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剑川兴教寺的大殿和中殿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之遗构,作为全国现存唯一的阿吒力密宗寺院,兴教寺建筑群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社会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剖析兴教寺大殿及中殿的构件尺度及其构架结构特征,可见其木构技术所表达的"滞后"现象,既带有技术的独创性、体现云南木构殿堂建筑的地域特色,又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中原木结构建筑技术手法,是研究云南现存早期殿堂建筑营造技艺的珍贵遗存。  相似文献   

2.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南二十二公里的李家庄。寺内唐代大殿,为我国已知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物。它是1953年山西省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重要发现之一。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保管、宣传与维修。一、概况南禅寺在历史上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1953年发现时,寺内除唐代建筑的大殿以外,尚有明代建筑的龙王殿,清代建筑的伽蓝殿、罗汉殿、文殊殿、观音殿(山门)和东院的阎王殿、禅房等几座小建筑物。南禅寺的修建历史,文献上很少有记  相似文献   

3.
龙兴讲寺     
正龙兴讲寺在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院。由头山门,过殿、二山门、大殿、后殿、东西配殿、檀阁、弥陀殿、观音阁等构成,大雄宝殿是其主要建筑物。大殿正面高照一块大匾,上刻"眼前佛国"四字,为明礼部尚书董其昌的字迹。据传,这是董其昌往滇巡视路过沅陵时,  相似文献   

4.
<正>位于五台山南麓台外的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木结构建筑遗存之一,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唐代殿堂式建筑。唐代初建时期的建筑构件以及众多的泥塑、壁画和题记,结构完整,蕴涵丰富,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自2005年起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系列勘察研究工作。十年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从东大殿数字化勘测成果,可以一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岳庙灏灵殿维修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跃峰 《文博》2006,(1):47-50
灏灵殿位于西岳庙中心院落, 足西岳庙的主殿,为历代皇帝或派遣人臣祭祀华山神之所。明嘉靖时尚为五间,清乾隆四十二年为七间,清同治八年时改建为现遗存灏灵殿。1964年1979年人民政府曾对大殿屋面局部进行了维修。灏灵殿坐北朝南,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周有回廊环绕,单檐歇山顶,是西北地区现存最大的殿  相似文献   

6.
正祆神楼坐落在介休市城北顺城关大街的东尽头。是附属于三结义庙的乐楼。据清嘉庆重修《介休县志》卷三载:"三结义庙在东关文潞公祠之右,旧为元(玄)神楼,万历年间知县王宗正改建。"庙除乐楼外,还存有大殿五间和殿前的三间献亭。大殿、献亭、乐楼构成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据碑记:明万历时知县王宗正改建的三结义庙,在清康熙初毁于火,现存大殿和乐楼均为康熙初新建的。有乐楼正  相似文献   

7.
定州清真寺位于定州市中山中路与清风街交叉口,其主体建筑礼拜殿由前殿和后窑殿两部分组成,始建于元至正八年,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后窑殿仍保留部分元代砖结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无梁殿结构。本文介绍了礼拜殿的建筑形式、内外装饰等。  相似文献   

8.
楼建龙  陈建云 《文物》2014,(2):87-96
云峰寺始建于唐,宋、明、清代重修,现存建筑群由山门、前殿(天王殿)、大殿(大雄宝殿)、后殿(圆通堂)及香积厨等附属建筑组成。寺内大殿的大木构架类型属殿阁式抬梁造、殿身七檩分心槽加副阶周匝类型,其以实例的形式,注释了宋《营造法式》"副阶周匝、身内分心斗底槽"形制在闽北地区的沿袭与发展,同时大殿自身所具有的元明时期的建筑手法,为研究我国南方明代殿堂建筑由宋至明这一时期的技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4,(8)
<正>广仁王庙,俗称五龙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4公里的中龙泉村村北的土垣之上,北望中条山,南眺黄河,东南是古魏城。有"泉出于庙之下",号"龙泉",泉"分四流浇灌百里,活芮之民","祠因于泉,泉主于神,能御旱灾"。庙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现存龙泉池、院门、戏台和龙王殿以及唐代、清代碑碣。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大殿为唐大和五年(831年)遗构,是国内现存的四座唐代建  相似文献   

