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敏 《文物世界》2013,(4):66-69
棵在闽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用途,按照闽南习俗举凡祭奠神明、供奉先贤、红白喜事和乡俗节庆之类的活动等传统民俗礼仪活动中,民众都会制作各色糕饼棵食用作供品或礼物赠送。印制这类糕饼棵食的模具,闽南地区常统称为“棵模”、“龟印”或“米棵印”等,材质以木制为主,另有陶、瓷、砖、金属等。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1)
正吉林省博物院多年来陆续收藏了约2000件糕饼模具,数量众多,品类丰富,为我们研究糕饼模具提供了重要的文物支撑。糕饼模具,顾名思义就是制作糕饼所使用的模具,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南北方都有使用,而且因为南北方饮食文化和习俗的差异,这些模具在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有区别。北方地区的称呼有木模、模子、面模、面磕子、磕磕、磕花、卡花、脱脱、果模等,南方地区的称呼有糕模、糕印、糕板、印糕板(版)、饼印、饼模、印模、粿印、糍粑模等。这也体现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食为主的差异。但无论南北,糕饼模具在材质、造型、图案、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只是在个别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按照闽南的习俗,每逢敬神祭祖、岁时节庆或人生礼俗,人们都要使用品种多样、图样精美的印模制作米粿,作为供品或礼物赠送。由于窑业的兴盛,除了木质和金属质地的粿印,闽南地区也常见陶瓷质[1]地的粿印。瓷粿印有不蛀不腐、花纹不变、易于脱模等优点,但相对较易损坏,故世数量较少。目前闽  相似文献   

4.
《文物》1960,(10)
1960年3月28日,在莒县汽车站伙房后深一米处,发现古代铜印两颗.甲印印文"元帅之印";乙印印文"管军万户府印",钮皆长方把状.甲印钮高7厘米,印身厚1.4厘米,印面正方,每边长8.7厘米,重三斤二两;乙印钮高6.5厘米,印身厚1.6厘米,印面正方,每边长7.7厘米,重二斤半.印文都是阴文篆体,章法严谨,铸造精美.印背款识分左、中、右三行,楷书阴刻.甲印左行为"龙凤六年四月日",中为"中书礼部",右为"元帅之印",印左侧又有"昃字六十四号"等字.乙印左行为"龙凤六年三月日",中为"中书礼部",右为"管军万户府印",印左侧又有"生字八十二号"等字.甲印装在一个铜印台内,印台方形,大于甲印面一周,重一斤六两.出土时甲印、印台及乙印放在一处,正置而微倾斜,别无共存  相似文献   

5.
旧时,常州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且具地方特色,主要是通过这些传统活动欢度节日,同时表达祈祥纳福的愿望。 “裹金裹银”除夕夜 从腊月下旬开始,已有过年气氛,家家户户做团子,蒸馒头,酿酒,做糕饼,因馒头与“满”谐音,糕饼与“高”谐音,也带有喜气。有的农户会杀一头猪。用作过年菜肴。在廿六或廿八日,一般人家要备香烛、糕团、果盘、三牲(猪头、鲤鱼、公鸡)、酒、菜等祭祀祖先、路头(财神)、宅神、田神(俗称“斋场头”)。坊前、寨桥等乡在田头燃火把,称之“烘田角”,横山桥、芙蓉等乡则称之“放田燧”即“招田财”。  相似文献   

6.
李娜 《福建史志》2005,(4):51-53
翻阅闽南族谱,追溯闽南人祖先的源流时,我们会发现史料清楚地记载着闽南人的根在中原或北方,闽南人基本上都是从中原或北方迁徙而来的,主要聚居在幅建的厦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漳州等市(县)。自明清开始,福建大量向台湾移民,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台湾约75%的人讲闽南话。因此,台湾也是闽南人的主要聚住地。  相似文献   

7.
<正>在举办2013年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为了给世界闽南文化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忆,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建成"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该展示中心设立于泉州市博物馆内,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分为"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文化源流、美在底蕴""慎终追远、美在亲缘""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遗产绚烂、美在传承"五部分,通过300多张照片、2000多件实物,从闽南方言、闽南历史、闽南宗族、闽南  相似文献   

8.
石奕龙 《民俗研究》2000,(4):126-162
一、引言 所谓"私人佛仔",是指闽南一带的居民对某些神品较低的神灵的主位称呼,这种神灵主要供奉在厢房、内室或僻屋中,很少进入民间供奉正神的厅堂正中,而且他们主要是由住在该内室的人敬奉的,并与该内室的人有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他们主要是由这家过去夭折或凶死的亲人转化而来的.私人佛仔过去被称为"夫人妈",①但是用"夫人妈"来概括指称这类神灵是有些问题的.因为,在闽南,"夫人妈"是对某神灵的夫人的一种尊称,凡是神灵的夫人均可以用此称之.换言之,夫人妈是专对女神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神州》2012,(13):14-16
在闽南地区,"陈林半天下"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闽南姓氏》调查数据显示,闽南目前共有700多个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有数百万人,为闽南第一大姓氏;林姓人口也有数百万人,位居第二。据有关人士调查,闽南姓氏的来源主要是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迁移。西晋年间有过"衣冠南渡"的历史,中原姓陈、林、王等望族为避战乱,带着家眷从  相似文献   

