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散木 《文史精华》2008,(7):23-30
1955年5月13日,这一天的<人民日报>不同寻常,它以很大的篇幅发表了<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这说明"胡风事件"已经被定性,并且将迎来一场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的政治风暴.17日,胡风在这天的凌晨被逮捕,从此他开始接受公安人员的审查,据<周恩来年谱>的记载:此日"凌晨,(周)到毛泽东处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4,(12):94-94
正贾植芳与胡风是1930年代通过文章认识的好友。他在"该"认识胡风的时候说不认识,在"不该"认识胡风时,却又偏偏死不改口。1947年,贾植芳因写了一系列针对国民党政府的短篇小说和杂文而被当局关押。在狱中,特务以"提供胡风地址"为释放条件引诱他就范,但他却坚持说自己根本就不认识胡风,特务没办法,最后只能将他释放。1955年,全国正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他却一口咬定自己跟胡风是朋友。他被捕前,华东局教育部一位副部长代表组织与他谈话,问道:"你和胡风是什么关系?"他回答:"朋  相似文献   

3.
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作为枪手被急召入京,打出的"炮弹",经毛泽东点评,置恩师胡风于死地,开了新中国政治斗争抛私人信件的先河!他,就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舒芜。2009年,随着他的离世,他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那刻在历史深处的烙印,让人长久喟叹……无论如何,他始终是"胡风反革命集团"中的一个沉重话题。  相似文献   

4.
杜涛 《中国地方志》2020,(1):72-87,M0006
周恩来外曾祖父万承紫,道光初任南河中河通判,因收藏两江总督琦善看中的元代《龙舟图》被琦善弹劾免职。从该案中可见道光时两江总督对江南河工事务的介入、江南河工的奢侈之风,以及南河官场的文化氛围。万承紫尚风雅,收藏甚富,与寓居、往来南河的文人墨士多有交游,罢官后所居"还读书室"为文人雅集之所。原籍南昌的万家因河工而移居于南河治理中心淮安清江浦,万承紫子孙辈也精于河工。万家三代的治水经历也对周恩来产生影响,任总理期间特别重视水利事业。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人,他与其他的"胡风分子"不同,既未与胡风有任何的来往,也根本不知道有个什么"胡风集团",更不知道这个集团里的任何事情,只是因为在查获的欧阳庄给胡风的信件里提到了他——"苏州有一同志",也就无辜地受到了牵连和迫害,成为整个案件受到牵连的2000多人中唯一的一个"无名者"。  相似文献   

6.
周秉宜 《百年潮》2006,(3):58-61
周恩灿是周恩来的堂弟.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工作时,曾给当时苏皖边区的负责人写信,推荐周恩灿去"效力",还不忘嘱咐"予以群众教育,使其改变观念,重视劳动,然后方能为童子师也".战争年代,周恩来多次推荐亲属赴根据地和解放区.  相似文献   

7.
徐平羽同志去世十多年了。30年代,徐平羽在上海从事党的文化工作,抗战中去新四军,50年代在上海任市府秘书长。1955年反胡风,在整理的胡风材料中提到白丁,见报时先注“白丁,即徐平羽同志”,不久成书出版,改为“白丁,即徐平羽”,去掉了“同志”二字。徐平羽因胡风案牵连受审查一年多,1959年以后在上海任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长,后调北京任文化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8.
胡风事件中何干之幸免被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潮》1997,(5)
谈到干之与胡风的关系,还要从三十年代上海文艺界那场笔墨官司说起。当时胡风作为党外进步作家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同鲁迅先生交往甚深。周扬当时是上海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人。1936年,鲁迅、冯雪峰和胡风等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受到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党内文学工作者的“围攻”。干之知道周扬与胡风的私人关系不好,但始终认为这桩“公案”应作为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分歧来解决。干之时任上海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的党组成员,周  相似文献   

9.
胡风(1902-1985)本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出身贫寒。1921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开始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清华大学英文系。1929年东渡日本,入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1931年参加日本共产党及反战同盟,加入中国左冀作家联盟东京支部。1933年春被日本"驱逐"回上海,任"左联"宣传部长,不久继茅盾任书记。抗日战争开始后,胡风历任"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研究主任及由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先后创办大型文学刊物《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希望》等,同时撰写了大量文艺评论文章。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1949年,胡风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并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7月,胡风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约30万字,并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久,发生"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定为"首犯",判无期徒刑。1980年,中央为胡风平反后,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后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给后世留下了440万字的《胡风全集》。  相似文献   

