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东南文化》2004,(6):83-90
唐墓壁画资料显示唐代妇女发饰是中国服饰发展演进中最为活跃和最富特色的一个阶段,不仅具有等级性,还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唐代宁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里曾经发现几处重要的唐代墓葬群,如吴忠北郊唐墓、吴忠西郊唐墓,固原南郊唐墓等,出土了一些与女性相关的文物,可分为发饰、妆具、项饰、腕饰四类,反映了唐代女性的时尚风姿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董洁 《文博》2013,(1):42-48
本文通过对出土唐代玉首饰种类的介绍分析,得出玉梳背是唐代流行的时尚妆,簪钗、手镯在唐代使用并不普遍,耳环、戒指、颈饰在唐代并不流行。玉首饰是身份与等级的标志,是贵族专用品,规格高于金银饰品。初、盛唐首饰具简约之风,美观利落,晚唐繁缛,呈病态之美。玉首饰是唐代玉器中最精彩的一类,艺术成就颇高,为唐以后装饰用玉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此件唐代青玉兔形镇与唐墓出土以及清宫旧藏的几件唐代肖生玉对比,可管窥唐代圆雕肖生玉器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陈设玉器是指专供居室内摆设观赏用的玉器,与玉工具、礼仪玉器、装饰玉等同为玉器的主要种类之一。陈设玉器对所用玉料的成色要求极高,虽然需要的玉料体量相对较大,但玉质和玉色的等级绝不亚于其他玉器种类。相对于很多传统玉器,如礼玉、玉工具等,陈设玉流行得较晚,一般认为它们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形成规模和一定的标准,在唐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到明清两代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6.
飞天形象来自佛教,玉飞天自唐代开始进入玉器家族,几经变化,始终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但每个朝代的玉飞天都有各朝代的特点。笔者通过学习发现,唐代玉飞天的显著特征是其婀娜的身姿和袒露的上身;宋代的玉飞天略显呆板;辽金的玉飞天有北方的健硕;明代的玉飞天体型肥硕;清朝的玉飞天身姿优雅,做工极其精细。飞天作为佛教用物,其用途始终是业内讨论的焦点,因此文章探究了飞天在玉步摇耳珰等佩饰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长角苗是苗族支系中的少数族群,长期以来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与社会传统。长角苗发饰作为族群最鲜明的特征,不同于一般装饰性的简易发饰,与长角苗的社会特征、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通过对梭戛长角苗进行田野调查,分析长角苗发饰中的信息和特征,对探讨长角苗的民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春苓 《收藏家》2010,(6):74-76
推荐词:黄明辉,台湾玉器收藏家。曾在天津博物馆举办《山水堂藏玉特展》,共展出225件唐代至清代玉器精品,尤其辽金时期玉器的收藏享誉极高。天津博物馆2005年曾举办“海峡两岸玉缘——山水堂藏玉特展”,展品出自台湾著名收藏家黄明辉先生。此次展览共展出225件唐宋辽金元明清玉玩,每件展品无论是工艺、质量或收藏题材,  相似文献   

9.
发型发饰是广义服饰的重要内容,也是服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仪礼》、《诗经》、《楚辞》等东周文献已出现对当时发型发饰的简单描述,但由于缺乏图像说明,对某一发型发饰具体形态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根据这些文献描述,有学者曾对东周时的发型做过概括性的论述[1],也有一些学者结合个别考古材料从多学科角度进行了个案或综合研究[2].但这些研究仍多是建立在文献基础上的,因此,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产生的分歧较大,对当时发型发饰的复杂性尚认识不足.目前,考古发现了一定数量的东周发型资料,它们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浙江、云南、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包括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3]、江陵九店东周墓[4]、河南光山黄君孟春秋墓[5]等墓葬出土的发型实物;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6]、山西长治分水岭东周墓[7]、湖南长沙楚墓[8]等墓葬出土的陶俑、铜俑、木俑人物形象发型;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帛画[9 ]的画像人物发型.各种发饰的考古发现数量则更多,这些都为深入系统地研究东周发型发饰奠定了基础.鉴于目前考古材料所见女性形象较多,且发型发饰与女性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将对女性发型和发饰作初步考察,在系统梳理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其分布、使用人群的身份等级、发型与发饰的关系、结髻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文献就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浅谈玉梳篦     
崔云 《收藏家》2009,(8):21-24
梳篦古代简称“栉”,是古代发饰之一。梳篦下面有齿,上面有背或脊,但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齿部,梳子的齿粗而且疏,这样可以梳理发丝,梳的上部为握手,握手顶部称梳背(或称梳脊),梳有木、牙、角、骨、玉之分,也有玉与其他材质复合的梳子,复合的梳子以类似榫卯的方式上下衔接起来;篦也分为篦脊和篦齿,篦子的齿细而且密,这样便于篦除发垢。  相似文献   

