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作品的背景《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1926年以《伊豆舞女》、《续伊豆舞女》、为题,发表在《文艺时代》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上,受到了当时文坛的盛赞。著名作家,川端的朋友铃木彥次郎说:“这是山间流出的清泉水,这是在清冽和新鲜中奔流向前的泉水,它也极大限度地包容了伴  相似文献   

2.
《睡美人》为川端康成晚期作品。它的荒诞内容使读者感到困惑。探讨《睡美人》的深层内涵又是把握川康成整个创作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联系《睡美人》之前的整个川端创作,了解他在其他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反复演奏的主题,理清其发展脉络,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篇重要作品的坐标。川端从创作伊始就存在的“恋母情结”、“处女崇拜”,在20世纪50年代对“入魔”、“入佛”的阐释,贯穿一生的“生死轮回”思想都在这篇不长的作品中作了川端式的诗意抒发。作品散发现代主义的颓废情调,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又体现了川端以东方文化传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全篇充满禅理,为此它又是一篇不容忽视的川端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3.
76岁的导演山田洋次,61岁的演员吉永小百合,光两个名字,就勾起美好的回忆。《天国的车站》、《伊豆的舞女》,日本女性的模样,差不多是小百合刻在我少年心间的。  相似文献   

4.
黎娜 《日本学论坛》2006,7(3):52-55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进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见仁见智的阐释中唯独缺少的是未把这篇散文放在川端在日本战败后的系列作品中,特剐是没有从与日本古美术作品的关系来理解,而这恰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5.
《沿着千曲川》是岛崎藤村的散文集《千曲川的素描》中的一篇。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千曲川的素描》是岛崎藤村用散文“练习写作”时期的作品,而《沿着千曲川》这篇短作,在文学史上更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细细品嚼,就会发现其中深深浸透着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同时也孕含着作者美学上的崭新探索。因而可以看到岛崎藤村成熟而深邃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最重要的作品——《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都表现了涉及艺术的主题,强烈地体现了作家关于艺术同生活、现代与古典的关系的理念。这类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更在于其中包含的艺术理想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生活本身有很多产生意义的来源,艺术无疑是使生活产生最重要意义的高贵而艰难的来源,因为艺术不是虚幻的审美,而是富于深刻的意义、重大的价值、伟大的作用的人类活动。它的发生与成长需要生活为它提供不可或缺的土壤。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生活捉’乓模仿的对象和追求的理想。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相似文献   

7.
吴娟 《沧桑》2014,(6):230-232
"物哀"这一审美范畴是对日本审美思想中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态的概括和总结,日本学者本居宣长在解释"物哀论"时说:"‘物哀’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心灵的事。"[1]这说明,"物哀"这一范畴的内涵不仅止于悲哀,而是人生中多种的普遍的情感体验,即"真情"或"同情"。这一范畴深厚地渗透在日本文学作品当中,本文将以《源氏物语》和《伊豆的舞女》为例来说明此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游斜川》是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作品,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年谱汇考》一(原载《中国典籍与化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7年;现收入袁先生《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将之列为据以判断陶渊明生年的“第一等”资料两种之一。现存这首诗有多处异,  相似文献   

9.
1944年3月,太宰治在杂志《新若人》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散华》。这篇作品是作家怀念死于二战战场上的青年友人的产物,令人意外的是,这篇与时局联系比较紧密的作品,在太宰文学研究中却一直较少被批评界提及。本文将从杂志特点、时代言论倾向和小说人物的两种“死”三个视角,探讨作品与作家的战争理解。  相似文献   

10.
对于自己经商的失败,虽然有些遗憾,却也不至于耿耿于怀1978年初,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伤痕》。他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朋友和老师阅读,反响平平。之后,在一次班级策划的墙报上,卢新华贴出了这篇小说。令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是,在复旦校同,这篇小说被迅速传抄。墙报栏前人潮涌动。这年8月11日,在反复酝酿和修改以后,《文汇报》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这篇7000余字的学生作品。因为《伤痕》,当天的《文汇报》加印至150万份。一夜之间,"卢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