10.
聂绀弩是竹林七贤一流人物,周恩来戏称他为“中国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其人落拓不羁,口没遮拦,处逆境仍吟咏啸傲,却守住一条人格的底线:不卖友求荣,不落井下石。绀弩老人时有惊世之语,或评说三十年代两个口号的论争是正确的个人(指鲁迅)和错误的组织之争;或向党汇报自己的思想:把我划为“右派”,开始想不通,现在通了,既然冯雪峰是“右派”,我自然也是“右派”,我是“雪峰派”嘛。不过我不是资产阶级右派,而是无产阶级右派。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为胡风的文风辩护:有人说,胡风的文章晦涩,别别扭扭,不明白晓畅。我说这些人都不懂得什么是文章。鲁…  相似文献   

11.
文庠 《钟山风雨》2008,(6):50-53
周恩来、潘汉年这两位同出生于江苏、同具有传奇人生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在为党的工作中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就十分看重潘汉年在情报、统战工作等方面的才华,亲自"点将"将潘汉年  相似文献   

12.
孔见  景迅 《百年潮》2012,(3):76-78
正随着"文化大革命"之后各种冤假错案的平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鲁迅研究的深入发展,20世纪30年代团结在鲁迅周围的一批青年文学家特别是鲁迅葬仪中"16个抬棺人"中的胡风、巴金、聂绀弩、萧军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遭遇逐渐引起文化界  相似文献   

13.
周正章 《文史精华》2004,(11):36-38
1986年1月15日上午9时,胡风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礼堂前大凉篷下挂满的挽联在寒风中飘动,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大小客车络绎不绝。当有人看到礼堂大门上方悬挂的"胡风同志追悼会"横幅时,不由惊讶:胡风即使平反了,也应称"先生"啊!  相似文献   

14.
<正>也许有人会问,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众所周知的领导人,也是红色特工的最高司令。20世纪三十年代他长期在上海领导秘密工作,处境非常凶险,为何他一直安然无恙?因为周恩来有从事地下工作的不少"绝招"。  相似文献   

15.
正何干之(1906—1969)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理论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党史专家,早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大军,抗战爆发后长期在根据地从事理论教育,是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新中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奠基人。"胡风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在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它以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开场,以斗争"胡风反革命集团"为高潮,以知识界的一个重大错案而落幕,给党的文化建设事业留下沉重教训。  相似文献   

16.
胡风事件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学常 《百年潮》2004,(11):36-41
重庆的胡风给了延安 一个含混的身影 最早,是鲁迅将胡风与毛泽东联系起来.胡风是鲁迅的学生,一直以传承鲁迅精神为己任;而毛泽东,也始终认定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当时商定的治丧委员会名单里,就有胡风和毛泽东.  相似文献   

17.
正1970年代,在巍峨挺拔的剑门山区,飘扬着一面"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鲜艳红旗,这就是享誉全国、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四川的大寨"的剑阁县鸯溪公社化林大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个大巴山区的小山村,凭着"战天斗地"精神创造出来的业绩,多次被评为全国的粮、棉、油生产先进典型,引来了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素有"北有大寨,南有化林"之称。《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及全国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化林的先进事迹。1971年在全国棉油糖会议上,周恩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接见  相似文献   

18.
李燕 《世纪》2020,(1):41-46
上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指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号召全国政协委员、专员和一些社会人士撰写文史资料,要本着"三亲"原则,即由历史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者"撰写回忆录。大家认为这样的文章使人看了如同亲临其境,更具有"第一历史"的传世意义。全国政协的《文史资料选辑》仅在"文革"中停止十年,至今已出版173辑,颇有资料价值。我亦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今本人也以"三亲"原则撰写此文,用以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19.
正提起"张中晓"这个名字,除了少数学术研究者,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六十多年前,他才华横溢,在文艺界崭露头角,被誉为中国的"杜勃罗留波夫"。注1但其后他被卷入中国文坛著名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在当时的宣传和批判下,真正做到了"闻名于全国";然而,在当时众多所谓的"胡风分子"中,他确实是一个不折  相似文献   

20.
严麟书 《古今谈》2002,(4):23-24
诗人阿垅,今天的大多数年轻人比较陌生;但是,上六十岁的人都记得,20世纪四五十年代阿垅是我国坛上较名的人物,1953年在那场席卷全国的所谓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中,他被作为“胡风集团骨干分子”被捕入狱,判刑十二年,于1967年3月17日病逝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