出现的雕刻图案,不仅是佛传故事的表现,同时也代表了芸芸众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了解造像塔上的半跏思惟像及其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真正了解佛教文化在民间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阳清 《敦煌学辑刊》2009,4(4):147-156
以《列仙传》、《神仙传》、《出三藏记集》、《高僧传》、《比丘尼传》等为代表,汉魏六朝宗教传记中的斗法故事,通常表现为道徒、僧尼与鬼神之间的交锋。传者极力夸饰宗教徒的神能异术,并通过他们受鬼神佑护、驱使鬼神、禁劾鬼神等颇具程式化的情节和内容,不仅昭示出道佛因争夺信仰空间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而且神化了信教的行为和活动,促进了两种宗教的完善和发展。乃至影响到早期志怪、唐传奇以及其它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6.
李浩 《民俗研究》2017,(4):79-89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药王山造像碑佛传图像的构成及其以时间、空间为中心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北朝末和隋代佛传图像之间的差异和演变过程,揭示了造像碑佛传图像不仅是信仰活动的行为指南,而且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室利佛逝是中世纪南洋群岛上的一大帝国,当时东方贸易中心之一。本文试图探索其历史,社会制度和兴盛的原因。一室利佛逝王国的政治中心在苏门答腊南部的巴邻旁(巨港)、占卑一带。何时建国未见记载。最早出现室利佛逝国名的,分别见《新唐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巴邻旁附近杜干·甫吉以及邦加科达卡甫尔等古碑。《新唐书》,《室利佛逝传》载:“其  相似文献   

9.
秘密社会作为一种民间下层群众的集合体从东汉即已开始,在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内容丰富,浅显易懂的信仰。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作为秘密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秘密宗教勃兴,更为秘密社会的信仰内容增加了丰富的内涵。其中,“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的信仰就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民间宗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据学者考证,八字真言最早见诸于文字是在金元时代的《佛说杨氏鬼绣红罗宝卷》。但是,由于那时民间宗教尚不兴盛,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到了明朝,罗清创作了《五部六册》以后,八字真言才在广泛出现的民间教门中流传,并成为许多教门的中心信仰。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儒、佛、道的长期融合对八字真言的产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它包含了怎样的儒佛思想?在它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内容如何发展及该信仰产  相似文献   

10.
李浩 《民俗研究》2013,(5):82-89
隋唐五代时期民间信仰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其中一支与佛教的异端、民间道教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的教义与教团,日益组织化、制度化,以秘密宗教的形式向民间渗透。始终存在的民间信仰传统、佛道两教的深刻影响与隋唐五代纷乱的社会状况,为民间信仰的组织化和民间宗教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之源。  相似文献   

11.
王玲秀 《丝绸之路》2011,(24):26-27
关羽是三国时的蜀汉名将,死后受民间和历代朝廷尊崇褒封,逐渐位居神列,后被佛、道二教分别吸收。在炳灵寺明清时期的佛教壁画中,共出现了四组关公与其二侍从关平、周仓为题材的画像及一帧关公三尊唐卡。本文试从关公题材的造型特征及其与窟内其他绘画题材的组合关系等入手,分析炳灵寺在大兴藏传佛教的同时也融合和吸收了民间道教、民间神祗中的信仰元素,形成佛、道、儒三教交融合流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佛教特征。  相似文献   

12.
"舍利"一词,为梵文Sarira音译,又称"设利罗"、"室利罗",中文意译为"遗骨"、"灵骨"等.通常指佛陀之遗骨,称佛骨、佛舍利,后亦指高僧之遗骨.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舍利信仰,实质上是对佛陀的敬仰与怀念.佛涅槃后,佛教徒基于对佛陀的思念,将佛陀的遗骸珍藏起来,表示对佛陀永远的缅怀和寄以亲近佛陀的意愿....  相似文献   

13.
佛图调,当是天竺人,事佛图澄为师。慧皎《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云:“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名僧,皆出自天竺、康居,不远数万之路,足涉流沙,诣澄受训。”《水经河水注》引《佛图调传》云:“佛树中枯,其来时更生枝叶。”岑仲勉举此两证,断定他来自印度。其说可信。佛图澄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佛图调传》的成书也不会太晚。但此书仅见于《水经注》,《隋书经籍志》亦未著录,其亡佚当在隋以前。 佚文仅存三条:其一为佛树,其二为佛钵,其三为昆仑山。这三条都比较重要。可为知人论世之助。第一条可以说明作者的出身,说已见前。第二条的佛钵,即大月氏的佛钵,亦见支僧载、竺法维诸人书,可以互相参证。第三条谓阿耨达山  相似文献   

14.
徐伊 《风景名胜》2012,(9):144-146
行程亮点在美丽的海岛台湾,约有548.6万人信仰佛教,占总人口的23.9%。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四大道场。吃一天斋,念一日佛,聆听高僧大德的开示,远离都市的喧闹,游历台湾佛教名山,开启洗涤心灵的旅程。  相似文献   

15.
唐代高僧万回在唐宋时期被民间广泛供奉,罗世平著文指出四川石窟中现存有两尊万回像,一为大足北山177号窟,一为夹江干佛崖91号龛,此两处的万回像均与泗州僧伽、金陵宝志同处一龛。万回像的认证,有利于对唐宋时期民间信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敦煌《付法藏传》与禅宗祖师信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敦煌文献中,题名为《付法藏因缘传》的经卷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与中原地区流传的互异,其中不仅仅有禅宗历代祖师师资传承的内容,还夹杂进了敦煌地区高僧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西秦都城抱罕,在后世刊刻的历代《大藏经》中均作“抱罕”,汤用形先生点校本《高僧传》没有指出这个错误,至今学界也并无探讨.根据正史、方志和佛教文献,《高僧传》最初的写本到后世印本,“袍罕”被误写为“抱罕”,大概是因为《高僧传》所依据的史料、后人传抄和“艳”“抱”两字偏旁相近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8.
百佛顶灯     
朋友,您见过“百佛顶灯”的民间绝技吗?图中表现的是来自黄河流域三门峡的“百佛”们披袈、顶灯、健步如飞布阵、舞蹈的壮观景象。这种从古流传至今的社火形式,以其动作的高、难、奇、险和颇赋神韵的“佛光普照”宏大阵容,体现了太平盛世万民同乐的情景。寻本溯源:东汉时,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阳讲经。途经陕  相似文献   

19.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8,(1):F0002-F0002
民间信仰必然会掺杂各种制度化宗教的因素,但韩森还是有意地屏蔽了她所不擅长的佛道典籍与宗教学理论,试图从民众的日常宗教生活入手,讨论南宋时期民间信仰的变迁。于是,使用什么材料,以及如何使用,就威了这一设想能否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也谈敦煌文献中的《付法藏因缘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法藏因缘传》旨在阐述印度佛教历代祖师付嘱心法的传承,传入中国后,为隋唐间形成的天台宗、禅宗等宗派祖统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敦煌文献中保存有21件付法藏传文献,可分为《付法藏因缘传》和《付嘱法藏传略抄》二类,后者是前者的略本。这些文献对于认识敦煌地区的禅宗祖师信仰及历代祖师付嘱心法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敦煌莫高窟第196窟中的佛教高僧像反映的是律宗内容,与《付法藏因缘传》及禅宗祖师信仰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