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2016,(2)
正一1978年,淄博市博物馆对西汉第二代齐王刘襄墓的五个随葬器物坑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在1号坑内出土了三件保存完好、装饰考究的鎏金银盘[1]。其中,1号银盘最大、最重,制作也最为精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号银盘和3号银盘重量较轻,形体略小,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三件银盘制作精致,纹饰华丽,且均带有铭文,在国内属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当时考古界的高度关注。现将2号、3号银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静 《文物天地》2023,(8):39-41
胡旋舞是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西域舞种。本文对胡旋舞石刻墓门进行赏析,梳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中的胡旋舞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胡旋舞的传入与盛行原因,探讨唐代六胡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1988年1月,距扶沟县城西北30公里白潭乡尹郭村西北角"尹郭双冢"东侧的一座墓葬被盗掘.扶沟县文物部门发现后,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清理.此墓为汉代砖石墓,穹隆顶.石墓门面向西,由三个墓室和四个耳室组成.此次清理中,除发现一套完整的石墓门外,其他遗物已不存.  相似文献   

4.
1978年12月,郫县红星公社九大队五队社员在距县城西约3公里的娃娃坟取土,发现一座东汉晚期砖室墓。墓已残毁,只剩残陶镇墓兽一件,石刻墓门两扇。墓门系用黄沙石板刻制,每扇通高1.65、宽0.7米。现将门上石刻简介如下: 右扇墓门(图一)以中部铭文分隔上下两组图案。上部刻一出游图,有马一、轺车一,车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1,(5)
正铜镜起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自成体系,种类众多,蔚为大观,一直被收藏者和研究者所关注。其中,铭文铜镜特色鲜明,有图案纹饰与铭文并存者,"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也有单纯以铭文为装饰的,寓意吉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不同时代的铜镜铭文内容各异,反映了各时期的时代风貌和思想特征,是记录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印记。淄博市博物馆收藏历代铜镜上百枚,上至汉唐,下至明清,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涵盖了中国铜镜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博物馆收藏东汉晚期的二面铜镜,“周仲车马二神镜”、“龙氏镜”(见图版叁)。铜镜主题纹饰布局采用四分法,其形制和浮雕式的技法,标志着中国铜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周仲车马二神镜:直径21.8、厚1.2厘米。圆形,大圆钮,钮座外有连珠纹一圈。四乳钉将主纹饰分为四区,神人与车马两两相对。一区神人盘坐椭圆形座垫上,背两侧均有羽毛向上卷,左右侧为羽人。与此神人相对的为长胡须神人端坐,座垫为长方形,背羽毛下卷,左右侧为羽人。一区为六驾马车,均作奔腾状,第二、四、六匹马昂首竖耳,第一、三、五匹马回首张望。车作…  相似文献   

7.
汉墓出土遗物中的豚形玉件常出现在墓主的手握之处,它们的出土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应区别于其它玉雕动物,是汉代一种常见的丧葬握玉。 玉器中的玉蝉、玉豚关系到由来已久的含握之礼。所谓“金玉在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汉代墓葬充分反映了这种自然与人感应能起巫术作用”的观念。在新石器晚期的一些墓葬中,经常发现有以猪头或猪下颚骨随葬的现象。汉人爱猪,尤其表现在丧礼中,将玉豚轻轻放在亡者手中,传递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期望,企盼玉豚能感应肉体不朽,庇祐家族富贵发财、子孙繁衍兴旺。 在亡者手中置物的习俗,溯源甚早。新石器的大汶口文化亡者手中握有獐牙或  相似文献   

8.
中国微雕艺术历史悠久,是传统艺术百花园里独具魅力的一朵奇葩。于硕是近代微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为微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从淄博市博物馆收藏的两枚于硕象牙微刻作品入手,对其工艺技法和艺术风格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考证,其意在刀先的技法和细若蚊足的笔画,彰显出非凡之艺术功力,充分展现了于硕既工书善画,又精刀刻的深厚造诣和艺术成就,是不可多得的微刻艺术经典之作,为研究微刻这一传统工艺门类,增添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邹城出土东汉画像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南苏北的汉代画像石素以画面宏阔,内容丰富,构图细腻缜密著称。本期刊发的邹城市出土的汉画像石特点尤为鲜明,其中一块所刻24名人物均有榜题,其他如“泗水捞鼎图”、“战争图”、“农耕图”等,均较精美。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底,徐州市西南约13公里的铜山县汉王乡东沿村农民在翻地时发现一批画像石,计6块,其中2块出土时已断裂,但可拼合,其中一块有“永平四年”纪年。这批画像石出土地点距1985年5月发现的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墓东约1公里,现场已被扰乱,据调查也为汉代画像石墓的石材,依编号介绍于下。第一石:长77、宽73厘米,弧面浅浮雕。画面分上、下两栏。  相似文献   

