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俑是写实的艺术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秦代军人的精神风貌.站在雄伟壮观的秦俑军阵前,面对着数千件严阵以待,荚姿勃勃的秦代武士,脑海里便浮现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丽场景.但是,如此强大威武的军队为什么在秦统治后期的战斗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长河中,秦王朝是一个关键时期.秦王朝创立的一整套封建的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然而它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历传三个国君,时间仅十四年余.它所能遗存到现在的文献材料,简直如晨星之寥.今天所能参考的最权威的著作仅在《史记》的有关篇章之中.所以过去它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中,所占的篇幅只有可怜的几页.  相似文献   

3.
秦俑服饰及其礼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帝陵墓的陪葬品.人类社会发展到秦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物质、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促使封建的礼仪制度基本形成.服饰礼仪主要在于别尊卑,分等级,以实用为目的.已出上的秦俑,其发式和冠戴有地位和身份之区别,服装的等级差别也很明显.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秦代服饰及其礼仪制度从中便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秦俑出土以后,研究秦俑主题的论文曾出现过一批。通过秦俑的艺术形象,探讨其主题思想,确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从已发表的论著来看,基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秦俑的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秦俑军阵反映了“积极向上”、“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体现着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力量的旺盛的战斗精  相似文献   

5.
今年二月,在陕西省文化文物厅召开的陕西省文物考古第二次科研汇报会上,我同一位新闻工作者谈及秦俑研究时,曾冒昧地说了一句:现在的研究处于低潮,而旅游及普及宣传秦俑坑、秦俑则处于高潮。这句话说了以后,我便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全面的评价。现在秦俑坑发现恰值十年,秦俑馆建馆五周年之际,我想,对秦俑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检索还是有必要的。 (一) 关于秦俑的研究和普及宣传情况,我曾作了一个不完全的分类目录索引。从索引中的四百多篇文章来看,普及宣传的文章确实占压倒的优势。宣传之广,广至全国各大小  相似文献   

6.
申茂盛 《文博》2010,(4):36-38
本文通过对二号俑坑建筑形制的分析,认为:二号俑坑的门道有11条,但作用各不相同,其中6、7号门道使用时间较短,这可能与俑坑内东西向的格局有关。开间分为放置有俑的廊道和不放置俑马,仅起通道作用,用完后用夯土填实二种。第4过洞的形制与其周围的过洞形制不同,其埋藏的内涵可能也不同。第9过洞与第10、第11过洞用纵木隔开,互不相通。把它们作为一个军事单元的推断仍需要推敲。二号俑坑的互不相通的格局与其焚毁情况较轻的状况也应该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秦俑彩绘底层生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学文 《文博》2002,(5):38-41
通过数十年的考古钻探和发掘资料证明,秦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共埋藏陶俑、陶马近8000余件。从已发掘出土的情况来看,陶体表面均施有色彩明快、艳丽多姿的彩绘。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过大量的分析测试和实验研究,基本搞清了秦兵马俑的彩绘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遗产》2004,(3):31-31
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文物保护是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技术难题,秦俑彩绘保护即属此类问题。10余年来,秦俑博物馆科研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分析检测手段,对彩绘物质成分、工艺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揭示出彩绘损害机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保护技术方案。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出聚乙二醇(PEG200)与聚氯酯乳液联用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两套方法,成功运用于彩  相似文献   

