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数字化时代。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其它剧种相比,黄梅戏艺术的数字化起步早,成就斐然,但也存在着诸多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这其中有些是基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诉求,但更多的则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诉求与艺术科技化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针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文化遗产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计算机辅助的三维扫描文物数字化重建方法,提出二维图像标定的三维网格纹理映射思路。通过商晚期出土的青铜牛尊文物三维数字化实验,完整地构建了文物数字化设计流程框架,并对文物数字化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数码绘画艺术跨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艺术学”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学科,主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数字化设备进行艺术创作活动。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数码绘哂艺术不仅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冲击,同时也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数码绘画的数字化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这一新的创作载体所带来的独特艺术感受和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4.
精准的测绘记录是保护和展示石窟艺术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手工测绘和立体摄影测绘,均不能立体、准确、全方位地展示石窟艺术的真实面貌。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技术的出现与推广,获得更加丰富、全面、精准的石窟艺术信息成为可能。针对云冈石窟高浮雕造像的特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被引入,并在文物档案的建立、石窟的科技保护、考古研究、数字化云冈的制作等工作等领域形成了以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为主、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化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
漫谈数字化博物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意义、特点、涉及的领域等问题,指出数字化博物馆将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2015,(9)
在设计领域,数字化协同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是发展趋势。利用这种设计方法 ,不但可以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还能够有效满足设计需要,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对整个设计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我们不但要深入分析数字化协同设计工作的内容及特点,还要认真分析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应用中取得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承德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为例,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文化展示与传播方面的应用。首先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随后详细描述了云帆月舫数字化复原和交互设计的过程;最后,总结了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文化展示与传播中的应用方式,强调了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数字化企业等,相继开展方志数字化实践与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方志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单位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应加强对全国方志数字化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树立大数据思维、建立安全屏障维护著作权人权益,使全国方志数字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各个年代人类的智慧体现,博物馆作为文物最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自然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中,博物馆应以传统模式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博物馆数字化服务、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10.
由于保存环境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版画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病害,艺术和研究价值受到严重破坏。为再现古代版画艺术风貌,利用基于色彩管理系统的图像采集、数字绘画、艺术微喷等技术,对甘肃华池县博物馆一幅图像严重残缺的佛教版画进行了数字化全色接笔虚拟修复。经实践验证,数字化全色接笔技术可以在不干预文物本体的基础上精准还原图形和色彩,且虚拟修复后的复制品作为图像补充,与传统修复后的文物本体共同展示时,可完善其艺术美学观感。研究结果可为书画保护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唐维 《神州》2012,(29):50-50
中等艺术学校图书馆,是为艺术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在教学、科研中起着基础和保障作用。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搞好教学和科研,离不开丰富的图书资料。只有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才能为教师提供更优质快捷的服务。本文拟对中等艺术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期望做到管理设备现代化,图书分类标准化,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深层次服务。  相似文献   

12.
魏泽培 《神州》2012,(35):200-201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的传统民族艺术,并且它们还形成了不同的面貌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民族艺术代表的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现代包装设计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文化信息载体之一,而如何在包装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民族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设计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以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而切入点,深入探讨现代包装艺术继承与发扬民族艺术的必要性以及基本功能,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民族艺术元素,以期能够将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民族艺术进行完美融合,进而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还有效拓展了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保护与数字内容应用是近年来国内外文化界和科技界的一个共同研究热点,也是我国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山石湾陶瓷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研究了非接触式光学三维扫描设备进行表面反光的陶瓷作品三维数据扫描和形态整合的问题。同时研究了利用HDR技术进行陶瓷表面色彩纹理信息采集和复原的技术方法,得到完整的陶瓷作品数字化模型,达到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内容建设的目的。最后,讨论和研究了文物数字化内容的宣传和推广方法,并给出了实际应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蒋人和  瞿炼翻译 《山茶》2011,(11):96-103
南、北响堂山石窟以其庄严精美的佛教造像代表了6世纪中国北朝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石窟在20世纪初遭到严重破坏,雕塑流失海外。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耗时八年,数字化复原了北响堂石窟南洞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浅析当前建筑漫游动画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腾 《丝绸之路》2009,(18):79-8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媒体革命速度的加快,漫游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仅在建筑艺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始成为数字媒体广告制作的一支新生力量,它所具有的数字技术、动态化、虚拟镜头、互动等优势日渐凸显。新媒体革命的到来,给建筑动画带来了更加宽广的展示平台,必将引领全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王际涛 《神州》2013,(10):250
本文在传统的模具制造基础之上,提出运用数字化对其制造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并介绍了数字化设计中的几项重要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的过程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得模具的设计工作以及制造工作所需的时间大幅降低,同时能够达到降低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国家博物馆"近现代藏品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例,介绍了国家博物馆近现代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及为业务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进一步阐述了博物馆业务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如何融合的体会,并对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刘馨艺 《东方收藏》2023,(12):61-63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的影响范围扩大至艺术领域。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文章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当代科技发展对于传统绘画展览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内容、形式、精神以及观看方式中的四维感官等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画展览的转型,并对数字媒体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展览之间的互助性及其意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景观规划设计学是一门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本文以景观规划设计这一门科学艺术为角度出发,谈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一、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  相似文献   

20.
孙兴美 《旅游纵览》2023,(19):64-66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旅游产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旅游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旅游职业教育也需要满足数字化时代的教学需求,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本文首先分析旅游产业数字化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次探讨旅游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包括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教学管理能力等;最后提出旅游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旨在为旅游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