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安东魏石刻造像考》质疑窦修林张适1993年,淮安市出土一块东魏石刻造像。次年《东南文化》第四期刊登了王锡民、陈锦惠《江苏淮安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和张同标《淮安东魏石刻造像考》(以下简称《造像考》)两文。最近,笔者对其进行考...  相似文献   

2.
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2000,(5):68-88,96
迄今发现的东魏、北齐墓葬分布在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时间跨度40年,从东魏天平四年(537)到北齐武平七年(576)。纪年墓葬33座(东魏11座,北齐22座),依据墓室形制和随葬品推定为此期的9座,共42座。它们基本覆盖了东魏、北齐统治的时空范围,且呈现出大体一致的物质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3.
2005~2007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河南省安阳市固岸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大批墓葬,其中以北朝晚期墓葬为主。截至2007年8月底,在固岸墓地共清理北魏墓葬近10座、东魏墓葬90多座、北齐墓葬60座。由于在此之前所发现的东魏墓葬较少,而且均为东魏皇室、贵族墓葬,而此次在固岸墓地所  相似文献   

4.
许栋 《大众考古》2020,(3):66-80
阳摩山石窟始凿于东魏,隋、唐时期曾继续雕凿并对早期造像进行过改刻。东魏到唐代石窟的造像题材及窟龛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本土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器物甚为丰富,完整及能修复的器物达到一千多件,不仅弥补了北朝东魏艺术的空白,还为北朝服饰的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针对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服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服饰套装主要有四类:第一类头戴风帽或小冠,上着圆领窄袖衫,下着袴褶,有的外罩翻领短褐、套衣或裲裆等,如负箭箙俑、按盾俑、侍卫俑、文吏俑、风帽俑等;第二类头戴笼冠或小冠,上着交领广袖衫,下着长裙,腰束带,如跽坐俑、女官俑等;第三类头戴兜鍪,穿明光甲,裹腿裙,如按盾武士俑;第四类头戴毡帽或浑脱帽,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如胡俑、萨满巫师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对研究北朝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东魏乃至北朝服饰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6.
说起造反,应该是大臣或老百姓造皇帝的反,但历史上偏偏有一位皇帝,造了大臣的反,他就是东魏孝静帝。公元534年,东魏丞相高欢立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  相似文献   

7.
于文涛 《沧桑》2014,(5):46-49
东魏、北齐是中国长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时期。东魏、北齐虽然没有汉、明等王朝国土之大,但其国土北接突厥,西邻北周,南有梁、陈,形势险恶。在此地缘形势下,东魏、北齐修建了一道体系完整、严密的长城。这里在史料和实地调查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东魏、北齐历次修建长城的时间、起讫、线路等进行逐一分析。在武定三年长城的性质、历次长城的起讫、西河总秦戍等问题上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看法,并对相关学者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8.
张凤英 《文物春秋》2009,(4):66-66,78,F0003
黄骅市博物馆藏有北朝石造像多件,本文介绍了其中的4件,包括东魏武平七年菩萨双尊立像、北齐天统四年一佛四胁侍造像、东魏武定五年一佛二菩萨立像和北齐天保五年菩萨立像。  相似文献   

9.
东魏迁都邺城,学术文化中心转移,北魏太和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萃集邺下,为东魏北齐史官制度的发展与《魏书》编纂提供了良好条件,并由此形成了史馆修史与大臣监修制度。大臣监修与史馆修史二者一体,史馆是一专门修史机构,似在宫禁集书省与起居省内,已不同于北魏秘书省之史阁。大臣监修改变了北魏以来秘书监、丞典领国史的传统,入馆修史加兼著作,脱离了秘书著作系统。著作从秘书省游离出来,与集注起居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东魏北齐沿承北魏,置集书省和起居省,北魏以守尚书典注起居,东魏北齐以散骑常侍等侍官监领或撰修起居注。史馆修史与起居集注,造就了《魏书》、《齐书》、《齐纪》等史书。东魏北齐史官制度变化的依据为礼制的修订,唐代礼多因循北齐,故其史馆修史制度亦上承北齐。  相似文献   

