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楚、山西省中南部、东邻左权、和硕、在接武乡、西毗祁县,北连太谷、榆次,现属晋中市。福祥寺坐落于县城西25公里岩良寺村东200米处二级台地上,北面为城地,南、东、西三面环水,据1999年出版的《榆社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五代时的后晋,后代多次修晋,现存正殿五  相似文献   

2.
1957年秋,在山西沁县南涅水村西北发掘清理出一大批窖藏石刻,并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水石刻”。南涅水位于沁县西北境,漳河北源支流涅水的南岸。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此地为涅地,属赵,西汉设涅县,县治在距南涅水村西北五里,今武乡古城镇。北魏一度改为阳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甲水县,唐武德九年(626年)撤县,归铜辊县辖属。北宋隶威胜军。金代归沁州管辖。  相似文献   

3.
<正>陇城镇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东部,距秦安县城约45公里。陇城镇东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交通便利。陇城历史悠久,秦时陇城属陇西郡,西汉时始设街泉县(现今陇城镇街市之中仍有古井一口,称作街泉,又称龙泉,传说为女娲抟土造人汲水之处),东汉时省为街泉亭,简称街亭,即《三国志》中之街亭[1],隋朝时设置陇城县,宋时设置陇城寨。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置有道、县、镇的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立乡,2003年撤乡建镇。  相似文献   

4.
晋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较少论及的晋代河会城、缠缩城、清塞城 地望进行了考证,从文献与实地考察二方面入手,认为河会城在 今兰州市河口镇达川乡驻地南300米处,缠缩城在今未登县中堡 镇大营湾村罗城滩社东南,清塞城位于今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 镇安门村,至今均有古城遗址存在。  相似文献   

5.
天生城遗址在万县市西北一公里处。这里,山势雄奇,平地隆起,海拔近500米,巉岩峻峨,绝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天生城因以得名。《万县志》有云:“凡地上物之生成,不假人力者谓天生,故邑西石城曰天生城。” 万州古属梁州地,周属巴国,秦汉时代属巴郡朐忍县(故城在今云阳县西黄泥溪)。《华阳国志》载:“朐忍县,(在巴郡)西二百九十里,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其中的小石城即是天生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倾蜀汉之兵大举伐吴,曾在山上驻兵,故又谓之天子  相似文献   

6.
王京燕 《文物世界》2011,(6):43-45,60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端,北接文水,西邻汾阳,西南与介休接壤,南靠沁源、沁县,东南与武乡毗连。2009年为配合平遥至榆社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平遥弓村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晚期遗址。弓村隶属段村镇,西壁距平遥县城西南10公里,遗址位于村西北0.5公里处,弓村一带属丘陵地带,地势由北向南阶梯状渐次升高,北与地势低平的介休东北平川接界。遗址东西长约15000米,南北宽约近2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平榆高速公路建设范围内弓村遗址以南的介休境内则没有发现古遗址,仅有清代墓葬。  相似文献   

7.
正(一)和顺县榆水辨析《读史方舆纪要》和顺县"榆水"条注:"在县西。《水经注》:‘榆水有二源,一出梁榆城西大嵰山,谓之北水,东南流经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南流经梁榆城南,合于北水。’志云:梁榆水今出县之石堠岭,流经县东南合于清漳。"(3)据此,似榆水即梁榆水。今传典籍记和顺县榆水当以此为最早。按照《读史方舆纪要》附注行文体例而言,一河二名一般标明"亦谓之△△""或谓之△△""一名△△"等。如,文水"亦谓之文谷水"(4)。可是《读史方舆纪要》为何不明说榆水又名梁榆水呢?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系统研究了濮阳城址的历史变迁情况,认为古帝丘与卫都濮阳城一脉相承,在今濮阳县城东南十六里的五星乡高城村。秦代以来,濮阳城曾发生了四次迁移,秦汉魏晋之濮阳县城在今濮阳县城西南三十里新习乡湾子村一带,北魏时期又东北移至今县西南二十里子岸乡故县村处,五代天福四年再移于今县东南五里,北宋熙宁十年始将濮阳县城迁到了今址。  相似文献   

9.
古城考证及郡县治所的变动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西汉时在甘肃省靖远县曾设立祖厉县和鹯阴县,本文通过调查考证,发现西汉祖厉城遗址在今靖远县城西北五里处的城关镇(现称乌兰镇)红嘴子村的黄河边;而汉代的鹯阴县城遗址可能在平川区(以前平川区属于靖远县)水泉镇鸭沟水村的水头社东部。从西汉与匈奴在这一地区和河西地区的争夺以及郡县制在这里的推行情况,可以看出西汉政府对这里的有效管辖。  相似文献   

10.
光绪《平远县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远县(今同心县)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当时正是清军残酷镇压了席卷大西北,历时10年的回民起义之后。民国建立,废除府州之名,在省县之问设道。平远县于民国三年(1914)易名镇戎县,由固原直隶州改隶朔方道。民国十七年(1928)镇戎县又易名预旺县,1938年豫旺县治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易名同心县。  相似文献   

