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严经》是一部重要的佛经,内容浩繁,唐代译本多达80卷,在东亚佛教中流传很广.根据《华严经》绘制的卢舍那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图像也十分流行.相对于《华严经》的经文,华严图像比较简单.本文介绍了华严图像的主要内容和图像特征,收集尽可能完整的华严图像研究论著目录,方便学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早在1940年,晋源风峪风洞出土100余通镌刻于武周时期的《大方广佛华严石经》(简称:华严石经)迁回晋祠保存。因受历史条件限制,风峪风洞遗址并未完成遗址清理发掘工作。直到上世纪60-80年代,晋祠博物馆陆续在遗址附近发现《华严石经》残石,现馆内陈列展出《华严石经》130余通。史书记载《华严石经》刻石应有160通,因此还有大量的石经刻石散失佚落。2016年在晋源村民家中发现的石经碑刻,应是《华严石经》残损刻石。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撰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同年上石立碑于晋祠唐叔虞祠前左西向,清乾隆时移基东侧南向。《晋祠铭》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润改《华严经》的一则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剑云 《文献》2007,(4):132
关于谢灵运参加编译《华严经》之事,唐代新罗国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云:"夫《华严》大不思议经者,乃常寂光如来于寂场中觉树下与十方诸佛召尘沙菩萨而所说也.  相似文献   

5.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悬瓮山下,是一处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创建于北魏之前,其后历代多有增修扩建,由于明清以前史料大多散失,致使许多介绍晋祠的文章、书籍谬误失真。笔者家居晋祠附近,又癖好文史,多次查阅史料,实地考察,今试析种种疑迷,以供识者进一步研究。一、景清门惠远门不是一座门关于景清门、惠远门,清末民初举人刘大鹏(太原县赤桥村人)认为是同门异名,他在《晋祠志》第三卷中记述:“景清门,一名惠远门,祠之正门,东向,南北连堡汀……”其后《晋祠风光》(刘永德,山西人…  相似文献   

6.
临夏自治州藏有木刻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函五册,自卷十一至卷十五,首尾完全。是研究我国古代版本和印刷史的很好实物资料。近年王静如同志曾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存西夏文《华严经》卷二十六、卷五十七残页和卷七十六全文,考定为元刊木活字本。这五卷原也是宁夏出土的,时代应相近。经初步研究,介绍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位爱好翰墨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作为初唐统治者,他以帝王之力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以及他的书法成就和审美思想,对唐初书风起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书法之所以能达到峰巅极致,与李世民的喜好提倡是密不可分的。现存《晋祠之铭并序》代表了他的书法成就,从中可以窥见其书法审美趣味,揭示初唐崇王风尚与尚“法”成因。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人。他雅好书法,师虞世南,尤喜王羲之的书法,曾收集天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以充内府。宋朱长文《继书断》卷上列太宗书为妙品。其传世书迹有《晋祠之铭并序》、《温泉铭》、《屏风碑》等。《晋祠之铭并序》是一通石刻碑,碑在山西晋祠博物馆。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晋祠时亲自撰文书写而成,同年上石立碑于唐叔虞祠前,乾隆时移基东侧南向。碑高3.55米,宽1.22米,厚0.26米,碑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为太宗飞白书,碑文为行书,28行,行40字至50字不等,碑题、铭序共1203字。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衔名。因至明朝中叶李世民亲书的唐碑下部已剥蚀漫漶,有的字已不可见,清乾隆三十七年,依照旧拓...  相似文献   

8.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公元1041-1098),作为《资治通鉴》编修的三大助手之一,对于《通鉴》的成书,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是史学界历来对此却评价不一,这是有失历史真实的。一、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关于《通鉴》编修诸助手的分工问题,史载分歧,对于范祖禹所参与的部分,历来也莫衷一是。事实上,范祖禹独立完成了唐三百年丛目及唐长编六百卷,而且还协助司马光在唐长编及刘恕所作五代史长编基础上粗删、细删,而成定稿《唐纪》八十卷,《五代纪》三十  相似文献   

