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纪年墓出土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江西各地出土的116件明代景德镇纪年青花瓷标本进行器物形制、胎质釉色、装饰纹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民窑可按照其自身发展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  相似文献   

2.
明清景德镇瓷业用工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顺龙  刘守柔 《文物春秋》2003,(2):10-18,48
明清两朝是中国瓷器生产成熟而繁荣的时期;所谓“一器而百工聚焉”,陶瓷工匠在瓷业生产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然而,现存的资料、各类陶瓷专著都大量关注于官、民窑器物本身,容易忽视对瓷业工匠情况的整理研究。 由是,本文意在对一系列古籍文献和今人著作资料的整理,以景德镇瓷业工匠为讨论对象,梳理出明清时期瓷业用工制度的发展脉络,较全面地展示瓷业工匠的工作、生活情况;分析其来源、组成、管理等关键问题;在分析探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如:影响工匠经济状况的多方面因素;匠役制度在瓷业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矛盾冲突等。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高峰阶段,景德镇窑不仅是官窑瓷烧造的中心,同时也是民窑青花瓷的大本营。明中期以后,民窑迅猛发展,至正德年间,民窑开始大量生产烧造一种独特的青花瓷罐,俗称圹罐,其主要作用是用于丧葬。仅以安庆地区为例,在已发掘的大多数明代墓葬中均有这类瓷罐的出土,除了青花瓷外,兼有法华或单色釉,罐或出土于棺内外,多数则将罐置于棺头处,极具时代风俗和特色。明代中晚期,在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也得到高速发展,摆脱传统礼制束缚,寻求思想的解放,是这一时期青花纹样变化的主要特点,甚至出现民仿官、官搭民烧的现象,《江西大志》中就有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的相关记载。从另一方面来说,丧葬习俗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也进一步促进这类青花瓷罐量和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朱亦梅 《丝绸之路》2009,(18):18-20
在陶瓷装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有青花瓷那样巨大的影响。从商代的原始瓷算起,一直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青瓷为主。尽管从唐代开始盛行白瓷和彩绘瓷,又经过两宋瓷器生产的百花争艳,青瓷始终保持着统治地位。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特别是明代永宣以后.青瓷在瓷器生产中的盟主地位为景德镇青花瓷所替代,从而进入青花瓷的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5.
董亮 《收藏家》2007,(3):80-82
景德镇青花瓷艺术发展至晚明(嘉靖至崇祯末年),出现了民窑大发展的全新局面,特别是晚明后期的天启、崇祯时期,官窑生产基本停顿,民窑进入更加自由的发展阶段。此时期青花瓷上的蟹纹装饰突然  相似文献   

6.
张雯  刘小漪 《收藏家》2008,(4):9-13
彩瓷是用高温或合成低温陶瓷彩料在瓷坯或胎体上进行加彩装饰的艺术,它是把中国传统绘画运用到中国瓷器装饰上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景德镇彩瓷分釉上、釉下、斗彩三大部分。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还有以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构成装饰画面的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有五彩、珐琅彩和粉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构成斗彩。  相似文献   

