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隋唐早期上林湖越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林湖隋唐早期窑址的数量、制品质量、装烧工艺技术等方面表明隋至初唐时期,上林湖地区的瓷业生产还处在低谷阶段。进入中唐,制瓷工艺技术明显改进,瓷业生产跨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郑嘉励 《华夏考古》2011,(3):121-125
秘色瓷本是晚唐时期越窑贡瓷的名称,其性质是贡瓷。秘色瓷之得名与釉色相关。作为贡瓷,秘色瓷由“贡窑”所出,在今天的研究中,也可物化体现为越瓷精品。根据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材料讨论秘色瓷问题,必须纳入贡赋、库藏制度,不可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割裂认识并刻意渲染。  相似文献   

3.
秘色瓷新考     
“秘色瓷”的名称反映了窑工追求“千峰翠色”的艰难过程,其产品是上林湖地区贡窑的杰出代表,它的出现改变了全国制瓷业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出土晚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的显微结构进行鉴别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秘色瓷与同一时期普通越窑青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存在差异,秘色瓷釉层中几乎没有原料残余相和晶体生成,胎体中大孔隙少,残余石英小且圆润,表明秘色瓷在原料处理、装烧方法等工艺上进行了革新和改变.(2)晚唐至五代,普通越窑青瓷釉中草木灰残余相组成和形貌差异明显,推测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釉料配方可熊发生了改变.(3)研究证实了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更为规范、标准,是越窑工匠精益求精地进行工艺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从唐代越窑遗存来看,窑址相对集中在上虞曹娥江流域和慈溪上林湖四周。何处才是越窑秘色瓷的原产地?至今学术界还没有找到确凿的实物证据,也没有地方志记载,只有唐诗对越窑秘色瓷的记载较为详细。本文通过研读有关描写越窑、越瓷的唐诗,实地考证诗文中记载的越瓷产地的人物、地名和相关典故,结合窑址附近出土的墓葬志文和族谱,提出秘色瓷原产地"上虞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秘色瓷”本是晚唐时期形成的越窑贡瓷的名称(美称),“秘色瓷”之得名,与越瓷的釉色有关。必须将秘色瓷的问题纳入贡赋、库藏等制度范畴内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作神秘化的推衍。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古瓷铭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作为古瓷铭文史上的一个特例--越窑单字款出现的社会意义却缺少探究。本文试从单字款出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索单字款出现的原因。认为当时宽松的烧窑制度是单字款出现的前提条件,而窑业规模和窑工分工是单字款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相关秘色瓷最有名的诗就是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但是包括《侯鲭录》在内一大部分宋代文献并未称该诗为《秘色越器》,而是《越器》。本文认为,在宋人的观念中,越器就是秘色瓷的一部分,而该诗的内容,显而易见是描述秘色瓷代表产品越窑的,故省去了"秘色"二字,而简称为《越器》。  相似文献   

10.
11.
为系统了解历代上林湖地区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对唐代、五代、北宋和南宋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越窑胎釉组成是低铝高硅的南方青瓷特征,有一定量的杂质,历代瓷釉均为高钙釉;从唐代到南宋,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唐代青瓷、北宋透明釉青瓷、南宋乳浊釉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存在一些差异;南宋越窑部分青瓷的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釉料仍延续了越窑独特的工艺配方,与北方青瓷和南方官窑青瓷等的釉料差异明显。分析同时表明:该技术的使用为解决薄釉的样品处理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热释光前剂量技术方法测定瓷器年代,须对瓷器样品进行热激活特性测试,以得到一个最高的测量灵敏度,来提高测定年代的精确度。为此,对慈溪上林湖及周邻地区的狗颈山、低岭头、开刀山、瓦片涯、大路口和寺龙口六处唐、五代与北宋古瓷窑遗址的60件瓷器样品进行热释光年代测量前,进行了热激活特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上林湖地区的越窑瓷器样品具有非常高的热释光灵敏度,以及比较一致的热激活特性及温度。其中样品的最高热激活温度为700℃,最低热激活温度为64℃,平均激活温度为658℃。在应用前剂量技术测定慈溪上林湖及周邻地区的越窑瓷器样品年代时,采用正确的热激活温度都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准确、可靠的年代结果。  相似文献   

13.
乃良 《旅游》1997,(11)
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乃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约881年),以诗词赞美越窑青瓷,千古乐道,一直被后人所传诵。上林湖是著名的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区,它位于浙东慈溪市浒山镇东南约15公里处...  相似文献   

14.
王小文 《收藏家》2022,(2):55-60
<正>历史上,人们将越窑出产的专门用于纳贡的精品青瓷器称为"秘色瓷",但秘色瓷始终是文献中的瓷器,未见到实物。乾隆皇帝有诗云:"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稀。"这里的"李唐越器"指的便是秘色瓷无疑。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被称为秘色瓷呢?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开启,才为人们揭开了秘色瓷神秘的面纱。地宫中出土唐咸通十五年(874)衣物帐上明确记载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锭,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1地宫中出土的7件青釉瓷瓶以及6件青釉盘、碟与衣物帐中记载完全一致,加之在地宫中发现的另一件釉色与这13件基本一致的青釉八棱净瓶,向世人清晰地展现了越窑秘色瓷的神采,原本寻常百姓秘不得见的"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唐代文物的消息曾经轰动海内外,其中有十三件青瓷,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其釉色大多呈比较纯正的青色或青绿色,晶莹润澈,为世人所瞩目。在同出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中明确将这十三件瓷器称为“瓷秘色”,由此,人们对文献中屡见记载的越窑秘色瓷的真正面貌开始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秘色瓷胎釉成分特征及其与普通越窑青瓷之间的异同,并探讨越窑青瓷制釉技术的时代特征,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对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和荷花芯窑址出土的青瓷标本进行了无损测试。结果表明:(1)后司岙窑址秘色瓷的胎体元素组成与普通越窑青瓷无明显的差异,即二者均采用当地的瓷石原料制胎;(2)晚唐和五代秘色瓷釉的元素组成与同时期普通越窑青瓷也无明显差异,其独特的釉色与其采用瓷质匣钵的烧制工艺有关;(3)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青瓷釉料配方可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由早期的瓷石加草木灰的二元配方变成瓷石加草木灰、石灰石的三元配方。(4)晚唐至五代秘色瓷以及五代耀州窑青瓷、北宋汝官窑、南宋官窑以及龙泉南宋青瓷均将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严格控制在10%?14%范围之内,即各个窑口的制釉技术是非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7.
越窑是我国古代南方名窑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根据现有纪年墓青瓷出土资料对东汉晚期至南朝这一段历史时期常见器物、典型器物演变、纹饰装饰特点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8.
越窑可谓瓷业的鼻祖,越窑青瓷无愧为瓷器大家族的母亲瓷,而越窑青瓷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晚唐五代的“秘色瓷”。然“秘色”却又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0年前,作者在“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秘色瓷”探秘》的论文。作为该文的续篇,本文从“秘色瓷”的属性、“秘色”的本义及引申义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阐述了一些论据充分有力的新观点,并凸显了“秘色瓷”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浙江慈溪里杜湖的十五处越窑窑址作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调研。  相似文献   

20.
越窑瓷器与越风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越窑瓷器与风俗的诸多关系 ,如越瓷尚青、敬鸟爱鸟、祭祀祈祷、尚五风习、喜狮、羊、鸡、蛙之风俗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