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陆洋 《收藏家》2014,(8):63-69
现时被称为“觚”的器物,其造型特征为:大喇叭形口,长身,细腹,斜坡状高圈足。除“觚”这一定名外,亦有“花觚”、“简花觚”、“凤尾尊”、“出戟尊”、“觚式瓶”等名,绝大多数的此类器物都出现一器多名的情况。事实上,对哪些器物可称其为“觚”,仍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2.
邢琳 《美成在久》2023,(1):60-65
青瓷烛台是古代常用的照明工具,造型丰富、多样,不仅实用且具有观赏价值。江西永明代魏源墓出土一件青瓷烛台,造型蕴含多种装饰元素。本文结合文献与考古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烛台上各装饰元素的样式来源及象征意涵。  相似文献   

3.
刘旸 《沧桑》2014,(3):227-229
觚早在商周时期便以用作一种盛酒之器而出现。随着觚的功能演变,到宋以后,觚逐渐被称为"花觚",花觚的器型也逐渐发生变化,先后经历由繁到简、从简到华美的蜕变过程。其装饰手法也由单一到变化多端,穷出不末。本文以清代花觚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清代花觚的造型、装饰及其艺术特征,探究不同时期的花觚艺术风格及使用功能,体会花觚的形体美、装饰美。  相似文献   

4.
吴宁 《东方收藏》2020,(5):34-36
觚为古代酒器。新石器时代为陶觚,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瓷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多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陈设器。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觚,基本上保留了青铜觚的造型,侈口、细腰、小腹、长身。明清时期,除景德镇窑有烧制外,龙泉窑、德化窑等也有烧造。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镇关王岔村出土了6件青铜容器,包括尊、瓿、盘、觚、鼎、提梁卣各1件。本文通过对铜器上遗留的工艺痕迹进行肉眼观察,对铜器的铸型设计、芯撑情况、浇注位置等铸造工艺环节以及铸后加工的细节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和复原,指出该批铜器的铸造工艺与安阳出土的殷墟前期同类器物基本相同,这一结果对认识和揭示这批青铜器的学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青园 《东方收藏》2023,(12):18-21
自1959年中国考古队在重庆市巫山县大溪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命名为“大溪文化”以来,当地陆续出土了大量纹饰繁丽、富有特色的彩陶。其中有一类被称为“彩陶筒形器”或“彩陶瓶”的器物,造型别致,与后世花觚相似,为大溪文化的典型器。这些彩陶筒形器大小、造型趋于一致,且纹饰多样,多为红底黑彩。它们的功能一直被广大学者所猜测,文章认为其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酒器,也具有文化功能,为祭祀的礼器,是长江中游地区“觚”的前身。此类器物更是大溪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先民生活美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朱军 《东南文化》2002,(12):35-37
凤尾尊,瓷质花觚中的一种。其造型通常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足底外倾。因口颈外撇呈凤尾状,故名“凤尾尊”。据《饮流斋说瓷》载:“口大腹小谓之花觚。明制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依此史料及传世品分析,凤尾尊始见于康熙朝(1662—1722年),是明代花觚型制的演进。多用作陈设,少量为祭器。  相似文献   

8.
山东洗砚池晋墓出土青瓷胡人骑神兽器物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同类器物,皆为西晋时期南方越窑所产的青瓷精品,其性质为烛台,东汉以后世家大族与士大夫对蜡烛的普遍使用是此类精致的青瓷烛台流行的时代背景。胡人骑神兽造型在东汉时期的器座、画像上已经较为常见。汉晋时期流行的神仙信仰中以西方的昆仑和西王母为中心,同时早期佛教也附会入西方的神仙信仰中,胡人也被看作与西方的神仙信仰相关,有些被表现为仙人。  相似文献   

9.
昭仁寺位于陕西省长武县县城东街。是关中一处有名的古刹。长武为西周豳(音彬)国之地。秦于长武置鶉觚(音姑)县。相传秦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在长武筑城,见此地水位很浅,便以觚、爵等酒器祭奠,恰有鶉鸟飞落在祭器  相似文献   