9.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著名的旅游胜地,由于其固有的人文地理优势,创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除散见于各种历史典故中之外,主要体现于晋祠现存的文物和祠区内外的碑碣,其规模蔚为可观。晋祠保存有历代碑碣初略统计大约425通,除少数为唐宋时期的以外,大多是金元明清时期题刻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文存石亡或者字迹漫漶,有的成了断碑残碣。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这些碑碣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其中尤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最为珍贵。《晋祠之铭并序》碑又称唐碑,陈列在晋祠唐叔虞祠东南隅的贞…  相似文献   

10.
晋祠概说晋祠是山西省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下,祠内清泉涌翠,殿阁棋布,古木参天,风景优美。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又是晋水的源头,据《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记载:西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地,称唐侯,后代对叔虞  相似文献   

11.
张岩 《文物天地》2020,(3):77-81
《陆宣公集》,唐代陆贽撰,吉林省博物院现存有三卷(十二至十三、二十二)二册,元刻本。一册为唐《陆宣公集》卷第十二、十三,分别为奏草卷第二、第三,另一册为唐《陆宣公集》卷第二十二,为中书奏议卷第六。此书于2014年入选第二批《吉林省珍贵古籍名录》,2016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相似文献   

12.
华严铜塔,又名圣积寺铜塔,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原置于峨眉山市城南2.5公里处的圣积寺内,以寺而得名。又因塔体内外刻有《华严经》全文及佛在七个地方,共召开九次法会上讲说华严经的场景,并铸有4700余尊佛像,象征九次法会到场的佛、大菩萨、罗汉、圣人等的总数,又称华严宝塔。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图书馆所藏宋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卷第四十一》、金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卷第六》、元刻《龙龛法宝大藏》扉页均为海内孤本,本期发表的对这三件残经的介绍,是研究这一时期刻经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在唐人選唐詩的諸選本中,晚唐顧陶的《唐詩類選》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唐詩選本。顧陶(783—856?),大中時官太子校書郎,晚家錢塘(儲嗣宗《送顧陶校書歸錢塘》,《全唐詩》卷五九四)。《文苑英華》卷七一四録顧陶二序,其前序作於大中十年(856),曰:"始自有唐,迄於近殁,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分爲二十卷,命曰《唐詩類選》。"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御碑     
《文物世界》1999,(3):16-16
在晋祠的参天古柏之中,掩映着一通稀世国宝碑刻,它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俗称唐碑。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御碑     
在晋祠的参天古柏之中,掩映着一通稀世国宝碑刻,它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俗称唐碑。  相似文献   

17.
正《类编长安志》卷2《宫殿室庭·东内宫殿下》:"紫宸殿,在宣政殿北紫宸门内,即内衙之正殿也。肃宗乃崩于紫宸殿。"又:"长生殿,肃宗崩于大明宫长生殿。"(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3-64页)则肃宗驾崩于两处宫殿?非也。《旧唐书·本纪第十》:"是日,上崩于长生殿……庙号肃宗。"(第121页)《唐会要》卷1(第5页)、《新唐书·本纪第六》(第66页)均记:"崩于长生殿"。《雍录》卷4载:  相似文献   

18.
<正> 拉施特《史集》第二卷《忽必烈合罕纪》(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第1版)叙述忽必烈所建立的十二行省时谓:“第十一,京兆府省,为唐兀惕地区的[一座]城。”(P.333)又同卷《铁穆耳合罕纪》也载:“唐兀惕  相似文献   

19.
郭志蕊 《沧桑》2013,(5):218-220
《晋祠志》由乡人刘大鹏(1857—1942)编撰,全书四十二卷,共十五个门类,记载了晋祠一带土地、人民、政事等内容,是一部丰富完整之晋祠史料集。《晋祠志》对于研究晋祠及周围地区民俗、历史地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各地自然灾害及各地教育史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晋祠志》全书概况、研究价值和研究展望三个方面展开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唐折冲府考校补拾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折冲府考校补拾遗周晓薇,王其祎唐折冲府之研究,曩有清道光时人劳经原、劳格父子创著之《唐折冲府考》四卷肇其端;继有罗振玉之《唐折冲府考补》一卷及《唐折冲府考补拾遗》一卷踵其后;再继有谷霁光之《唐折冲府考校补》一卷,不特于劳、罗所考多有增补,更附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