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明长城遗址由于受到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守口堡长城的病害主要有雨蚀剥离、风蚀剥离、坍塌、植物病害等,需要加强遗址的管理,对其进行预防性和抢救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得胜堡     
正得胜堡位于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它是由"一口三堡",即得胜口、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组成的古堡群。得胜堡平面近方形,只有一个出口南门。南门外建有瓮城、瓮城外还有月城,形成了三道城门的防御体系。四城堡位于得胜堡北0.5公里处,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马市交易市场。得  相似文献   

3.
正拒墙堡、拒墙口、拒门口、拒门堡,这是四处明长城的遗存,都在大同市新荣区的晋蒙交界地带。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同巡抚詹荣"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沿线修筑了镇羌、拒羌、拒门、助马四堡"以相犄角",谓"镇羌  相似文献   

4.
正明长城从大同市新荣区的镇川口继续向西延伸,经过方山首先抵达的是宏赐堡,然后在此分为两条。一条由宏赐堡向北转,经镇羌堡、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向南至砖楼沟入左云县界。这条长城当地百姓称做头道边,大部分为今天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界。另一条(当地俗称二道边、内长城)由宏赐堡向西,经里场沟、外场沟、新荣镇、破鲁堡进入左云县界,两条长城在左云县东北的黑土口又交汇成一条,继续向西绵延。这两道墙体组成了一个东西横向  相似文献   

5.
正镇边堡在大同市阳高县与新荣区的交界处。明万历年间的文献《三云筹俎考》记载,"镇边堡(嘉靖十八年更筑,万历十一年砖包)本堡原非官设,初名镇胡,后改此名,以守备驻之,内白涯沟、旧十墩俱当冲口,通大虏,边外海子东岸孤山腰大山一带,酋首毕兔恰首独恰等部落住牧,本堡当守口、得胜两市之中,声势联络,可恃无恐,然隆庆元年虏曾入践采药山,如有警,须于近堡深沟天桥梁等一带设伏邀堵,要不得狃应援而忘戒备也。"  相似文献   

6.
<正>明代外长城进入山西的位置,正好是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的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形成一个"金三角"的区域,其中山西一侧是大同市天镇县。这里长墙蜿蜒,烽燧林立,城堡密布,仅明代"国帑"所修就有新平堡、保平堡、平远堡、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永嘉堡、天成城,此外还有地方所修的几十个村堡,可谓"巍然天镇",构成了牢固的京西屏障。本文关注其中的镇宁堡和镇口堡。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找不到"镇宁堡"和"镇口堡"这两个名字,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7.
正新平堡位于大同市天镇县北26.5公里,东经114°04′20″,北纬40°39′25″交汇处。西邻内蒙古兴和县,北傍西洋河,东面是西阳河堡,向南翻过山是瓦窑口堡。新平堡原是明大同镇的军堡,明清时期在西洋河两岸方圆近百里的众多村庄里一直都有"老大"的地位。如果把中国的明长城看作是一条长龙,那么大同长城正是这条龙的"七寸",而新平堡就是这个"七寸"的喉尖。新平堡的长城如今依然壮观,残高数米,多是土夯墙。这里是明大同镇下辖阳  相似文献   

8.
正助马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西北部。新荣区的地形高阔平缓,大都为黄土丘陵,没有什么天然屏障,却有多处天然的南北通道。明代中期,从东往西依次傍着边墙修筑了镇川口、得胜口、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等关口,又在边墙内里不太远的地方分别修筑了镇川堡、得胜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等屯兵的军堡,  相似文献   

9.
正阳和城是明长城遗址之一,所在位置是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县城。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方雄镇、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有"京畿肩背""神京门户"之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卫所即今阳和城所在地。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属大同府。《三云筹俎考》记载:"阳和城(洪武三十一年砖建,万历三十年重修)本城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弘法寺在208国道东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堡子湾村。堡子湾名字叫得远古而又写实,明朝时,村子向南有宏赐堡、会远堡,向北有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二十里内,五堡齐聚,沿饮马河形成了"堡"的大湾,用堡子湾概括总结最恰当不过了。"堡与堡,二十五"在堡子湾一带表现得最为突出,穿越时空,从堡的密集度能感到狼烟四起、烈马嘶鸣的悲壮,更能  相似文献   