10.
<正>1981年6月,在当时的六安县嵩寮岩乡花石咀发现了两座长方形石板封盖的古墓,出土有金、银、铜、角、漆器等随葬品48件。经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的分析,确定此墓葬时代为宋末元初。在48件出土器物中,银器种类丰富、造型典雅、工艺精湛。尤其是器物的纹饰、造型及寓意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对神灵的祈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择其精品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康熙青花鹤鹿同春纹花觚余捷,石娜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清代康熙青花鹤鹿同春纹花触。通高55、口径20厘米。花觚侈口外撇,长颈,鼓腹,底部为二层台式圈足。造型端庄古朴,线条转折自然流畅。因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又俗称"凤尾尊"。胎体坚致细腻,通体施粉白...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代墓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发掘一处明代墓地,墓葬排列形式独特,随葬文物134件,器物材质多样,造型灵动写实,工艺水平精湛,是研究上海地区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赵晗  隋林佑 《东方收藏》2022,(5):110-112
伯矩鬲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现存于首都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其代表着燕都,即最早的北京存在的证据。该件器物是西周一名贵族为纪念其父亲铸造的陪葬炊具,乃一件以牛为造型的三足文物,器物上的浮雕纹饰为牛头造型。通过参考博物馆参观人群、文创产品的相关研究报告以及伯矩鬲的历史资料,我们将伯矩鬲的文创产品定位在家具摆件。经过实地观察,对伯矩鬲文物造型进行分析,并从文化角度出发,力求将文创产品的造型设计得更加符合定位人群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镀金嵌石五供仅有一套,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但其中的一对花觚伤况严重,缺失大量嵌件。修复前,采用X射线CT扫描仪、激光拉曼、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花觚结构、嵌件材质和粘接材料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表明,花觚以清宫失传“粘蜡胶”为粘接材料,使用的绿色嵌件为绿松石,靛蓝色嵌件是以钴为着色剂、铅为助熔剂的钾钙玻璃。修复时,结合检测结果选用了传统“粘蜡胶”的现代替代品、绿松石和无铅钴蓝玻璃作为修复材料。同时以“精细分区”“先集中-再慢雕”的方式,准确快捷、有序地完成了700余件嵌件的复原补配。本工作可为大型镶嵌类文物修复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王琳 《中原文物》2004,(2):84-84
开封市文物商店收藏的两件明代万历年间的器物--大明万历青花龙纹梅瓶和龙纹景泰蓝盘,造型优美,图案精致,现分别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平凉市博物馆藏金铜造像中,明代金铜造像占比最大,题材丰富,造型风格多样。本文通过类型学、标准器物学方法,对馆藏明代金铜造像分类梳理,并结合明代纪年造像,分析其形制特征和时代风格,总结出平凉明代金铜佛造像风格上为汉式造像和藏式造像共存,其造型和工艺精美程度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降低,恰与明王朝逐渐没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7.
新津县首次发现商代青铜觚李中华1990年5月9日,新津县人民政府,在正北街县政府院内,原旧食堂平房地基上,新建宿舍楼。工人在挖基础取土时,于距地面约2.5米深处,挖出一件青铜触。县文管所闻讯后,即派人到现场调查,并征集了这件出土文物。铜觚:为青铜铸造...  相似文献   

18.
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金属遗物42件,包括工具、饰品等器物34件,铜块8件,年代为距今4000年至3600年。经SEM-EDS和金相检测分析,25件红铜,10件Cu-As,1件Cu-Sb,2件Cu-Sn,2件Cu-As-Sb,2件为白冰铜器物或铜块;在可明确观察组织的32件器物中,铸造13件,1件铸造后冷锻,8件热锻,10件热锻后冷锻。34件器物中铜锥20件,占58.9%,其中7件铸造,5件热锻,7件热锻后冷锻,1件铸造后冷锻。在合金种类、器物类型、加工技术上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As、Bi、Sb、Pb、Ag(以金属或矿物形式存在)和Sn(以Sn O2形式存在)在大量红铜器物中存在的形态表明,古代工匠已尝试获取合金,但是由于还原气氛低下而难以获得。所有的检测表明,西城驿遗址的冶金已进入从红铜—砷铜合金到锡青铜的青铜时代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孔头沟遗址宋家墓地是周原地区西周时期一处重要的非姬姓贵族墓葬。本研究对宋家墓地出土的56件铜器进行了金相分析,并对其中34件进行了电子探针波谱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宋家墓地青铜器全部为锡青铜或铅锡青铜,其中锡青铜比例较大,而器物铅含量整体偏低。本次分析的铜器中有两件经过表面镀锡,多件薄壁器物为热锻成型。热锻器物铅含量水平整体低于铸造器物,其基体中夹杂物含量较少,铁、硫含量低于铸造器物及孔头沟铸铜遗址铜块。这一现象显示制作这些铜器的原料可能经过有意识地火法精炼,并在配置合金时不引入铅,以使材料更加适宜锻打。总体看来,宋家墓地铜器的多项工艺与材质特征都显示其青铜制作技术体系较为独特,可能与其他西周时期铜器群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结合墓葬的考古学文化背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无限兽面纹觚(图一、三),造型别致,较为罕见。此觚通高15.8,口径10.6、腹径3.4、底径7、腹深11.2、璧厚0.15厘米,重30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