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鑫  李栋 《文物世界》2013,(1):19-21
山东博物馆收藏青铜颂簋一件,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圈足饰垂鳞纹。  相似文献   

2.
杨鑫  李栋 《收藏家》2012,(12):73-75
山东博物馆收藏青铜颂簋一件,通高30.1、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圈足饰垂鳞纹。  相似文献   

3.
晋与晋文化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年代与分期是考古学文化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年代判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其他方面研究结论的正确与否。在晋文化研讨中,有若干年代问题含混不清,未予认真考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该文化的深入探讨。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对晋与晋文化的有关年代给以判定,以期对晋文化的探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李树浪  黄晓龙 《文博》2020,(4):80-85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入藏的兽簋为应国器物,可能是从平顶山应国墓地流出。兽簋铭文中的"应侯"是指应侯见工,"兽"是应国公族成员,后者曾服事应侯爯和应侯见工两代应侯。在应侯见工统治时期,兽负责管理应国的走马和驭人,其职司与《周礼》校人相似。兽簋铭文中的走马、驭人属于诸侯国职官性质,填补了应国官制乃至西周诸侯国官制史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河南上蔡郭庄王金鼎1号春秋楚墓出土有儿簋铭文中"洹"字读法及相关问题。簋之时代,从其铭文字体和有关辞例,同出铜器、陶器等看,似以定在春秋晚期前段为宜,而非春秋早期。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所见两周金文中"桓"字,或写作"■"、"■",而未见有写作"洹"者。相反,金文和楚简中却有"宣"写作"洹"的例证。因此,将"洹"读作"桓",谓"陈洹公"即"陈桓公",不当,应读为"宣","陈洹公"即"陈宣公"。由此可对洹子孟姜壶"洹"字的读法重新加以审视。以往多读"洹"为"桓",谓"洹子"即《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田桓子"。据簋铭及清华简《系年》等新出材料来看,壶铭的"洹"应即"宣","洹子"即"宣子",而非传统认为的"桓子"。  相似文献   

6.
虎簋盖,1996年8月出于陕西省丹凤县,失器。盖上有铭文161字,所记历日,年、月,月相,日俱全,是研究西周历法的重要材料。关于其年代,学者已多有讨论,一般认为属西周穆王时期,少数学者认为应属恭王时期。我们也对此作了一番考察,结论与目前一般的看法不尽相同,故撰此小文,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7.
略论晋侯邦父及其名、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山西北赵晋侯墓地的发掘及其一批重要晋侯铜器的出土,诸晋君的位次已有广泛讨论,其中64号墓主晋侯邦父,学者多定为穆侯弗生,意见已渐趋一致。64号墓与63号墓为夫妻异穴合葬,63号墓出有杨姞壶,或可明邦父夫人之称。准此,我们可在传世铜器中寻找邦父之器,并据以证得晋侯邦父的名、字及相关史实。吕大临《考古图》卷三载(?)盨1件(原误作寅簋),盖佚,器铭存全文的一半(图一、二): (上缺)又进退,(雨于)邦人正人师氏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家博物馆藏(录见)簋进行考释,认为(录见)簋乃记周穆王二十四年事。穆王元年在公元前1006年,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共王元年即公元前951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宜候矢簋铭文关键字词的释读、对器物造型、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论证,证明簋铭所记确为成王东征后,过封虞候矢为宜候事,而作器者宜候矢即为矢令诸器中的作册矢,周武克商后封于夏墟之仲雍曾孙虞仲,曾与武王后已姜,亦即王姜同朝辅佐周成王。  相似文献   

10.
杭志宏 《收藏家》2022,(11):71-76
陕西历史博物馆从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征集回一批铜器(图1)。其中有盘二(大、小各一),烛台一对,铛,罐,钵,四系釜,碗,甑,五足炉,盆。因为这批铜器是公安机关追缴而来,离开了原先存放它们的载体,如墓葬或遗址,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判断这批铜器的年代和真伪。这批铜器的特点是小巧,除较大的铜盘外,其余铜器没有使用痕迹,根据器物尺寸看也不应是作为实用器使用。  相似文献   