10.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方"网师园客"印,学界一般认为其为邓散木所作,从印章篆刻技法、边款署名习惯等考证,可知其作者应为李散木。根据四川博物院藏"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印边款的解读与相关文献,补充了张大千1939年冬在上海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1.
弘一大师与近代闽南佛教何绵山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出家24年,在福建闽南弘法先后达14年,最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在闽南的这段时间,无疑在弘一大师弘法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弘一大师与闽南的因缘、在闽南的讲演和编著、对闽南僧教育的贡献、在闽...  相似文献   

12.
张嘉星 《文献》2006,(1):183-188
闽南方言区是华夏民族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南洋群岛和闽南内地与台湾,为推行西方宗教文化而学汉语、习方言,创造闽南方言罗马字(又称白话字),客观上成为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先声.然而,滥觞于16世纪南洋群岛的教会闽南方言辞书和后来的各类闽南方言教材、闽南土白圣经译本、<论语>等中华典籍闽南方言译本,记录了几百年前的闽南话,现大部分存于海外,因大洋阻阔、学科隔阂、文献资料的限制,多不为学界所知,其研究颇多疏漏,难以一窥全豹.为此,有必要扩大视野,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教育史、语言学史等大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这一时期中外汉语及闽南方言研究的成果,以期对此作出较为系统、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南宋高宗时期内府收藏印――绍兴印进行了形态学研究,辨识了"绍兴"连珠印、"希世藏"印、"内府书印"印及"睿思东阁"印的印文形态,分析了单印、二印、三印及多印的绍兴印组合的特点,探究了各印钤盖的标准位与非常位,从而初步确认了绍兴御府印在印文、组合、位置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格式。以这个基本格式为参照,作者讨论了混杂在绍兴御府印中一些"问题印"的真伪。又通过与周密《思陵书画记》比照,发现该书有关绍兴御府印格式的最原始记载与传世品上的绍兴印实迹之间的差异甚大,从而进一步追问,周氏所言到底道出了绍兴御府印的几多实情,流传到今天的古代书画上的绍兴御府印又具有多大程度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闽南侨乡寻根旅游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丽金  王元林 《人文地理》2003,18(6):48-51,34
闽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具有发展寻根旅游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本文对闽南地区的文化地理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寻根"文化应是闽南侨乡发展旅游文化的重心所在。并对击活闽南的寻根旅游的措施提出看法,认为发展闽南的寻根旅游应充分考虑它的"根"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抓住闽南旅游的独特风采,在旅游资源规划中,充分展现其最富有生命力的人文地理特色,满足游客寻根的文化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一 "巍率善氐佰长"印 1978年元月岐山县蒲村公社南庄村东古墓出土,同出有罐、釜、甑、虎子等陶器十多件。印为铜质,正方形,驼纽。边长2.2、通纽高2.5厘米。驼呈蹲卧状,腹下有穿孔,孔内套以梯形活动纽环,环高3.3、上宽2.2,下宽1.5厘米,当为便于佩带之用。印面阴刻篆书"巍率善氐佰长"六字(图一)。此印与扶风县博物馆所藏"巍率善氐仟长"印的形制、字体全同,惟彼印边长与通高均大0.1厘米,盖因仟长官职大于佰长之故。此印是三国时期曹魏朝廷颁发给归附于它的氐人下级头目的官印。东汉、三国时  相似文献   

16.
正男人刮脸剃须不足为奇,而女人刮脸剃须恐怕听说过的人就不多了。在闽南和台湾,不但有女人刮脸,还有不用剃刀的"挽脸"法!闽南和台湾方言"挽"乃拔的意思,"挽脸"就是一种用纱线拔除脸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法。早年,在闽南民间,姑娘出嫁前夕既要洗发、梳妆,还要"挽脸"。闽南人习称没有出嫁的闺女为"查某根",而"挽脸"后,就意  相似文献   

17.
何文珺 《神州》2012,(13):12-13
闽南文化就是"闽越文化"中的一支亚区域文化,它从地域上说是指地处闽南(福建南部)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所存在的文化。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区域。我国大陆的浙南、粤南、海南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70%的华人也是说闽南话的后裔,在当地被称为"福建帮、兴化帮、潮州帮、  相似文献   

18.
“喜不见喜”作为一种婚姻或生育的礼俗的民俗禁忌,在闽南有很深的渊源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新婚或生育的交往行为上,是人对生育、对生命诞生的细致入微的关切,也表达了闽南对人际交往的细腻关心,背后包含着神秘的命运观和阴阳和谐思想等中国传统的观念,体现了闽南人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元末明初,福建民军首领陈同及其农民军在省垣福州、闽中、闽南等地区的军事活动,与兴化路莆田地方豪强势力的斗争("陈林之乱")和参加平定回回"亦思巴奚兵乱",以及在明洪武初年的起义,是元末明初福建历史上的大事。  相似文献   

20.
1988年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安局在打击文物走私活动中查获一方铜印。此印早年出土于青龙县朱丈子乡前白山后村。现简介如下。此印印面呈方形,长方形纽,印边长6.2、带纽通高4.1厘米。印面刻阳文九叠篆书"都统府弹压印"6字。印背纽两侧均刻阳文楷书款,左款为"弹压"2字,右款为"天赐二年"4字。印纽顶端阴刻"上"字(图一、二)。"都统府"为金代官府名。《金史·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