11.
正明长城从晋冀蒙交界的平远头村进入山西,继续向西延仅仅几公里,就在新平尔村折了个弯儿,从东西走向变成了大体的南北走向。过了西洋河,又过了新平堡后,一直迤逦向南,先是到达保平堡,然后继续翻山越岭,在山里经过桦门堡,翻越过整座大梁山之后,就到达了李二口。大同市天镇县的长城资源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2.
通过明长城资源调查,天津市明长城本体的分布、构成、体量均有了翔实、科学的记载,天津市明长城虽然很短,其防御体系却很完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一个具体而微的代表。本文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剖析,以物见人,以物证事,结合文献,以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及关城、寨堡等设施为载体,将天津市明长城防御体系划分为侦查预警、前线防卫、信号传递、增援策应、前线指挥、后勤保障六大部分,并揭示了有明一代"边有墙、墙有关、关内有堡、堡内有兵"的防御思想.形成了从侦查预警到前线防卫、从信号传递到增援策应、从前线指挥到后勤保障的一整套以防为主、防守兼备、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完整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刘媛 《文史月刊》2023,(3):31-35
<正>膳房堡是明长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北部的膳房堡村。根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膳房堡土筑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嘉靖十二年展修(1533年),万历元年甃砖(1573年),周长二里百余步,高三丈五尺。膳房堡属宣镇所辖宣府守道的上西路。宣镇“紫荆控其南、长城枕其北;居庸左峙、云中右屏;内拱陵京、外制胡虏,盖屹然西北一重镇焉”,是都城北京的门户,而上西路又是宣镇的主动脉。  相似文献   

14.
正镇川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东部,是明长城的关口之一,与1500年前的北魏皇家永固陵近在咫尺,附近还有近500年前所修的镇川堡。这一带长城风光格外古朴苍凉,且距离市区只有30多公里,交通颇为便利,倘若来大同访古探幽,到镇川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镇川口、镇川堡以及附近长墙墩台皆为明代国帑所修,也算是"皇家工程",但本文"皇图永固"一词中的"皇"却首先指北魏时期在这一带所修的皇家"永固陵"。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的近百年  相似文献   

15.
刘明  林林  陈山 《文物春秋》2013,(6):48-53
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结束后,我们对铁岭市明长城墙体两侧1000米范围以外的明代开原、中固、新添堡城址进行了补充调查,本文记录了其规模、结构和保存现状等信息,并参阅相关的文献记栽,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大同市新荣区,有两道东西走向的明长城。当地的人把南边新荣镇旁的那道称作"内长城"(也称"二边"或"二道边"),与此对应的得胜堡旁的那道是"外长城"(也称"大边"或"头道边")。这两道长城的长墙、墩台、城堡等在明代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边境防御体系。但新荣区的"内外长城",和通常人们整体认识晋冀蒙京长城的"内、外长城"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明长城     
<正>山西镇,亦称太原镇,设于嘉靖年间,起着支撑加固大同镇、阻敌深入的作用,所以也被人称为内长城。山西镇,由河北省涞源县入境进入山西省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然后沿黄河至河曲到保德止,总长度约500千米。明长城著名的外三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建在内长城之上。  相似文献   

18.
李哲  张玉坤  李严 《人文地理》2011,26(2):103-107
明长城军堡是与长城唇齿相依共同承担防御任务的一系列屯兵城。作者通过对我国北方近百个军堡实地考察,结合相关史料,初步探讨军堡的选址问题,提出影响军堡选址的因素主要有长城的位置、受作战距离制约、传统风水理论和地形四点,其中地形对军堡选址的影响最直观体现古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防御思想,根据军堡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将军堡分为四类,并通过实例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陶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北部,东北与内蒙古鄂托克旗、乌海市、鄂托克前旗相望,南以明长城为界与灵武市毗邻,西滨黄河与银川市郊区、贺兰县、平罗县和惠农县隔河相望,县辖7乡1镇,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7.5公里,土地总面积909平方公里。民国30年(1941年)7月,正式由原  相似文献   

20.
刘媛 《文史月刊》2023,(12):37-41
<正>明长城宣镇所辖的赵川堡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东北30公里处的赵川镇赵川村。赵川堡属宣镇所辖巡道的中路,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赵川堡图说”记载,赵川堡始筑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增筑,隆庆四年(1570年)始甃以砖。周长四里有余,高三丈五尺。“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二百五十三员、名,马六十三匹。于大、小白阳之间分边三里二分,边墩五座,火路墩一十二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