11.
<正>"聚落城"是明大同长城的一座军营,今天衍生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名叫"巨乐村",所在的乡镇叫"巨乐乡",属大同市云州区,位于大同镇城东30公里。在明大同镇的防务体系中,级别最高的镇城在中间,聚落城在其东,高山城在其西,聚落城与高山城呈犄角格局,对大同镇城形成左右拱卫之势。聚落城创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本城为大同左辅,与高山城称两翼,且在云  相似文献   

12.
数年前,山西黎城县城关农民整地时发现一批战国小方足布,并送交县博物馆。布币共186枚,32种,其中宅阳布32枚、安阳布23枚、平阳布20枚。布币保存完好,铭文清楚,全部是小方足布。布长44-46、宽25-26毫米,重约6克。这批布币属战国中晚期赵、韩、魏,并有少量属东周,其中布铭有:宅阳、安阳、平阳、梁、襄垣、邬、长子、榆即、蔺、皮氏、处奴、平阴、同是、唐是、土均、中都、露、(?)、彘、高都、(?)阳、渝、涅、北屈、阳邑、(?)氏、(?)、隰城、莆子、木邑、马雝、王氏、(?)等。  相似文献   

13.
1982年2月,广汉县南丰乡一村一社社员挖土筑墙时,在距地表50厘米处发现元代铜权一件(图),当即交县文化馆保存。 权为青铜铸造,出土时表面有一层绿色铜锈,  相似文献   

14.
通德桥,又名永安桥、枣岭桥,位于闽南永春县城西北十八里的吾峰镇枣岭村脚。古代永春通向德化的道路,是从县(州)城往西北,由官田市(今五里街镇),经龟龙桥、通德桥、大剧铺,越虎豹关。通德桥是永德古道上的一座官路大桥,这也其“通德”之名的由来。这座藏于深山中的桥梁,有着悠远的历史、独特的风光和诡异的传说。  相似文献   

15.
汉张掖郡昭武、骊轩二县,因其名称分别与昭武九姓胡和古罗马国(骊轩)之名相同,而备受丝绸之路和西北史地研究者的关注。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多次实地考察,拟对二县城址作一新的考证,以就教于学界。一、昭武县昭武县城位置,汉代史籍无载。《后汉书》卷47《梁懂传》记,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懂率军击羌,“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唐章怀太子注:昭武,“县名,属张掖郡,故城在今甘州张掖县西北也”。唐甘州张掖县城即今甘肃省张掖市城,则汉昭武城当位今张掖市城西北。《晋书·地理  相似文献   

16.
刘改英  赵保平 《沧桑》2012,(6):156-156
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新编《榆社县志》评审会在榆社县召开。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益龄,晋中市史志院院长李新文,原院长王俊山,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尚明,榆社县委副书记侯文亮、副县长张建军,晋中其他县(区、市)史志办主任和榆社县史志办全体人员共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曹成斌主持。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尚明致欢迎辞。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益龄、市  相似文献   

17.
陈旭  李锦琦  王文魁 《沧桑》2009,(4):34-35,37
商代,太谷县属箕国,都城为箕城,乃太师箕子的分封地。今太谷县白燕村即为古箕城之中心。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白燕遗址尚保存着箕城的部分遗存并有商代器物出土。  相似文献   

18.
汾阳北榆苑五岳庙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孝义至柳林铁路基建工程进行文物调查时,于线路经过的汾阳县三泉镇北榆苑村五岳庙内,发现两座元代建筑和壁画。北榆苑村位于汾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这里与孝义县交界(图一),在吕梁山麓,虢义河北岸。五岳庙坐落在村子的南边,庙基位置较高,占地7200多平方米。庙的东边和北边筑有护坡,北边护坡高约8米,还筑有斜  相似文献   

19.
安岳卧佛院窟群总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安岳,位于四川中部丘陵地带,古属普州。《元和志》云:“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与普州同置。”其建州、建县历史悠久,石窟遗存非常丰富,全县境内石窟星罗棋布.数量甚多,其中卧佛院石窟群造像及石经是优秀代表,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院地处安岳县城北通贤区八庙乡卧佛村,距城39公里,与乐至、遂宁交界,以镌造卧佛,继而建寺得名。卧佛院窟群分布于卧佛村三面崖壁上(岩质为灰砂岩)其中一面临近跑马滩河,当地俗称卧佛沟。卧佛院窟群,以形体巨大的释迦牟尼涅像及154平方米的经文为主体,…  相似文献   

20.
<正>潼城,古已有之,2000多年前,“秦置僮县(今潼城村),属临淮郡。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到清朝潼城已由郡县变成了村落,仅有东西二堡。现城郭为南北走向百米长的土坡,依稀可见。原城西南有一高台为庙宇处,其中供奉一尊铜像,相传为“泰山娘娘”,香火常年不断,可惜的是该铜像毁于“破四旧”之中,有好事者用“泰山娘娘”换来了一台收音机和500元现金。改革开放后,泗县人民政府先后于1998年、2003年和2016年3次在潼城村(僮县旧址)遗址立碑确定潼城遗址为县级文物单位,加以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