11.
张凤 《文博》2022,(1):15-21+2+113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三门峡市刚玉砂厂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编号为M003的唐代墓葬形制完整,出土物丰富。根据墓志志文,判定墓葬年代为盛唐时期。该墓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三门峡地区唐代丧葬习俗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唐代越窑“秘色瓷”享誉中外,唐人称越瓷“如玉似冰”、“千峰翠色”。唐陆龟蒙有“秘色越器诗”,唐末徐寅有“贡余秘色盏七言律诗”。均予推崇。  相似文献   

13.
王光青 《文博》2006,(2):58-59
笔者曾在《文博》1993年增刊第2号玉器研究专刊发表过《西安发现唐代乐舞玉带銙》之后,一直对唐代乐舞题材有兴趣。在小小的玉銙纹饰上,记述了历史,再现当年霓裳的羽衣,歌舞升平的兴盛景象。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帝国,政治上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上发达,科学技术进步,国际贸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人们崇玉、尚玉,玉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汉代以前人们对玉器的喜爱和收藏还只是停留在视玉为宝物,将它作为财富、地位的象征,而从唐代特别是宋代开始,玉器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和收藏领域,从而开启了文玩收藏之风。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频繁的对外交流使民族的文化不断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创造出了灿烂辉煌、举世瞩目的唐代文化。我国历史悠久的玉雕艺术再度展露出新的面貌和风采,唐代玉雕一改过去图案化、抽象化、神秘化的陈迹,开始面向生活,把大自  相似文献   

15.
略论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 ,玉器的种类及社会功能也不断演变。隋唐以后 ,玉的实用性、现实性明显增强 ,逐步走向世俗化、生活化 ,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用玉在玉器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玉器中出现的仿金银器的玉石制品 ,给唐代玉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作者就唐代金银器的玉石器皿的种类、年代以及产地等问题 ,结合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唐代官员赐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官员赐服是在特殊情况下或有特殊功绩,由皇帝亲自颁赐紫绯常服、玉金腰带或鱼(龟)袋,是官员权力地位的象征。促使皇帝赐服的动因,有国家运转的需要,张大国威的要求和笼络权贵的必要,亦有官员自身因素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19,(6)
本文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举办的《翠石瘗玉——唐代女性碑志拓片展》的探讨,从展览的展陈方式、展品解读、内容构架、合作模式,以及高科技展示手段的植入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试图在探索高校博物馆办展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赵雁平 《收藏家》2006,(8):10-16
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萌芽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孕育、成长、嬗变、发展、繁荣、兴盛六个历史时期,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商代,有属于生产工具、礼器和装饰玉器,如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玉琮、玉圭、玉璋、玉瑗以及单体动物的玉鱼、玉鸟、玉兽。商代礼玉是新石器时代玉礼器的传承和延续,它具有代表神灵的功用。工具类玉器大多并非实用,仅作象征之物。常见纹饰有饕餮纹、斜方格纹、弦纹、云雷纹。到了西周,大…  相似文献   

19.
唐代金银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唐代统治者认为使用黄金饮食器,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效应,所以有唐一代金银器制造业很发达。制造部门分“行作”、“官作”两类,而以后者为主。行作即为民间金银行工匠制作,其质量较官营手工业差。官作即指少府监中尚署所管辖的金银作坊院。中晚唐后,又设文思院,掌造宫廷所需的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以宦官为文思使,为诸内司之一。陕西为唐代金银器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尤以西安何家村窖藏、法门寺地宫为著名,其中许多器物寓于历史故事,或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风貌。今撮其要者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20.
袁文良 《文史月刊》2011,(11):49-51
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山东苍山县的“兰陵酒”虽曲香味美,但名气不高,购买者更少。一日,唐代诗仙李白与友人畅饮,尽兴之后,写下《客中行》一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把兰陵美酒的色、香、味巧妙地描绘出来,精明的商家将这首诗大肆宣传,使该酒远销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