9.
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铁 《文博》2009,(6):12-14
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秦俑彩绘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了保护技术的研究与优化;彩绘颜料、彩绘调合剂的分析研究;秦俑彩绘图案方面的研究与重构;彩绘保护剂性能的对比等等。提出了今后这方面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益  张志军 《文博》2010,(4):70-75
在出土的彩绘秦俑上,发现表面装饰颜色中带有一些土黄或土红色区域,为了弄清它们是人为绘作的还是由于其它原因形成的,我们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经过大量分析检测和显微镜观察,并结合发掘现场调查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分析,我们认为它们是陶俑在地下长期埋藏过程中,受到地下物质玷污或替代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看到的秦兵马俑雕塑群,是处在焚烧塌陷后的俑坑遗址之中,棚木仅存炭屑,夯土隔梁略有下沉变形,黄土因烧烤而变红,在红烧土块之中,兵马俑歪斜破裂,青灰的陶质俑体也微微泛出火烧后的红色.但是,当我们注意到偶而残留在俑身上斑驳的色彩时,一定会惊奇这些色彩虽经岁月和烈火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目前出土规模最大,研究价值极高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已建成的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仅使之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可使兵马俑免遭风吹雨淋、烈日暴晒的严重侵蚀和损害,对其保护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兵马俑并非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游客量的逐年增加,环境的日益恶化,秦兵马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秦兵马俑所处环境中各种因子,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对秦俑的影响颇显重要。同时,这项研究对今后乾陵和秦始皇陵的挖掘与保护也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本文报道了秦俑馆一号展厅内空气及俑体表面存在的霉菌种类及生物量变化,探讨了这些霉菌特别是产酸霉菌对秦俑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秦始皇陵东侧三个兵马俑坑内,都有为数不同的战车,其中第二号兵马俑坑战车最多。二号俑坑从内涵方面可分4个单元,在第2单元内(从南数包括1至8过洞)根据试掘估计全为战车,合计有64辆。这批战车在各个过洞中的摆法是前后相接,作纵队排列。每辆车上各有御手1人,甲士2人,车车后都无步兵跟随,因此,它应属单独的战部队。其它战车分别出土在一、二、三号俑坑,乘员有2人、3人和4人之分。据试掘和局部正式发掘知道,秦俑坑出土的战车都是木质的,而且形状和结构也大体相同。因俑坑被火烧过和塌陷等原因,车迹十分凌乱,经过仔细清理和观察,发现少数车辆还能看出局部结构。如二号俑坑  相似文献   

14.
在秦俑彩绘的保护当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值得研究解决,即出土时残留于陶俑身上的少量颜色,尽管都进行了加固处理,然而到陶俑修复好时能够保留下来的却极少见。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采取那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能够避免秦俑彩绘的脱落?为此,这们在对三号坑陶俑彩绘的保护当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弄清了彩绘脱落的基本原因,并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成功地保护了一些陶俑身上的颜色,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四年三月,秦俑破土而出,立即引起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随后的几次大规模钻探和发掘,又大大促进了秦俑的学术研究工作,使其珍贵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与此同时,秦俑文物保护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十几年来,有关专家、学者曾为秦俑保护做过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研究相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影响文物长期保存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秦俑这一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遗  相似文献   

16.
17.
《文博》1987,(1)
一九七四年,春寒料峭时期,秦俑破土而出,惊动中外.旋即,它又迅速登上了研究者的案头.秦俑博物馆于一九八四年召开了第一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总结了十年来秦俑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秦俑研究的深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中旬,秦俑研究第二届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则检阅了一九八四年以来秦俑研究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秦俑修复粘接剂实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容波  蓝德省 《文博》2003,(2):71-78
1.前言 秦俑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秦俑质地为陶,在地下埋藏多年,深受沉重的泥土覆压,容易破碎,大多数秦兵马俑出土时,已是支离破碎的残片,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必须经过有效的科学粘接修复才能还其本来形貌。因此在粘接和修复秦俑过程中,粘接剂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在国外,有各种成型的专用粘接剂。而  相似文献   

19.
一一本刊物面世,它便担起了沉沉的重担,如果它不是为了赚钱的话。《文博》的诞生,是在全省文博事业不断发展,研究和发掘成果累累出现,但又缺乏一个展现成果的园地的时候应运而生的。难怪当时已八十高龄的武伯纶先生,在该刊创刊号上,以《陕西文博工作的春天》为题,祝贺这个刊物的呱呱坠地。何正璜先生兴而赋诗,祝贺  相似文献   

20.
秦俑艺术研究——探索方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俑发现20年了,对它的研究已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更何况能够较直观把握的秦俑艺术,则是多数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部分.不论在谈什么的文章中,总是回避不了秦俑艺术,单是研究秦俑艺术的文章就可谓洋洋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