7.
王娟 《文物天地》2020,(4):62-72
永宣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创烧了不少具有浓郁西亚风格的新器型,如天球瓶、卧壶、执壶、无挡樽、八角烛台、折沿洗、花浇等,多数器型仅盛行于永宣两朝,天球瓶等个别器型在清代传承下来。宣德后天球瓶即告停烧,清代康熙朝始仿制,雍乾两朝仿烧达到历史盛期,釉彩品种丰富,纹饰精美多样,成为清宫陈设瓷的经典品种,延烧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8.
青花瓷作为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虽色彩单一,但清丽娟秀、隽永雅致,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福建省晋江市博物馆珍藏有大量景德镇青花瓷器精品,本文选择了其中的8件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马广彦 《收藏家》2007,(8):91-93
在明清官窑器中,有一种简约、雅致的品种,即白釉红三鱼纹高足碗、高足杯和白釉红三果纹高足碗、高足杯(图1、2为景德镇明代官窑窑址出土器,图3、4为传世品)。这两种器物都是在白釉地的碗、杯外壁,用高温铜红料作为呈色剂,重笔涂成间距相等的三鱼形或三果形,高温还原焰气氛下烧成后,便成为白釉地上红色三鱼或红色三果纹高足碗、杯。整器内外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08,(12):94-94
“地产与艺术同行古典与现代对话”的主题展览2008年11月27日在山水文园举办,作为楼市传媒发起的“中国顶级社区艺术品联展”第一站,本次展览由“现代陶瓷展”和“古典家具展”组成,届时将展出景德镇瓷雕大师任瑞华的代表作以及明清古典家具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1.
徐燕 《文物天地》2023,(2):23-25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是中华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共同哺育下的时代宠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输往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的全球性商品,在世界陶瓷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本文以传世或出土(出水)的文物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通过对阿拉伯文化与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色彩、造型、纹饰和构图方式等装饰艺术间紧密关系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景德镇元代青花瓷是中、阿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2.
黄云鹏  黄滨 《收藏家》2007,(1):52-54
在坯体外表面上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叫施釉。景德镇自古以来有多种多样的施釉方法。元代青花瓷的施釉方法也较多,现按不同品类分述如下:1.大件琢器大口的罐、瓶等,器外用浇釉法。把坯体置于盆中的木条架上,瓶口盖住,双手各端一大碗釉,同时往颈、肩部稍用力浇去,釉便哗哗地往下流满全器,并有一部分流入器底部(器底部多留下没有刮干净的釉块)(图13)。釉层的厚薄主要靠施釉工对釉的含水率来控制,釉厚会使青花蒙花”,釉薄了会使青花呈灰黑色。器内用大笔涂釉,操作率意,釉较薄,不均匀,有的有没涂满釉的漏笔现象。2.小件琢器小蒜头瓶、玉壶春瓶、小…  相似文献   

13.
吴宁 《东方收藏》2020,(5):34-36
觚为古代酒器。新石器时代为陶觚,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瓷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多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陈设器。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觚,基本上保留了青铜觚的造型,侈口、细腰、小腹、长身。明清时期,除景德镇窑有烧制外,龙泉窑、德化窑等也有烧造。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伴随着景德镇民窑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流民涌入景德镇,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发展。流民不仅为景德镇"大都会"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的转变和行帮制度的形成。流民的活动是我们全面认识明清景德镇社会变迁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文江 《南方文物》2000,(2):46-49,61
1999年9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德镇湖田窑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发掘位于湖田窑琵琶山南麓至北望石坞北侧一带的附属主干道。揭露面积300平方米,清理灰坑10个,发掘获重大收获,出土各类窑工具和瓷器标本几千件,种类有青瓷、青白瓷、黑釉瓷和卵白釉瓷、青花瓷等,时代自五代至明代万历时期,其中完整的或能复原的达几百件,现择其精要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卫东 《南方文物》2013,(1):185-187,199
鱼纹,陶瓷装饰的传统纹饰之一,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它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纯粹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即已出现,河南临汝出土有鹦鱼石斧图彩陶缸,其后的商周青铜器、玉器,秦汉的漆器、彩陶上,鱼纹均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唐代,鱼纹开始用于瓷器装饰。宋代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都有大量的鱼纹装饰,明清之际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鱼纹瓷种类繁多,最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7.
彭明瀚 《南方文物》2013,(1):103-113,200,202
明清时期,随着珠山御器厂的设立,全国各地制瓷高手流向景德镇,景德镇周围的民窑也向市区集中,出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盛况,景德镇瓷器几乎独占全国市场,中国瓷业生产也由宋代的“百花争艳”演变成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明代瓷器生产以青花为主,同时还创新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及红釉、兰釉、金釉、黄釉等各种颜色釉瓷。景德镇清代瓷业生产无论在造型、胎骨、釉色,还是纹样装饰上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臻于极盛,发展成为“二十里长街半窑户”的制瓷中心。清代瓷器除青翠明快的青花瓷、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行业神众多,真武是其中重要神灵之一。真武之所以成为景德镇瓷业行业神,原因一是真武为水神,而水运在景德镇对外交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真武有相当的火神神格,可护佑烟火变幻莫测的烧窑过程。  相似文献   

19.
黄晓红 《文物世界》2005,(3):32-33,31
清光绪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大规模传入中国,以瓷器、丝绸等为主体的外销品市场迅速扩大,生产日益繁荣。此时,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清王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拯救危难中的封建王朝,并提出了“振兴实业”等经济政策,对旧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