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乡土建筑在今天已经日益成为稀缺资源。作为一种遗产类型,它们直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才大批量列入普查对象。浙江、山西登记的“民居建筑”超过1万处,湖南登记“民族建筑或建筑群”600余处,贵州登记“民族村寨”226处,云南登记“民族村寨”32处千余户。这些乡土遗产的时代跨度,集中于明清到民国时期,民族村寨则可以晚到1960年代末。由于纳入文物范畴较晚,其保护与利用皆无章可循。以往单一的以旅游开发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水平的做法,因为对资源消耗过大、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广受诟病——经济的提升以乡土遗产的美学价值不断消失为代价。一些村寨则出现了“空心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本,村寨的发展不能以资本的消耗为代价。然而对处于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如果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也难以做到可持续的保护。因此需要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探寻对民族村寨资源消耗最少的合理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在导致社区经济结构变化的同时,也使社区结构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因素,严重威胁民族社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如何认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困境和寻求解决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基于对资源系统特殊性的深层次考察,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内生困境及深层次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治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陈攀 《旅游纵览》2013,(2):32-34
民俗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的朝阳项目,民族村寨则是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白马藏族为背景,分析了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对其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相似文献   

5.
杨兰九 《旅游纵览》2022,(21):161-164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各不相同。民族村寨作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载体,在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要想继续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需要推动民族村寨进一步发展。本文以我国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针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措施,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提供新出路。  相似文献   

6.
清水江"清白"文书是指清至民国贵州清水江地区少数民族记录其依照习惯及"村寨"法解决纠纷的文书材料;这些文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清时苗疆地区在中央政府之下,各少数民族村寨沿用习惯法自力解决纠纷,维护村寨安宁和谐的历史事实。然而在国家权力之下,习惯法何以为生?习惯法与国家法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如何?习惯法存在的原因即是对国家法的补充、限制和延续。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法,检索梳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相关研究,分析其研究概况和我国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热点。从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两个方面,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发展趋势。从融合交叉学科、加强机构及研究者之间合作、创新研究理论体系等方面对我国民族村寨文化旅游进行展望,以期为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远眺高坡     
<正>贵阳市东南端51公里处,是贵阳市海拔最高的地方——花溪区高坡苗族乡,全乡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达1712.1米。高坡不仅有梯田、峡谷、石林、溶洞、多级瀑布、高山气候奇观、云顶草原等自然奇景,又有悬棺、洞葬、摩崖石刻、民族村寨、民居建筑、民族节日、民间习俗、寺庙、教堂,以及红军标语、石门古战场遗址、古代防御工事、鲜艳的民族服饰、芦笙歌舞、跳洞、斗鸟、斗牛、射背牌  相似文献   

9.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原生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展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微缩景观。深入发掘民族村寨的文化内涵,使其不同于一般的乡村旅游点,是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研究的“表演转向”思潮下,客观审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的生成逻辑,可为深化表演性理论和优化民族村寨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从表演性理论视角切入,以湘西德夯苗寨为考察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划分受访者文本内容,探析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的生成机制。结果显示:(1)舞台设置、角色互动、独自表演和感知距离4项主范畴,共同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生成的核心要素,文章据此构建了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分析框架。(2)旅游者是具有能动性的表演者,其表演行为既包含角色协商和运作一致的角色互动特征,也包括反叛与服从的独自表演特征。(3)感知距离分为心理距离、认知距离,以及个体远离与超越,三者揭示出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生成的深层次因素,影响着旅游者在民族村寨剧场舞台的具身性和认同感建构。最后,文章从增强旅游者游憩体验、加快非遗活化实践、优化民族村寨开发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扶贫是实现脱贫不返贫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郎德上寨进行实地调查,在分析其旅游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以期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提升与路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以龙胜平安寨为例,分析平安寨的发展现状,论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循环经济的模式和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蔡溢  杨洋  殷红梅  李瑞  秦随涛 《人文地理》2017,32(4):146-154
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地方理论,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村落群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居民文化依恋在不同时空范围的影响路径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利益感知和旅游成本感知对文化依恋、文化依恋对文化保护态度及行为在不同时空范围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关系;②旅游影响下的地方时空分离及其脱域机制是引起民族村寨居民文化依恋时空变迁的主要动力。对引起文化依恋时空变迁的前因影响关系和与之引起的后果效应进行整合分析,探讨文化依恋在不同时空范围的影响关系机理,希冀对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s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发展战略,其充分结合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经验,提出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要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文化发展为关键的目标。落实这一目标需要结合各地乡村特色,积极摸索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模式,其中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目标。目前,部分地区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地方政府不重视、旅游创意点不足及旅游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民族村寨的建设投入、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及打造当地旅游品牌等措施,能够有效推动当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地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杨晓  陆丹丹 《旅游纵览》2022,(7):169-171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面临着一、二、三产业融合性差、关联性弱等问题.为此,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程阳八寨为例,从民族村寨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提出程阳八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的哈尼族,有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大摆寨宴。这一颇有文化内涵和积极意义的传统习俗,可谓是哈尼族食文化的代表。它深入人心,世代相沿。哈尼族大摆寨宴,一般都选在“扎勒太”(十月年)或“昂玛吐”(祭寨神)这两大节日里,但有的村寨也选在春节后某个吉祥的日子里。在选定的这一天,不论村寨大小,每户人家都要做一桌自己最拿手的佳肴美味,一家一桌,全村寨欢欢喜喜、齐刷刷地来大摆寨宴。地点选在广场、街道或秋千场上(荡秋千是哈尼人最喜爱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每个村寨都设有秋千场)。寨宴开始之前,先噼噼啪啪…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各县(市)的苗族人民,形成了“依山为寨,聚族而居”的特点。就村寨而言,一般都是十几户、几十户、几百户以至上千户为一居住单位。而“吊脚楼”则是这些村寨的一大标志。号称“千户苗寨”的雷山县西江村,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十分壮观,是苗族居住建筑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是侗寨的象征。一寨建设之始,必先建鼓楼。只要看见鼓楼,便可知必有侗族人居住。由于侗族深受汉族宗法观念的浸染,故单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楼,而杂姓村寨,则每一姓氏各建一个鼓楼。因它多以姓氏而建,故鼓楼的好坏则直接体现了一个同姓家族的兴旺与衰落。  相似文献   

19.
奥登 《世界遗产》2014,(9):24-28
一年之中,哈尼族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过节。逢节日必有祭祀,必有祭祀的神灵。 哈尼族最重要的两个节日,一个是二月节“昂玛突”,意思就是祭祀寨神,在农历二月的特定日子,元阳哈尼族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一系列的公共祭祀活动,村寨内的各家也会举行家庭祭祀活动。祭祀神灵是以寨神昂玛为主,其他的一些神灵比如地神咪收、天神摩咪、火神、水井神以及祖先神也被祭祀。二月节在寨神林举行,祈求神灵保护自己的村寨。  相似文献   

20.
齐洋 《丝绸之路》2012,(4):36-37
谈家大院是甘肃省康县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也是甘肃省保存较少的穿斗式结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集建筑、雕刻、文化于一体,内涵较为丰富的建筑,也是康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建筑深受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对研究陇南地区与四川建筑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