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都博物馆馆藏明代铜火铳火炮共55件,其中33件为北京地区出土,22件为北京地区征集,44件有铭文。本文对这批文物做了调查整理,采集了铳炮尺寸、重量和铭文等重要信息,并进行了归类分型。在此基础上,对馆藏铳炮类型及使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典籍的记载及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抚顺李家村出土明代火炮李继群,王维辰(抚顺市博物馆)1995年8月25日,抚顺县第十四中学(位于李家乡李家村)师生在学校操场近西南角处修筑花池,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发现两尊炮。该校校长郭志才十分重视,对两尊炮做了妥善保管,并及时上报抚顺县有关部门。抚...  相似文献   

3.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间关,在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是长城的起点,所以又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历史悠久,是古代军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了。《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  相似文献   

4.
明代后期有铭火炮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正德、嘉靖年间佛朗机铳的传入 16世纪初,随着西方海上交通的扩展,西方先进的火枪、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火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佛朗机铳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佛郞机"是当时明人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称呼,后亦将其火炮称为佛朗机。《明史·兵志》记:"至嘉靖八年,始从右都御史汪鋐言,造佛朗机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明代各类火器30余件,多数带有年款、制造或使用机构、人物等铭文。这些火器按照发展特点可分成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是:火器的探索与创制期(洪武时期)、传统火器的繁荣期(永乐至弘治时期)、佛郎机盛行与传统火器的进一步发展期(嘉靖、万历时期)和红夷大炮的时代(天启至崇祯时期)。本文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介绍了馆藏的不同类型的明代火炮。  相似文献   

6.
张家口市博物馆馆藏二级品中有铜火铳5件,铜火炮8件,共13件,均为明代火器,征集于张家口地区明长城所跨各县(包括市区)。现介绍如下:1、永乐七年九月造三箍炮,1980年3月张家口地区供销社废旧回收公司移交。通长50、口径10、銎径10厘米。呈长圆炮筒,略鼓膛,中置三箍,膛上引芯盖和座均佚,引芯孔径0.2厘米。口沿及銎边加箍。筒两箍间有阴刻铭文:“英字三千五百六号/永乐七年九月日造”,两行竖式,16字,真书(封二:1、拓片1)。2、永乐七年九月造三箍炮,1981年5月本馆从河北万全县水沟古长城征集。通长49.5、口径10、聚径9.3…  相似文献   

7.
8.
正一、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的官器特征明代初期至成化时期,龙泉窑青瓷质量仍然较高,并为宫廷烧造御用器。浙江处州龙泉窑枫洞岩等窑场曾烧造宫廷用瓷,为明代龙泉窑发展高峰期。《大明会典》记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明宣宗实录》记载:"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品种丰富多彩,有单色,也有彩色,彩色中,又有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等等,但别具特色的还是青花瓷。青花瓷就是用含有化学成分钴的矿物直接在瓷胎上进行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形成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这种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的瓷器素洁高贵,雅静宜人,入明之后,除这两种青花之外,又出现了黄地青花,豆青釉青花、哥釉青花,大大丰富了青花瓷品种。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虽然曾出土过唐代和宋代的青花瓷片,但  相似文献   

10.
手铳是明代火器中的一种,属火铳类,因口径小,身管细短,尾銎安有木柄,用手持握发射,故名。明代从朱元璋起就开始制造大批手铳,正德、嘉靖间制造的手铳最多。故宫博物院武备库藏有4件明代手铳: 洪武手铳(洪武十二年,1379年。图一):铜铸,全长45厘米,药室长6.5厘米,药室直径4.5厘米,口径22毫米,尾銎长8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7,(7)
<正>1954年,遵义汇川区高坪镇地瓜堡在仓库修建过程中发现一座五间墓室的石墓。墓中出土了一批金银器和玉器,其中有两顶金凤冠,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石墓位置在"播州土司"杨氏家族墓群[1]中,位于杨文墓(遵M6)和杨纲墓(遵M5)之间。由于被发现时曾遭哄抢,两顶金冠残损较重,一些部件已缺失,修复后一顶现存七凤三龙,另一顶现存五凤三龙。金冠制作工艺精湛,使用了打胎、累丝[2]、錾刻、宝石镶嵌、锻造等细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0,(5)
正中国古代金银器有着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商代小型的黄金饰品到明清时期造型多样、纹饰繁缛的金银饰品和器皿,每个时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都有其突出特点。其中明代金银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艺术风格虽仍不失生动古朴,但类型与样式明显增多,逐渐向精致繁缛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数百件古代金银器,其中明代金银  相似文献   

13.
<正>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收藏有元明时期的铜质火器铳(炮)33件,其中除1件可能为元代外,其余皆为明代。这批铜兵器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张家口、唐山、邢台等地市征集所得,其中19件为有铭铜铳,是一批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李竹雨 《收藏家》2022,(6):54-58
<正>唐宋时期流行的团饼茶发展至元代已日渐式微,而散茶逐渐在民间流行。明朝初期仍旧以上贡建州茶为主,直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散茶才大规模地走上了历史舞台。散茶的烹试之法较简便,唐宋时期茶事活动中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不再需要。陈师《茶考》记载晚明饮茶方式:“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矣!”“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明代茶具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5.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斋图,当是明代闽清境内信士请民间画工所绘的神像画,后赠予道观或宫庙用于斋醮仪式等场合,希望善行能回向给自身和家人,实现心中所求。斋图的宗教功能类似黄箓图,图中神像是黄箓斋常祈请的神祇。本文拟从这堂斋图入手,对明代福州地区民间神像画反映出的画技、绘制流程、历史地理、民间信仰风俗等情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四川古史,代有记载。自三国时谯周撰《三巴志》始,踵事则有晋常璩《华阳国志》、常宽《蜀志》、唐郑日韦《蜀记》,宋张守约又重修《蜀记》一卷,诸书仅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而已。其编方式,以《华阳国志》为例,“首述巴蜀、汉中、南中之风土、次列公孙述、刘二牧、蜀二主之兴废及晋太康之混一,以迄李特、(李)雄、(李)寿、(李)势之僭窃。续之以两汉以来先后贤人、梁益宁三士女。  相似文献   

17.
弓鞋是明代服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裹、保护和装饰功用。江苏泰州地区明墓出土了大量明代服饰,其中刘湘夫妇墓、刘鉴家族墓、森森庄明墓、海光南村明墓和春兰路明墓都有弓鞋出土,保存相对完整。这批弓鞋从样式、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展示了明代弓鞋之美和高超的制鞋技艺,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审美倾向和流行风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质莹润,白地蓝花,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给人以清新素雅的美感。自元代以后,经久不衰,其丰富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高雅的气质,深受国人喜爱,成为明清瓷器的主流。不仅如此,青花瓷还远销海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中国周边国家的推崇与仿制。天津博物馆收藏明清青花瓷数目众多,  相似文献   

19.
王春梅 《丝绸之路》2013,(4):130-131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长城专题博物馆,建馆开放已有20余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推动了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当前,适逢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因此,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职能,为推动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弘扬长城文化精神履行应有责任。  相似文献   

20.
清宫旧藏明代龙泉青瓷,应是明朝宫廷的原藏之物,反映了明初龙泉青瓷"官器"的烧制面貌。这批青瓷的制作工艺具有元代遗风,以礼器和陈列器为主。相关文献和近年窑址考古发现的新资料表明,在明代早期,处州龙泉与景德镇窑一样,也按照宫廷定样烧制了一定数量的青瓷"官器",其中部分器物应该是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场的产品。明代早期是龙泉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