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叔敖作为楚庄王时期的令尹,王室世族显贵,不可能是期思县内的平民百姓,《荀子》等称其为期思之人,当与其先辈的封地食邑在期思一带有关。孙叔敖后人受封之寝丘,在淮河以北的今安徽省临泉县一带,早期文献有明确的记载。唐宋以来,许多文献不辨南北朝时期固始县的沿革变化和治所迁移,将古寝丘定于后来的固始县(即今河南固始县)境内,不足为信。传世《楚相孙叔敖碑》,内容存在明显的矛盾和混淆,并非东汉时期的原作,应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期间的续刻或拟托,不能作为古寝丘在今河南固始县一带的论据。  相似文献   

2.
李霞 《沧桑》2008,(1):222-223
元嘉时期文学出现了风气之变,盛极一时的玄言诗悄然退隐,山水文学勃然兴起。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兴起与南朝刘宋时佛风的昌盛、审美文化语境由玄而佛、山水审美的自觉是分不开的。在审美文化语境由玄而佛的转换背景下,一方面,客体(自然山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自然界的山水开始成为审美客体,而另一方面,主体(士人)也获得的了真正的自由成为了真正自由的审美主体。面对自然山水所呈现出来的清新自然的美,诗人油然而生的是新奇、惊讶、倾慕之感,是自然山水的"自来亲人",是"神超形越",是宇宙生命之道的感悟。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走向独立自觉,山水诗的兴起也就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渊源于古代沿革地理。本文通过对古代地理学体系概念、学科关系及其著述特点的考察分析 ,认为中国古代地理学自形成以来便存在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系统 ,并逐步孕育形成了古代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是现今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其中 ,古代历史人文地理与现代历史人文地理 ,古代历史自然地理与现代历史自然地理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4.
佩饰是以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一进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明社会,分等级、定尊卑,则成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存等差”。如襟,天子、诸侯用象骨,士则用棘。当今则不必拘泥这些。  相似文献   

5.
不管是规范性文件在成为"法源"的过程中,还是在论述法律文件的正当性以及法的实效过程中,权力都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同时,规范性文件在取得"法源"的地位后,又会对权力进行规范与制约。本文从法律渊源的划分入手,跳脱出权力的"国家"单一属性,对二者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2008,(4):52-57
在"天人合一"的宏大叙事里,中国古代水利史成为一部中华民族的骄傲史。在空间维度上,有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跨越10个纬度的京杭大运河;有楚国孙叔敖主持兴办的我国最早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这个"神州第一塘"在当时就有"灌田万顷"的规模;在宁夏平原,2000多年留下了30多条形如蛛网的渠道,如秦渠、汉渠、唐来(徕)渠等等,给当地带来了"塞上江南"和"西北粮仓"的美誉;新疆的坎儿井约1000多条,暗渠的总长度约5000公里,可与万里长城媲美……在时间维度上,沟通江淮的邗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有确切穿凿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从秦、汉开始,在苏、沪、浙沿海筑起了一座由短塘扩展为长塘,由土塘进步到石塘,北起江苏连云港,南至浙江上虞的海岸长城——古海塘遗址;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如今,这些著名的水利工程的审美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实用性;伟大的民族工程给后世带来的价值财富,丰富了现代人的旅游体验,也提升了现代旅游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韩国沿革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其并非该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日据时期的学者虽然继续进行沿革地理学的研究,但并未主动引入现代历史地理学,未能推动该学科的近代化转变。1945年后,在卢道阳、李灿等为代表的韩国第一代地理学者积极倡导下,美国伯克利学派的历史文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被引入韩国,韩国历史地理学由此发展成型。伴随着历史地理学在韩国地理学科体系内的茁壮成长,沿革地理学的地位日益弱化,直至被摒弃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这一现象的出现,同韩国历史地理学者所接受的地理学教育及历史知识、考证能力的缺位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公文纸本,是古籍刻印本的一种特殊形态,版本学界和目录学界通常称之为公文纸印本,也称公牍纸本、文牍纸本、官册纸本等,专指宋元明时期利用官府废弃的公文档册账簿(包括私人书启等写本)纸背刷印的古籍,亦即古人利用公私废旧纸张背面印刷的古籍印本。现存的公文纸本最早为宋代,元明时期相对较多,清代很少见。现存于世的古代公文纸本的总数,估计应有一百几十种左右。  相似文献   