10.
河北磁县城南近年出土了齐献武高王闾夫人墓志,墓主人为东魏献武王高欢侧室茹茹公主。该墓志的出土对于了解北朝与柔然之间的关系、东魏北齐高氏集团的势力发展以及帝后葬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彤梅 《中原文物》2023,(4):127-132
位于博爱县金城乡武阁寨村的武德于府君义桥石像碑,立于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是一通集佛教造像与记载武德郡僧俗修建义桥的功德碑。该碑不仅记录了古怀州的历史、文化、山川、河流与交通,还反映了当时佛教邑义组织修建义桥的善举。本文拟从武德郡的历史地理、民间信仰、邑义组织的修桥义举、造像形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侧面反映东魏时期佛教在民间的发展以及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以补东魏佛教造像史之阙。  相似文献   

12.
<正> 南北朝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关于东魏的绘画面貌综观中国美术史著作,除了《三国典略·图绘宝(钅鉴)》:“祖班(北朝魏)善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第八有“祖班者,东魏人,善画”,几句之外,未见其他记载。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新发现,弥补了这一空缺(见附表)。 对于东魏墓壁画的研究,史学界、考古界及美术界还没有广泛的展开,其原因是史料缺乏,实物太少,仅见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汤池先生写的一篇《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试探》,他依据该墓壁画本身内容,着重从历史、宗教、神话的角度,论述该墓壁画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笔者就解放以来发掘的东魏壁画墓画壁的制法、构图艺术、起稿技法及绘画艺术特色,作一浅简的论述。对东魏墓壁画的渊源、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对以后的影响作一探索,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和同志。  相似文献   

13.
淮安东魏石刻造像考张同标本文旨在把淮安东魏石造像放在南北朝佛教大盛、佛教艺术繁荣的背景中,考查菟罗佛教造像系统南传北上、南北朝文化交流和造像的独特风格、艺术成就及其演化渊源等。一、造像称谓之辩析《淮安发现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简称《发现报告》)称这件...  相似文献   

14.
河南之地与三国之争——以侯景叛东魏为中心的考察李万生学界对侯景叛东魏所致的东西魏梁三国争河南之事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由学界不重视侯景乱东魏造成的。实际上,三国争河南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对公元534年(梁中大通六年,北魏永熙三年)后形成的三国鼎峙格局的...  相似文献   

15.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为固定的结合,因此,"道"成为地方化的稳定行台区的代称.这种"道",实际上,是东魏、北齐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对外实行军事防御以及保证国内统治秩序的稳定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魏、北齐时期墓葬壁画中的莲花纹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的壁画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壁面装饰。内容主要从墓道壁画、墓门壁画和墓室壁画三个部分对莲花纹做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东魏、北齐墓葬壁画中莲花纹图案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磁县发现东魏北齐大型壁画墓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后,坐落在漳河之滨的邺都,是东魏、北齐两代(534~577年)的都城;地处邺都西北郊的河北省磁县,是东魏、北齐的皇室贵族陵墓区,如今在磁县的京广铁路两侧,依然保存着大小不等的若干丘冢。“文革”中期(1970~1972年),中央美术学院教职工被“下放”到河北省磁县从事劳动锻炼,分住在东陈村与西陈村。劳动之暇,  相似文献   

18.
东魏北齐侵梁夺地及北齐欲在建康建立傀儡政权,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大体说来,可以乾明元年(560)为界,将东魏北齐历史分为二期,此前为积极进取的时期,此后为维持现状及衰亡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活跃在东魏、北齐的窦氏,虽然自称扶风郡望,但实际上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改汉姓政策时鲜卑纥豆陵氏所改的代北窦氏.东魏北齐的代北窦氏依靠军功起家,与皇室联姻,在文化上没有建树,形成了特殊的门风.新出的北齐窦兴洛墓志记载了其祖、父及其本人的仕宦经历,为了解窦氏家族的历史增加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上。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被称为“乱世之强藩,治世之重镇”。北魏晚期高欢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控制了北魏政权。建立东魏后,仍长期居住晋阳宫,在天龙山上建起了避暑宫,开凿了石窟。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