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丹 《四川文物》2002,(3):77-79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为西通康藏、南至西昌云南的交通咽喉要道,历史化悠久,物甚多。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战略的启动,雅安在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好历史物,实现城镇建设与物保护协调发展,是摆在雅安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作作为一名物工作,以自身工作实践,就雅安城镇建设与物保护的协调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物保护问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也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强调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五大发展策略与实施长远目标的关键措施,论证了我国大城市群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针、路径与方法措施,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从国情特点、城乡统筹、产业转型、区域协调、资源环境统筹视角出发,对我国城镇化的合理进程、规模建设与规划布局以及环境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区域性的研究探索,对我们深入的理解中央有关新型城镇化一系列方针政策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物大省山西文化古迹遇到种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文物数量多、品质高、体量大,1/3的国保省保位于城镇,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逐年递增,主要用于本体保护工程,而无力保护周边环境;城镇化建设中文物立法不断加强,但仍赶不上现实需要。如何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作者清晰而明确地提出四点建议: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支持社会资金依法参与文保;建立文物保护补偿办法;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沙莎  刘小滨 《旅游纵览》2015,(1):67-68,70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条例颁布,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倍受社会关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旅游业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不仅能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还能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增加就业人口、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居民收入、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促进城乡统筹等综合社会价值,其产业特性对带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来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来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新型城镇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实现由旅游引导、内需型产业带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着重论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并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5.
韩毓华 《神州》2014,(9):18-18
对一个城镇来讲,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就不能发挥其优势,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千城一面”、“千镇一面”。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城镇文化建设。而城镇都是由乡村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是城镇文化的根基。所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因为城镇的崛起而失去了发展的根脉.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以民俗文化推介为主要导向的关中小城镇建设,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地方城镇化发展,对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图结合民间文化保护的职能,探索关中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学效应,将文化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有效衔接起来,更为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形成特色互补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历史文化村镇的锐减,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的内容涉及村镇传统格局、需要保护整治的建筑和构筑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要求等诸多方面,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如何有效解决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难题就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不可移动文物具有独特性,受当前城镇化建设及社会环境等影响,近年来,除自然灾害、历史因素外,屡次遭遇人为破坏,加速了其消亡率,从而也加大了保护难度。本文结合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及存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旨在加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王习贤 《攀登》2006,25(3):31-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加大政府支持与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关系,建设文明村风与扬弃传统习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也为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描绘了美好愿景。在浙江省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古建筑存量并不丰富的嘉兴,另辟蹊径,通过把握农村地域特质,结合乡村的历史文化、生态自然、农业生产、特色习俗、村落格局和村庄建设现状,去实现对江南水乡特色风貌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的是一种比质的生活方式,村落增加了生命力,居民也因此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受益,客观上让文化遗产成为了推动乡村建设的良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7,(5)
陕西省保存下来古镇,既有悠久历史,又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地域优势与时代特征均比较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给古镇带来不利影响,省上有关部门确定了文化旅游名镇,目的是为了保护古镇的文化根脉,并加以利用。作者认为应进一步挖掘古镇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秉承正确的保护理念,科学规划,适度建设,防止在保护利用中又给古镇造成新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王丽华 《神州》2013,(1):30-30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在城镇化的建设及发展中,相应文化的建设成为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目前城镇及农村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解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对完善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丽华 《神州》2013,(2):14-15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在城镇化的建设及发展中,相应文化的建设成为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目前城镇及农村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解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对完善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松 《民俗研究》2014,(1):8-10
在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乡村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在以城市化、现代化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中,乡村及其文化往往被视为落后、改造的对象,以致于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乡村及其文化。在保护乡村文化上,要尊重其变迁,追求一种和谐发展的农村发展理念,使乡村成为我们未来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乡村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在以城市化、现代化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中,乡村及其文化往往被视为落后、改造的对象,以致于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乡村及其文化。在保护乡村文化上,要尊重其变迁,追求一种和谐发展的农村发展理念,使乡村成为我们未来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朱艳红  彭蓬 《风景名胜》2021,(5):0360-0360
本文首先对宁乡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与优势进行了介绍 , 带大家简单了解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然后对宁乡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特征以及发展格局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宁乡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国策,在自上而下向乡土社会推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乡土社会的接受、理解、应对与涵化。我们应从村落基层出发,自下而上地观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落地"情势,直面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种种纠结与冲突,并特别关注如下层面的问题:消除对村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正视村落危机,注意培塑农民对其乡土社区的文化认同与面向未来发展的规划热情,使乡土社区焕发内在活力;重视城镇化自身对于乡村社会组织的引导与重建功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家政府之于乡村社会应扮演一种"顺水推舟"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又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二者有着较为明显的互动关系。本文在研究二者互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障碍,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实现良性互动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一些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实际情况,指出功能发挥不足、管理矛盾处理乏力等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从区域发展、规划保护、数字化技术加工等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