11.
随州叶家山墓地M107出土的濮监簋铭文的“濮”字系“仆”之异构,在簋铭中当读作濮国之“濮”。据文献和出土古文字资料来看,西周时期的濮在南土,与曾、楚及蛮氏邻近。濮监簋出自叶家山曾国墓地,可能系赗赙或馈赠等所致,表明周初的濮确系为周人所褒封之国。M107的墓主应系高级贵族,不排除系“曾伯”的可能。另据金文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有一套相当完备健全的监察制度,同意路懿菡关于周初“三监”应同“三叔”无关说。  相似文献   

12.
故宫博物院所藏旧称为"邐簋"或"簋"的殷代青铜簋,其铭虽简,但言深意远,语境复杂。作者细致释读剖析铭文,认为作器者应为"京",此器似应称作"京簋"。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铭文中牵涉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北赵出土铜器铭文,从考古和训诂两方面考证,对晋侯名与史载各代晋侯的对应关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论师询簋的史实和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景成 《南方文物》2008,(4):104-107
师询簋最早著录于宋代薛尚功所作《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14·14)中,《殷周金文集成》收入于第八册中,编号为4342。原器已失,器形不详,铭文亦只见摹本,释文作:  相似文献   

15.
潘玲 《考古学报》2008,(3):311-336
鹿石是大部分表面雕刻有以鹿为主的动物形象和武器工具形象的拟人化石柱,因雕刻的动物形象大多数是有固定造型特征的鹿(俄罗斯学者称之为风格化的鹿),因此把这类石柱统称为鹿石。鹿石主要分布于蒙古共和国,其中西部省份分布最密集。与蒙古接壤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以及图瓦和阿尔泰地区、中国的新疆地区有少量分布,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俄罗斯东欧部分以及西到德国易北河流域也零星分布极少量与鹿石类似的石雕像。鹿石常竖立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和一些博物馆新发现和收购了不少西周晚期铜器,这为研究、推断周宣王在位年代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史料,使这一过去学术界一直没有争议的问题变得相当复杂。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又收藏了西周中  相似文献   

17.
北赵出土铜器铭文,从考古和训诂两方面考证,对晋侯名与史载各代晋侯的 对应关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0,(4)
上海博物馆藏"小子■簋"(《集成》3904)系真器伪铭。本文通过对其铭文字形、辞例的分析,认为该伪铭并非臆造,当有所本,且仿制较精,与真铭的距离不会太大。由于真铭所在的器物未见著录,我们仍可将"小子■簋"铭作为一篇早期记事金文来使用。"小子■簋"铭的时代当定在"商代晚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国家博物馆新近征集的(?)簋,是一件非常珍异的青铜器,对西周年代学研究有重要价值。我认为这件簋属于周穆王时期。先从簋的形制、纹饰来考察。这件簋的形制是:侈唇,颈内收,腹下稍鼓,双耳作有耸冠的鸟形。颈部饰顾首夔纹,腹面饰垂冠大鸟纹。低  相似文献   

20.
法门寺创建于何时,正史无录,散见于释史、法门寺院历代碑石和有关的传说。由于法门寺在唐代佛教中的特殊性,因而历代传说神奇莫测,复杂多变,其记载也多讹谬。就释史来说,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其记叙过程中,多重事,不重时,将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追溯的很远,往往形成事与时不符;而寺院历代石碑的撰写家在这一问题上更是不惜化费大量笔墨,以讹传讹,进行扩大演义,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演越奇,使本来就不清楚的历史线条,更加纷乱。如《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记曰:“岐州舍利是阿育王灵迹,即魏州所载扶风塔是。”而《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却说:“按后魏志,阿育王役使鬼神,于阎浮提造八万四千塔,华夏之中有五,秦国岐山得其一焉。”我们遍查《魏书》,并无扶风、岐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