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十几年来,我在收集娄烦县历史文化资料的过程中,收集到七份娄烦革命历史证件,一份为抗日战争时期娄烦群众向驻地八路军交军粮的收据,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军民关系。另外六份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初和抗美援朝时期娄烦籍五位革命军人的历史证件。从这些证件可以看出我党从过去到现在对革命军人的嘉奖、优待和安置政策是一贯的。这些证件,对研究党史、军史,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郭健 《四川文物》2007,(3):67-70
礼义城在四川省渠县汇西乡洪溪村三教寺,宋代理宗宝祐三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为渠州治。南宋末期礼义城作为渠州治达20年之久,扼守渠江水道,抵抗元军,是宋末坚持川东抗蒙斗争的重要据点。  相似文献   

3.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5.
儒家、佛教、道教,都是中国历代反动封建统治者奴役和统治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魏晋南北朝以后,儒、佛、道三教就出现了合流的趋向。宋明的理学就是以儒家为主、三教合流的大杂烩。这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座深山古寺里保存了历代不少碑碣。其中像《三教圣像碑》和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考察得出,历史上的儒教、道教、佛教都被称为教的说法大致开始于北魏寇谦之与刘宋顾欢的时代,这是其《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王皓月译,齐鲁书社,2014年)新范式道教史下的道教定义所决定的。三教关系所说的三教是广义儒佛道三教交涉而形成的包含儒家、道家、道教、玄学、佛教五方面及其交叉形成的复杂关系。魏晋南北朝佛教已传入中国,道教、玄学盛行,这一时期是三教关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展开三教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庙前山摩崖石刻反映了北宋时期当地居民祈雨、贺雨的内容。随后在其旁边找到了一条驿道,为古代晋阳古城通往交城、娄烦的重要通道。石刻、驿道的发现为我们找到了研究晋阳古城历史变迁、对外交往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娄烦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原属静乐县,1971年建娄烦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共静乐县委和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共晋绥三地委和三专署,以及八路军三五八旅等多支抗日武装曾长期驻扎这里,与娄烦  相似文献   

9.
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安徽史学》2001,(1):16-19
憨山德清从融合儒佛道的思想立场出发,以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来解释儒家的学问之道,以佛教本体论和八识说来发明老庄道学之旨,又以儒家伦理思想去解释佛教教义与戒律,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三教互释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佛道同源于一心,故“三教本来一理”、“三圣本来一体”,三圣三教之间“所同心,所异迹”,从根本上说,“孔老即佛之化身”,万流朝宗,百川一味。  相似文献   

10.
云顶山风光     
《沧桑》1996,(6)
云顶山,地处吕梁山腹地,位于娄烦县西南山陲,属关帝山森林区;为娄烦、交城、方山三县分界岭。主峰海拔2659.8米。因山顶高耸入云而得名。又因“魏孝文帝曾巡狩至此”,故又名孝文山。山顶凉风习习,风光秀丽,是绝好的旅游避暑胜地。  相似文献   

11.
诞节讲论是儒释道三教讲论与皇帝诞节庆贺融合产生的新的三教讲论模式。诞节贺寿常有斋会、三教讲论、赏赐僧人等一系列佛事活动,三教讲论处于核心环节。在贺寿宗旨主导下,诞节讲论一方面受制于贺寿礼制,程式固化,主题预设,结论雷同,佛教义理弱化,信仰色彩淡化;另一方面为迎合诞节气氛,僧人辩才卓著,声辞俱美,论辩激烈,赞颂巧妙,嘲谑新奇。两种合力作用下,诞节讲论发展成为皇权与佛教合作完成的一种热烈喜庆的国家仪式。此一仪式上,皇权凸显了皇图永固、帝道遐昌、国泰民安、万方来朝的主题,佛教也融入了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弘法意图。唐五代数百年间的诞节讲论,对于中国化政教关系模式的形成和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荣 《神州》2012,(32):61-61
国际汉语教育在世界“汉语热”持续升温的大好时机下却遭遇发展瓶颈,“三教”问题正是在汉语国际教育多元化发展趋势下面对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有关教师、教法、教材问题而展开的理论研究。本文重点从“三教”问题中的核心“教师问题”入手,探讨如何有效提高汉语口语的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六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求同于孝道,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死观和丧葬习俗,并产生了大批颇具三教色彩及孝悌内涵的随葬器物。  相似文献   

14.
张君梅 《沧桑》2014,(5):108-110
三教堂是民间信众兴建的合祀儒释道三教祖师的庙宇,是三教合一文化观念在制度和器物层面的主要载体和集中体现。山西晋城地区遗存了大量的三教堂,其创建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现存年代最早的为金代建筑,大多数为明代始建。从晋城三教堂的遗存碑刻中可以看出乡土社会不同阶层对三教合一文化观念的认识。三教堂的所有者属于传统乡土社会的村社,而其驻守者大多是佛教僧徒。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长期生活在汉玄菟郡、乐浪郡、辽东郡的广大地区,接受汉晋以来中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由最初信奉儒教,逐渐接受佛教、道教,在高句丽后期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格局。随着高句丽统治中心的南移,高句丽的影响也扩大到新罗和百济,使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在朝鲜半岛深入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三教融合后期发展阶段的重要实物,以宋代造像为主体的大足石刻,是佛教从世俗性佛教发展成为学理性佛教及儒佛道三教思想主流彻底交汇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例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武威作为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名城,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当地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本文对武威水陆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所蕴涵的宗教思想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其"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及当时宗教发展的状况,探讨水陆画在中国宗教史及绘画史中的价值,以期达到对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汪毅 《巴蜀史志》2004,(6):28-30
我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的雕刻艺术,以石刻造像为主,基本上表现的是佛教内容,代表了千年的中国美术史,更是中国思想、化史的一部分。在这个历史阶段浩瀚的佛教石刻艺术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刻造像所展示的思想、化、哲学内涵弥显特别与珍贵。四川安岳大般若洞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刻造像是那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不乏代表性。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化的多元;而且其洞顶的奇异字“ ”(暂称为颠倒双人字,下同)全国罕见,具有唯一性,堪称传达儒释道三教合一内涵的独特符号。因此,解析这些造像的构成关系和揭示其化背景,破译“ ”这个奇异字的密码,对于认识四川、重庆大足与其他区域石刻造像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不乏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沧桑》1995,(5)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里,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杨秀山将军,偕夫人及子女,于1995年7月15日至18日,回到娄烦县,看望老区人民。回顾当年的战斗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娄烦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爱戴。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言“中国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文中“三教”,指儒家、佛家、道家三种学术派别,不完全等同于宗教之“教”。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之“教”,目前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对于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