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和平谈判。经过反复磋商,4月15日,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然而,直至20日,南京政府却迟迟不肯在该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全国。4月19日,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以保护长江沿岸侨民为由,从上海前往南京,夜晚停泊在江阴。第二天早晨9时左右,“紫石英号”驶至江阴以西,接近三江营方向时,被正在北岸严守的第三野战军团炮三团炮七连人员发现。“紫石英号”无视中国领土主权,  相似文献   

2.
轰动一时的英舰“紫石英”号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潮》1997,(4)
我军为何炮击英国军舰?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下,沿西起鄱阳湖口、东至江阴要塞的千里长江北岸,积极准备渡江战役。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经过半个月谈判,在北平拟订了国内和平协定,于4月15日送达南京政府,等待它在4月20日以前作出答复。  相似文献   

3.
李常宝 《民国档案》2017,(4):93-102
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后,南京政府尚未实际控制的华北地区多方派别并存的局势,为日本谋划分离华北提供了机会.此后,外相广田倡导的“协和外交”也符合南京政府的“安内”政策,至1935年初“中日亲善”氛围形成.然此间南京政府昧于对日政情的了解,疏于对华北局势的准确研判和应对,且为“中日亲善”而对日在华北的分离活动多加妥协,及至11月份冀察局势恶化之际,南京政府既难以获得冀察当局的诚心拥护,又无法遏阻日本分裂华北的野心,只有妥协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此举标志着南京政府对华北危机的处理,既算不上安内,更不足以攘外.  相似文献   

4.
黄乐  黄家琳 《神州》2008,(11):54-55
三只小船提前行动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最后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签发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广大指战员盼望已久的历史性时刻终于来到了。  相似文献   

5.
李文平 《史学月刊》2008,12(4):73-78
以丁惟汾为首的"丁家党"在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建立过程中,曾发挥过十分特殊的作用,一度形成了"蒋家天下丁家党"的格局.一方面,它对蒋介石南京政府的支持,改变了国民党中派系力量的对比,削弱了反蒋势力,为CC派的迅速崛起和"蒋家天下陈家党"的权力分配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与活动,使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加剧了南京政府的动荡和内部斗争.  相似文献   

6.
1935年6月——7月间,由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梅津美治郎秘密达成的所谓“何梅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的罪证之一。但是,从当年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到今天的台湾当局,一直否认该协定的存在,想以此开脱历史罪责。另外,史学界对该协定的某些提法,  相似文献   

7.
南京政府成立后,在遵照"总理遗教"的名义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方自治"运动,这场运动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相始终。"地方自治"的制度设计是整个"地方自治"的基础,南京政府时期地方自治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最初设计的制度由于"过于理想",而没能真正推行。随后,南京政府对地方自治制度不断进行修改变通,直至"纳保甲于自治之中",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整合了此前实施的基层管理制度,在地方自治的名义下推行了"新县制"。南京政府"地方自治"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组史料主要记载了张群在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期间(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与日本驻华大使有吉明、川樾茂等人历次会谈情形以及有关的对日交涉情况。其所涉及的内容除“成都事件”外还包括中日间关于航空协定、共同“防共”、华北冀东伪组织处理等多项问题。这些文件表明了此期南京政府对日态度已趋于强硬,是研究抗战前中日关系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提出及内容1935年4月1日,在贵阳督剿红军的蒋介石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接着,宋子文和汪精卫分别于4月3日、7日发表公开谈话,表示应当促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成功。南京政府立法委员会委员史维焕等发起组织国民经济建设协会。各地名流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四出讲演,响应此  相似文献   

10.
马木 《文史月刊》2009,(5):19-20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新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代替1945年8月14日苏联与中华民国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于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自此,所有在雅尔塔秘密协定中,让中国人感到屈辱的不平等协定,都废除了。  相似文献   

11.
从1926年12月13日“武汉临时联席会议”成立到1927年9月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前后应有10个月时间。而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公开背叛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后,到1927年7月15日公开“分共”,经历了一段与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合流过程,武汉国民政府从形式上也最后解体了。本谨按照历史事实的进程,阐述“七一五”武汉国民政府被分裂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南京事件发生后,英国先是联合美日等国向武汉国民政府提出五国联合通牒,后又力图推动五国联合制裁,但因列强内部意见不一而被迫放弃。宁汉分裂后,英国选择从汉口撤使,转而与南京国民政府交涉。然而,由于中国政局动荡、南京政府改组频繁,加上英方拒绝道歉和承诺修约,中英交涉一波三折。但随着中美协定的签订,五国联合阵线的瓦解,英方不得不放弃强硬政策,同意在中美协定的基础上换文。而日本出兵山东,制造济南事件也促使蒋介石与国民党高层决心对英妥协,解决“宁案”,以英美牵制日本。因而中英在北伐结束后重启谈判,迅速达成协议。中英南京事件的交涉过程,既是英国对国民党政权由观望到承认的过程,也是国民政府谋求与英国修订新约、建立新型中英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争取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坚决拥护并严格履行这一协定。但国民党蒋介石对此"协定"毫无诚意,明着下达停战令,暗地却在调兵遣将,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从当年1月13日到5月底,前后违约向解放  相似文献   

14.
(一) 根据中美学术交流协定,应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之邀,我于1984年2月8日赴美进行学术访问,4月7日返回北京。在短短的两个月里,除在亚利桑那大学逗留了两周,参加该校麦金农(S.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依赖国联制日外交析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之评论已有多文见诸报刊,然于南京政府依赖国联制日的外交方针,目前史学界尚乏深入研究.这一方针,当时曾遭到国内外诸多指责,南京政府却奉行不移,并欺骗了部分舆论.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试就这一方针的产生原因及对其之评价,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东北易帜后,南京政府委任莫德惠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发生,11月奉军被打败,中苏断交.滨江道尹兼外交部哈尔滨交涉员蔡运升与苏俄驻伯力交涉员西蒙诺夫斯基,于1929年11月30日签订《伯力议定书》实现边界停止冲突,未获南京政府承认,人心惶惶,地方多人主张派员赴南京政府陈情.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 ,面对日本不断加紧的侵华步伐 ,汪精卫开始形成“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的对日外交思想。一·二八事变后 ,汪精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并将之作为汪、蒋合作的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指导方针。这一对日外交方针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发展和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后来汪精卫的叛国投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8.
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南京反动当局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21日晨向第二、第三野战军发出了渡江令,由此拉开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这里讲的国民政府是1927年4月以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而南京的国民政府主席不是蒋介石吗?是的。但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职都在两头上,且时间较短,长期任此职的是林森,计12年余。我们长期以来谓日“蒋介石南京政府”,而把林森先生忘记了,把这时期的国家元首搞的不知是谁了。  相似文献   

20.
1949年成都人民历尽艰苦,终于得到和平解放,最先激动民心的便是这张《约法八章》文告。这年整个春天,人民都盼望着能停止国内战争,恢复和平。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和谈宣告决裂了,第二天我中央军委即在北平颁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2日蒋介石匆忙由“引退”幕后而出,筹划“最后一战”,其留守政府亦于是日怆惶迁往广州。23日陈毅元帅所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即进入南京,西南人民遥闻国民政府反统治宣告覆灭,众心沸腾。4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以《约法八章》昭示全国人民: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