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瑶  李元媛 《神州》2013,(20):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解放、理论多元,我国文学批评的模式也随之多样化,批评的个性特征日益突出,新的传媒环境也使文学批评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当代文学批评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时尚化、商业化、广告化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批评家批评意识的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肖璐 《区域治理》2022,(3):31-34
安徽省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人口密集、交通堵塞、能源消耗增大等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市空间需求快速增长与有限的地面空间资源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地上土地资源紧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有效途径,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建设.  相似文献   

3.
《史通》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史学理论名著,它在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史学批评开辟了道路。在《史通·补注》篇中,刘知几总结了唐朝以前史注的主要成就,划分了史注的种类。他褒扬训解式史注而贬低补阙式史注,鄙弃自注。这些观点引发了后代史学家许多争议,开创了史注研究的议题,客观上推动了史注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雯 《黑龙江史志》2015,(1):170-171
全球化背景下,要需求中国文学发展之路,必须重视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世界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必须面临的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由于本土经验的支持,已经在近百年发展的历史上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有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加以反思、总结和改进。本文在探究了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的构想,旨在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高岩 《神州》2012,(14):2+4-2,4
文学理论批评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人文理想,又在社会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更新,拓展理论方法。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经过百年的变革,更显现出其研究的活力。本文以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多维视野融合,从美学、历史、艺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多个角度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多种理论批评范式互补、共生的新格局。适应了当代文学创作与读者审美期待日趋多样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方志转型的多重因素中,报刊上刊载专论、书评、图书广告等形式的方志批评发挥着重要作用。专论多出自方志学精英之手,实现了由重印象感悟式的传统方志批评向较有系统性、较富有思辨特点的近代方志批评转变,引领了近代方志转型的方向;专栏刊发以学术批判为目的的方志书评,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方志批评舆论空间;方志类图书广告是市场营销语境下方志批评的一种形式,使方志常识与方志理论在一般知识阶层中传播。  相似文献   

7.
傅振伦是20世纪中国方志学研究大家,一生致力于方志编纂和方志学研究,方志批评是其重点着力的研究方向,造诣颇深,成就卓著。傅振伦善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方志批评,并有诸多关于方志批评的标准。傅振伦方志批评的特点体现为敢于批评名家名志、提倡经世致用、勇于自我批评。傅振伦作为方志批评大家,对中国现代方志批评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日本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小森阳一的文学理论、批评能融东西方文化精髓,紧密结合日本文学理论实际,锐意创新,不仅对日本近代文学,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对我国文艺理论建设也极富借鉴意义。小森阳一对二叶亭四迷《浮云》的新阐释紧密结合文本,灵活运用所接受的批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史学批评的产生虽然要晚于史学的产生,但是,几乎在古典史学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史学批评的萌芽。古典时期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史学批评的产生与史学批评的内容,在史家标准、治史态度、史籍优劣以及史学审美等诸多方面大体一致,难分伯仲。总的说来,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理论不如中国,然而在史学审美方面却比中国古典史学批评理论更系统化、理论化。这种差异的出现,是由古典时期中西史学的地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雷霜 《风景名胜》2021,(4):0325-0325
消费时代大众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世界都无时无刻不再受到一系列大众传媒手段的影响与刺激。艺术领域也因消费时代的影响,在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展现内容以及借助媒介等发生转变。在消费时代背景下作为艺术领域大方向的公共艺术也因其内在发展与外部环境诸多方面的转变,其自身方位与价值也出现转变。本文就消费时代背景之下对公共艺术的方位与价值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管理工作也都逐步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调整和转变。作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的档案管理也应该更新理念,积极寻求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探讨更加高效有序的挡案管理模式。笔者将从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多的领域对计算机的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图书馆也逐渐由转型为数字图书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中去,在软件管理、信息共享等方面都增强了图书馆的功能。本文对在信息技术下数字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是转变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3.
张学东 《神州》2012,(21):227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各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尤其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档案工作,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然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也同时给目前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麻烦,工作方式的转变,导致很多管理人员不能够很快的适应,本文就当前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解放、理论多元,我国文学批评的模式也随之多样化,批评的个性特征日益突出,新的传媒环境也使文学批评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当代文学批评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时尚化、商业化、广告化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批评家批评意识的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评立场不够鲜明
  批评家的立场是批评意识的一个显要因素。在解构主义的氛围下,批评家被告知,他们并不具有启蒙资格,即向读者传授一种有效阅读、鉴赏的方法,确立一种选择、解读规范与标准的资格。批评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操作,一种标志职业地位的手段。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越来越多地采用一种“历史批判方法”,即不把任何概念、现象看作是“本质化”的、“终极性”的概念、现象,而是看成历史性的范畴。批评的对象也已经从对被确定为“事实”的事实的分析,转移对这种“事实”是如何被确定为事实的关注。[1]而事实上,批评的价值在于批评自身,尤其在于批评所持的立场。批评绝不仅仅是一套自我满足的话语系统,它追求的不仅是自我满足,而且也要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学批评无论对作家作品做多少阐释与发挥,其价值终究在于批评家独特的审美判断、历史观点及充溢其间的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津阪孝绰《夜航诗话》作为日本江户时代最重要的汉诗批评著作,讨论了大量的汉诗的"诗法"问题,其对诗法的重视程度甚至不亚于中国的批评家。津阪孝绰在《夜航诗话》中,通过汉诗格律中的用韵、对仗、平仄、炼字、句法,及诗家礼法、文字辨析、典故考释等诸多方面,来体现其对"诗法"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标准来批评汉诗创作中的优劣,因而被其友人称为"诗家商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当代文学基础课的教学也被业内专家学者广泛关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这对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必须要进行创新,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便是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谈方志批评     
方志批评是一种方志现象,它伴随着修志活动而产生,并与志书编纂共同发展。方志批评以志书和修志活动为对象,没有志书编纂,就不会有方志批评。志书编纂可以从方志批评中得到启发和指导,离开了方志批评,志书编纂中的经验教训就难以总结,志书编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易解决,志书质量也不易提高。因此,研究方志批评的作用、规律、性质和任务,探讨方志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明确方志批评者的修养等问题,不仅是新志书编纂实践的需要,也是新方志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方志批评中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志界…  相似文献   

18.
唱法批评,例如"土洋唱法之争""三种唱法之争""原生态唱法之争""跨界唱法之争"等唱法批评,作为一种学术思潮,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60多年的争论可谓是轰轰烈烈,时至今日仍势头不减。由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唱法批评的侧重点,不同的评论家、歌唱家对其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对其中的诸多观点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导致"唱法批评"在批评实践中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对唱法批评文献的简要梳理,反思唱法批评现象,审视唱法与唱法批评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与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唱法批评影响着唱法又促进着唱法,唱法反过来又丰富着唱法批评,二者协力,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加农产品供给 ,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选择。目前 ,在经济体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土地、水资源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因此 ,实现转变应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由民间社团转变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在政府的介入下,会员、运转经费增加,并成立了卫训所,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医护人员,红十字会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会员的身份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待遇又太过低微,从而严重影响了会员的抗战士气,林可胜的去职事件对红十字会的发展也起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