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四年三月,秦俑破土而出,立即引起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随后的几次大规模钻探和发掘,又大大促进了秦俑的学术研究工作,使其珍贵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与此同时,秦俑文物保护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十几年来,有关专家、学者曾为秦俑保护做过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历史、考古等学科的研究相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影响文物长期保存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秦俑这一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遗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对秦俑彩绘危害机制研究王丽琴,程德润,刘成文物的腐蚀、毁坏,其内因是文物本身的化学组成,内部与表面的结构。外因是存放的环境,即围绕文物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寿命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温度、湿度、光线、大气环境污染等。控制环境是文物保护的...  相似文献   

3.
秦俑二号坑土壤干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土壤胀缩作科学研究,监测数据对比,运用土壤干缩特征理论,构建了秦俑二号坑土壤干缩特征曲线,结果发现秦俑二号坑干燥进程较为迅速,2000年以前二号坑干燥化尚未对彩绘陶器造成威胁和侵害,但近年来土壤含水量已由挖掘初期的15%~20%,降低到目前的2%~8%,对坑下文物表面彩绘构成威胁。通过补充土壤水份等办法可以减缓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秦俑抗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俑抗震刘生培,高建民一沉睡地下二千年的秦俑,历尽沧桑。现在陈列于展厅中的经修的秦俑,抗震能力很差,加之排列密集,震环或倾倒一个,将导致成片损坏的严重后果。陕西省科委对文物的科学保护很重视。1987年陕西省科委下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就将"秦俑...  相似文献   

5.
论文存目     
作者党士学张文立徐人伯王芸何正磺张志军备注《文博》1989年第5期《文博》1989年第5期《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0年第1期《文博》1989年第5期陆晓延党士学张仲立张自修《文博》1989年第5期林剑鸣《文博》1989’年第4期王关成《文博》1989年第5期袁仲一《文博》1989年第5期冯声麒李永欣冯声麒何兴龙唐良贵王望生冯声麒郑宏剑唐良贵何兴龙冯声麒李永欣 论文题目四号坑是未建成之俑坑说质疑秦陵博琼与秦汉博戏荞风论秦俑试论秦俑美秦俑披言浅谈秦俑文物的保护问题秦内史行政区划也谈秦俑坑的洗劫和焚毁从民俗论秦俑二题秦俑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今年二月,在陕西省文化文物厅召开的陕西省文物考古第二次科研汇报会上,我同一位新闻工作者谈及秦俑研究时,曾冒昧地说了一句:现在的研究处于低潮,而旅游及普及宣传秦俑坑、秦俑则处于高潮。这句话说了以后,我便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全面的评价。现在秦俑坑发现恰值十年,秦俑馆建馆五周年之际,我想,对秦俑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检索还是有必要的。 (一) 关于秦俑的研究和普及宣传情况,我曾作了一个不完全的分类目录索引。从索引中的四百多篇文章来看,普及宣传的文章确实占压倒的优势。宣传之广,广至全国各大小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陵园的地下庞大军阵──兵马俑群的出土,被誉为“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正值秦始皇兵马俑发现25周年和秦俑博物馆开放2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长期从事文物考古报道的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兆麟,对秦俑的发现、挖掘、作全景写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和未公开的情况的材料。二十多年来“秦俑热”历久不衰,西安的秦俑博物馆迄今已接待了中外人士四千多万人次,其中包括一百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这些风靡五大洲的秦始皇“地下御林军”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薄荷醇作为新型的考古发掘现场临时固型提取材料,已经在秦俑一号坑的考古工地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但是关于薄荷醇实施提取的安全性能评估还需要深入研究。本实验开展了薄荷醇在秦俑一号坑考古发掘现场的遗迹(土壤和彩绘漆皮)上的实验室性能评估;采用压汞法研究了薄荷醇处理前后秦俑土颗粒的孔隙结构变化;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考察了薄荷醇施加并挥发过程中秦俑土和彩绘漆皮的显微结构变化;采用GC-MS分析了薄荷醇的残留;对薄荷醇挥发过程中在文物遗迹基底上的再结晶现象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薄荷醇提取遗迹后不会破坏秦俑土的物理结构,彩绘漆皮形貌完好,作为考古发掘现场遗迹提取材料,薄荷醇在出土秦俑彩绘遗迹上使用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秦俑修复粘接剂实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容波  蓝德省 《文博》2003,(2):71-78
1.前言 秦俑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秦俑质地为陶,在地下埋藏多年,深受沉重的泥土覆压,容易破碎,大多数秦兵马俑出土时,已是支离破碎的残片,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必须经过有效的科学粘接修复才能还其本来形貌。因此在粘接和修复秦俑过程中,粘接剂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在国外,有各种成型的专用粘接剂。而  相似文献   

10.
秦兵马俑大型文物珍品展(以下简称秦俑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展出已经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回过头再来重新审视这个展览,觉得确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汲取的.  相似文献   

11.
朱学文  赵昆 《文博》2009,(6):45-50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作为一种公众社会教育设施,它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展品陈列体现出来的。陈列形式设计质量的高低优劣,就直接影响着它的教育效果,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前提之一是提高陈列水平。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文物陈列,以它丰富珍贵的文物展品,新颖独到的艺术形式,为现代博物馆的形式设计开辟了先河。本文试从秦俑博物馆出土文物陈列的家俱,色彩,辅助展品,文物组合设计,灯光照明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它的形式设计艺术。文物陈列的前提是选择一定面积的陈列室。如果陈列室面积过大,展线过长,容易造成观众的疲劳,反之则难以表明主题,这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俑,一经出土,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宏伟的规模和感人至深的魅力,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对秦俑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俑形象、秦俑制作年代及秦俑军阵方向等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 秦俑的形象是自秦俑破土而出后一直多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已见,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涉及整体和个体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统一的整体而忽视多样化的个体,也不能用个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文博简讯     
《文博》1988,(3)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毕 经过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数年的努力,出土于秦始皇陵破碎不堪的一号铜车马已经修复完毕,五月一日起在秦俑博物馆公开展出。秦陵一、二号铜车马原为一组。一号为前导车,古代称为“高车”或“立车”,形同战车,二号为“安车”。一号车舆厢右彩绘云纹盾牌,是秦俑坑、秦陵发现的唯一一件盾牌。秦陵一号铜车马对研究秦汉宫廷车制具有重要价值,也对研究古代战车战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李乃夫  王继宁 《文博》2003,(4):17-18,37
秦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室外建筑装饰浮雕的设计与制作,是我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上的结合,也是现代建筑在特定区域(秦俑馆文物游览区)体现秦文化风采的一次尝试,更是中国式的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相结合在现代建设的遗址型博物馆中的又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秦俑庄严、肃穆的面部表情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的推论和解释,本文从丧葬礼制、严苛的秦律、社会审美的角度对秦俑面部表情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秦俑面部表情是在当时社会礼制、律法、习俗、审美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纪念秦兵马俑坑发现十周年,十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六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陕西临潼举办了秦俑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陕西等地有关历史、考古科研单位、博物馆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文物  相似文献   

18.
秦俑之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剑鸣的《秦俑之谜》,对秦俑坑的性质提出了又一新的见解,他认为俑坑是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封”,类似于纪念碑的作用。关于秦俑坑的性质问题,学术界还有另外一些论点。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郭向东  彭文  孙炜 《文博》2002,(6):78-80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陈列展览中,为文物提供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是近年来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999年秦俑博物馆在对铜车马陈列进行的第四次改造中,就如何在陈列展示中正确处理陈列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更好地保护“国宝级”文物铜车马,为铜车马创造一个优良的陈列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