11.
陕北汉画像石是全国汉画像石分布区域之一,而绥德又是陕北汉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它以其出土量多、内容丰富、构图精美、保存完好而为世所瞩目。  相似文献   

12.
张倩影  王煜 《四川文物》2020,(2):43-50,105,F0003
成都及周边地区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有一种明显为仙山造型的陶质插座,倾向于为摇钱树的树座。其整体的三山、平台、洞穴造型及其上较为丰富的人物、羽人、伏羲、女娲、西王母形象应是当时观念中以昆仑、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信仰的表现。将其制作为专门的丧葬用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丧葬文化中的神仙信仰成分和超越死亡的升仙愿望,另一方面也再次印证了西南地区流行的摇钱树的主要内涵应与升仙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杨华胜  王娜 《收藏家》2012,(9):79-81
2011年10月,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在评选定级文物时,一件青铜错金银嵌宝石的奇形带钩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4.
么彬 《文物》2022,(1):62-64+2
铜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也有学者认为铜爵属于温酒器。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出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通行至西周时期。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常见、最典型的酒器,是当时作为身份等级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物。淄博市博物馆收藏有四件带有铭文的铜爵,现介绍如下。爵1件。1984年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居民捐赠,具体出土地点不详。  相似文献   

15.
1999年 8月 3日- 9月 8日,在河南省浚县贾胡庄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砌多室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4块,雕刻画像5幅。其中有铺首衔环图、鹤鸟育雏图、伏羲女娲交尾图、羽化升仙图等。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为进一步研究汉画像石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江苏泗洪曹庙东汉画像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底,南京博物院在泗洪县曹庙公社裴墩搜集到一批东汉画像石,简讯已在《文物》1975年第3期报道。经初步整理,计有门额二、石柱一、墓壁石四、横额四,共十一石,现将其中较完整的九石介绍于下。画一、画二:似为门额,上沿作圆弧形,下沿齐平。画一宽1.50、最高0.51米;画二宽1.25、最高0.40米。画一由于石面严重风化漶泐,可辨的形象有龙和凤凰。画二  相似文献   

17.
在《文物》1983年第5期所载郫县文化馆梁文骏同志的《四川郫县东汉墓门石刻》简讯中,对于该墓右扇石墓墓门上部“出游图”内马头前面竖刻“家产黑驹”四字,认为是表明“这种马即《说文》所说的‘骊马’,是深黑色的马。门上所刻黑驹,似指与‘骊马’相类的名马。家产即自家饲养。”我们说,这样解释,似乎不够恰当。此处所云“家产”,据《说文·生部》:“产,生也。”则“家产”实即指“自家繁育”而言。如说成“自家饲养”,并不合于汉代对于“产”字的特定含意。至于“黑驹”解释成“是深黑色的马”,或谓“似指与‘骊马’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满城县陆续发现的一批画像石墓门的形制特点、构图格局、画像内容及雕刻技法,认为它们与此前发现的一批满城画像石一样,均属于东汉晚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金三彩是金代烧制的三彩瓷器,名称沿袭唐三彩而来,金人统治下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都均有烧造。三彩器本属于低温釉陶,唐代烧造出的"唐三彩"达到了这种烧造工艺的顶峰,而宋金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胎所用的材料为瓷土,已属瓷器。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时山东地区战火纷飞,而位于山东淄博的博山大街窑瓷业却异常繁盛,其烧造的金三彩造型奇特、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俗语云:"博地有古瓷,深藏无人知。一旦出土后,光彩照人衣"。  相似文献   

20.
河南南阳景庄东汉画像石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2月,在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十里铺村景庄发现一座画像石墓,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人前往调查,并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此墓位于白河东岸,西距白河河岸仅6米(图一)。1984年,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今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其东侧的十里铺村发掘了一座汉代画像石墓,即十里铺画像石墓[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