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银胜 《世纪》2023,(2):91-95
<正>当代杰出的思想家、经济学家顾准(1917-1974),这位1935年20岁的时候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新四军的老党员,在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就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兼上海市财政局局长、税务局局长,与陈毅、潘汉年、方毅等同为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兼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时,他就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自由发展,并以市场价格调节”的观点,成为新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戎马披猖日,弦歌传绝中。可怜新校舍,不是旧黉宫。图籍归余烬,师生习固穷。斯人悬一发,何日睹来同。  相似文献   

3.
1968年11月至1973年12月,我在洞庭湖滨的华容县五七干校度过了五年有余的牛棚生活。三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已是古稀之年的我,每当回首这段人生轨迹,仍然感慨万端。创建华容五七干校1968年,那场自毁长城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了夺权斗争阶段,即推翻原来的党委,建立新政权--革命委员会。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了祖国大陆山河一片红的壮观局面。就华容县而言,原县委和人委进入革委会的科局级以上的革命干部屈指可数,造反派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干部成了无所事事的下岗  相似文献   

4.
正1950年代的广西,匪患严重,人心不稳。为了应对严峻的剿匪任务,当时采取了军党政一体的集中权力模式,进驻广西的解放军野战部队一个团负责一个县,团长兼任县长,政委兼任县委书记,以武力为后盾推行治安稳定、基层政权建设、土地改革等工作。分到田地和生产生活物资的贫困农民热情高涨,坚决地拥党拥军拥  相似文献   

5.
入伍征战1970年5月4日,湖南隆回县2000多名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我也是其中一分子.当时因为人员多,县里的客车不够用,还从周边的洞口、武冈等县调来车辆,才将我们全部从隆回运到长沙,再坐火车到重庆,集体加入到驻扎在重庆的高炮15师,我被分在炊事班.  相似文献   

6.
这篇回忆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朝鲜战场上浓浓的战争硝烟!  相似文献   

7.
每当我打开像册,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相片时,就不由地感慨万分,浮想联翩,那一幕幕旧时的场面展现在眼前……1968年,全国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有志青年,热血  相似文献   

8.
1968年8月到1971年年底,三年零四个月的西藏军旅生涯成为作者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虽然“文革”中许多知识分子被“四人帮”诬为“臭老九”,受到蔑视,但在偏僻的西藏山沟里,情形则大不相同。本文所讲述的,既有大的政治环境下特有的军营生活,也有作者所享受的独具魅力的西藏自然风光……  相似文献   

9.
我于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乡万硕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失去父母。1930年,我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此后亲历了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我从苏联考察回来,到北平的当晚(7月7日)即发生芦沟桥事变。我回国原想在科学上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但此愿望随着平津的相继失守而落空。我到南京后,临时参加了军事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任专员。随着上海、南京告急,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农产调整委员会先搬到武汉,不久又搬往重庆。那时有许多共产党员、进步人士集中在武汉,我和一些朋友商量打游击,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打。我既痛心,又焦虑,怕亡国。恰在这时,我碰到族妹杨刚(解放后任过周恩来同志的主任秘书,《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她当时是《大公报》记者。杨…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支边青年”这个颇具历史沧桑感的话题,人们就会想起上世纪6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们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云南、黑龙江等地,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故事。殊不知在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也有一批热血青年,在毫不声张中,默默告别亲人,踏上遥远的路程,去到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西藏高原事农、戍边。对于这段往事,各种媒体一直少有报道,使得河南青年进藏支援边疆建设的事迹,多年来成为鲜为人知、被尘封的历史往事。我有幸是当年河南进藏支边青年中的一员,现将当年的情况挂一漏万地写出来,供大家粗略地了解。  相似文献   

12.
<正>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关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她每取得一次进步和每一次发射成功都让我欢欣鼓舞,有时甚至老泪橫流。因为那都是无数科技工作者、解放军官兵和工人辛勤汗水的结晶,他们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得到。投笔从戎,金戈铁马  相似文献   

13.
"月儿伴星舞,唯有我孤独!"我轻吟着,隔着破旧的铁窗望向深邃的黑夜,看不到闪亮的星空,只有黑黑的静静的夜色。慢慢地,我  相似文献   

14.
彭富九 《百年潮》2009,(4):42-44
篮球运动,是我军普及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我本人与这项运动也结下了特殊的缘分,很高兴把点滴记忆串起来奉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知青”作为特定时期的专有名词,已经跟随那“火红”年代的潮涨潮落,封存在历史的一角。然而,有过这一经历的人,常勾起对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的记忆。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饱含辛酸的日子。——题记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17,(7)
正张元和,1920年生,宁夏海原人,不到16岁时即在家乡参加红军,亲历了红军会宁会师、山城堡战役、平型关战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八路军南下华中、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昌警备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5年3月晋升为大校军衔。2015年9月1日,张元和作为老兵代表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  相似文献   

17.
郝秀兰 《文史月刊》2006,(12):37-39
2006年2月,当年的知青队长石小林邀请太原知青回插队乡村一一原晋祠公社王郭大队去看望老连长王命有。我们闻讯后立即欣喜若狂地聚拢到一块儿,一行八人匆匆忙忙奔回30余年前插队的村庄。久别相逢,举杯畅饮,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思乡情。当年老连长指挥着“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的50多名知青,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沙场秋点兵”,平田整地的情景至今依稀浮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8.
《大江南北》2022,(9):17-19
安徽无为是我母亲的出生地,是新四军第7师的成立地,也是我父亲和母亲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1939年秋,在副司令员谭震林的指挥下,新四军第3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取得了繁昌五次保卫战的胜利。一天晚上,谭副司令员突然把父亲找去谈话,语重心长地说:“皖南虽好,但非久留之地啊!长炎同志,给你一个新的任务,你带领一支精干的队伍到江北无为县去,把无为的东西南北跑遍,了马元权解所有的情况,包括敌情、民情、长江南北交通情况等等。”  相似文献   

19.
太原解放后,中共山西省委为改造吸收阎锡山政权的旧军政人员参加革命工作,于1949年6月间成立了山西公学.当时对旧人员实行叫作包下来的政策,凡愿参加革命工作者均由接管同志谈话后送山西公学学习.公学在城内皇华馆开设一个政治训练班.当时正式的名称叫山西公学政治研究班,大门口挂的是研究班的牌子.不过人们口头上都称为政治训练班.将一些职级较高的和年龄较大的旧人员分配在这个班学习.人数约有200多人,其中有原阎锡山同志会高干王谦(尊光),省府秘书长李培德,卸任秘书长冉超武,卸任的教育厅代厅长刘逢炎等人.这个班先由韩纯德后由李慰负责,下分三个队,由杨自秀、李维新和刘志弘分任队长.智力展也是个工作人员.队下分组.学习方式是听报告和分组讨论.学习内容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讨论中对阎锡山统治山西的罪恶给予揭发和批判.此外,还回忆个人的历史,写自传等.通过学习使参加学习的人员在思想上初步同阎锡山划清界限,认识到自己在反动政权下,对人民犯下的罪恶,决心弃旧图新,改变立场,为人民服务.政治训练班学员,除开学和结业两次典礼都到大营盘与公学本部学员一起活动,及纪念党的28周年时在文庙集合听王中青宣  相似文献   

20.
何萍 《文史月刊》2007,(5):19-22
我父亲何开文,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达陕北后,在中央局工作, 1942年至1945年在毛主席身边任随从参谋,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3年,时间虽不长,但毛主席崇高的品质以及他为人民利益和革命胜利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了我父亲一生难忘的深刻教育。我把父亲生前多次讲过的事记下来,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