10.
正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寺院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隐秘幽静。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就坐落在这里,并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存在了至少1234年。五台山,坐落于素有"华北屋脊"之发现  相似文献   

11.
太和门     
故宫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叫太和门,是随着三大殿头一座大殿——太和殿而命名的。明朝,三大殿初名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朝建都北京之初,改易宫殿名号,皇极改  相似文献   

12.
近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二期中李全庆先生的《话说大吻》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其中有一点似可商榷,文中说:“雄伟巍峨的太和殿正脊两端,屹立着一对龙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龙吻,堪称大吻之最。”其实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还有比它大的吻存在,如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正脊上的一对大吻。该大殿东向,故正脊呈南北走向,北端大吻高4.50、宽2.80、厚0.68米,由八块中空的琉璃构件组成;南端大吻高4.55、宽2.76、厚0.50米,由二十五块琉璃构件组成。北端大吻陈旧古朴,与该寺薄伽教藏殿上的北吻同为金代旧物(1140),南吻系为明代所补。这对大吻形体之大,全国罕见。如将太和殿大吻数据与华严寺大殿大吻数据加以比较,可以推算出后者体积约比前者大出一倍左右,重量后者也比前者重一倍有余。因此,说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大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大吻之最,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要找出中国古建筑上大吻的最早实物寺,  相似文献   

13.
《文物世界》2012,(4):1+81-82
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佛光寺,为寺内主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典型的实例。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在脊檩下仅用叉手的做法,也是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  相似文献   

14.
山西高平建宁乡现存南北两座文庙,相关碑刻文献称二庙为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任晋城令时创办的乡间学馆,即“程子乡校”。调查发现,两座文庙大殿尚存北宋木构,为目前已知最早的乡校建筑遗存,其由程颢创设之说虽可能为后人附会,但两殿所存遗构折射出北宋中后期泽州地区乡校系统之发达和教育环境的转变,亦是北宋中后期中央教育政策改革辐射至地方基层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正> 释迦寺位于蔚县城南关,据清代《蔚州志》记载,寺元代为庵,明洪武中周房建寺,关于寺史无更多资料可考,寺内碑刻已被改作它用,内容多不详。寺座北面南,现存前、后,中三殿及部分配房,三殿在形式上很有特点:中殿系单檐歇山顶(图版二、1),前殿为单檐硬山顶但后檐两山各加二柱作出翼角与中殿相呼应,后殿前檐亦采用如上作法,整体仍属硬山顶(图版二、1)。三殿之中年代最早、最重要者当属中殿,现将对其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保圣寺在江苏吴县甪直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寺内罗汉塑像的发现和保护为人们所关注,但对于同样重要的大殿却未予重视,以至最终遭到损毁。保圣寺大殿为北宋中期江南木构殿常,现仍保存有部分较为翔实的文献和实物资料。本文根据已知史料,分析并复原保圣寺大殿,以此增进对宋代江南木构建筑的认识,并作为现存极少的江南北宋木构建筑的一个补充,可见自五代以来江南建筑的地域做法和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17.
史料记载,南宋王朝进驻临安后不久便着手营建太庙。绍兴年间,其太庙大殿有过3次大的建造活动,分别是绍兴五年(1135年)的初建,绍兴十年(1140年)的扩建和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重建。自临安太庙遗址被发现以来,很多学者都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建筑布局。文章则以临安太庙大殿为主体,拟从史料古籍中寻找线索,参考神主室与殿身体量的数量关系,梳理出绍兴年间临安太庙大殿的营建过程,呈现出每次建造活动后大殿殿身的体量变化。  相似文献   

18.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保存了历代建筑百余座,其中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的圣母殿。大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位于大殿之内也有了近千年历史的一组宋代彩绘泥塑像,则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组宋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遗珍。  相似文献   

19.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保存了历代建筑百余座,其中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的圣母殿。大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位于大殿之内也有了近千年历史的一组宋代彩绘泥塑像,则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组宋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遗珍。  相似文献   

20.
华严寺     
华严寺在山西省大同市城区西部,是依据《华严经》修建的寺院。寺内殿字巍峨,鸱吻高耸。薄伽教藏殿为该寺现存最早的建筑(图一),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粱下有题记:"维重熙七年岁次戊寅玖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造"。《辽史·地理志》记载,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年)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于华严寺。说明辽代这里已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