9.
福州马尾区现存有闽安协台衙门、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闽安水师左右营遗址、郑爷鼻遗址、谢国标故居及其家族墓、福建船政建筑群、协和大学教学楼等重要涉台文物。本文拟从这些文物入手,阐述马尾与台湾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疆囡 《丝绸之路》2011,(16):28-31
刀郎人与罗布人都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北缘,以渔猎为生,居住在远离人烟的沙漠边缘,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其来源问题争论不休。本文通过搜集中外史籍中对刀郎人和罗布人的相关记载,试分析其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杨玥 《收藏家》2023,(8):108-117
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富于收藏、乐于捐赠。本文通过考订罗伯昭先生与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往来信函、国家博物馆藏品档案和亲友回忆录等材料,更新了罗伯昭先生首次捐赠的时间,梳理了前人甚少讨论的罗伯昭先生古币之外的捐赠义举以及为博物馆征选代购等事迹,以期更全面地展示罗伯昭先生化私为公的爱国情怀和为新中国博物馆体系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闽台两地人民都有敬祖尊亲的情结和浓厚的乡土意识.这使得两地人民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都很注重同宗同乡的关系.这种特点在明清时期台湾移民社会中尤为明显。大陆向台湾移民以同宗同族同乡迁徙的居多.这种血缘、地缘关系对乡土情谊的维持、巩固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异乡求生存和发展,需要团结互助、敦睦宗亲的亲情,  相似文献   

13.
李雪姣 《神州》2013,(7):25-25
捣衣诗发展到宋代,除了内容上已经基本没有宫怨主题,而多表现思妇思念征夫,更重要的是"捣练"演化成了一种词调,而且在情感上,思妇凄苦的思念也开始有所淡化,出现了独特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福建在秦汉之际建立了闽越国.当时基本上还是贵族有姓。百姓无姓.因此史载的姓氏不多。晋代以后,中原各姓陆续南下入闽,主要聚居地从闽北向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流域发展.在长期的迁徙与定居中.各姓氏逐渐发展为聚族而居.这种现象是福建姓氏分布的重要特点。许多中原士民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在福建定居以后.各宗族依靠宗族势力争夺土地和山场等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5.
康熙晚年,清廷开设蒙养斋,动用大批人力物力编纂了一部大型图书《律历渊源》。这部书编纂的缘起、经过、意义及编纂此书中康熙发挥的作用如何?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根据近年出版的清代档案对此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次编书既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活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同时与康熙和传教士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有关。为编好这部书,康熙花费了大量心血。这部书的问世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硕果。  相似文献   

16.
渤海陶器研究 ,是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从事渤海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掘资料 ,对渤海陶器进行分类、分期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在分期的基础上 ,将渤海陶器的传承渊源分为粟末系、黑水系、高句丽系、中原文化系等 4个主系来进行科学研究 ,期望引起学术界对渤海陶器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7.
青州佛塔具有相当的自身特色,即采用覆钵顶下高大的方形塔身,并且塔身四面均开龛置像。再考察与青州同时或稍早的云冈、龙门、响堂等处的佛塔,发现青州佛塔的来源当是北魏以来中原佛塔的典型样式,它的布局形式则明显受邺城地区佛像的影响。综合考虑北朝晚期的历史背景,青州造像上大量佛塔的出现,估计与法华经的信仰、末法的信仰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这时青州佛塔的功能则主要演变成一种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18.
张宏林 《收藏家》2013,(6):31-36
2013年是我国农历癸巳年,也就是生肖民俗中所称的蛇年。生肖中的“生”指出生年,“肖”是说相似,故也叫属相。所谓癸巳年,是以干支纪年的一种方法。干为天象,支为地象,故又称天干、地支。天干,又称十干,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的总称,通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古代用以记时。  相似文献   

19.
评剧是我国四大剧种(京、评、豫、越)之一,其发展历史不过百年,同其他姊妹艺术相比,仍属年轻的一代。但她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遍布华夏、蜚声海外呢?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其自身群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帕提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不同。阿黑美尼德时期的帕提亚人是希腊人对波斯帝国境内帕提亚地区早期居民的称呼,而通常意义上的帕提亚人是古典作家对阿尔萨息王朝缔造者的统称,即文章所论述的帕提亚人。文献材料告诉我们,帕提亚人是斯基泰人的一支。考古材料不仅证实了文献关于帕提亚人源出于斯基泰的记载,而且细致地反映了帕提亚人所具有的斯基泰草原文化的内涵。从帕提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说,正是帕提亚人生活和习俗具有的斯基泰游牧文化特征奠定了帕提亚帝国成就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