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靖 《史学月刊》2013,(1):132-136
美国建国精英约翰·亚当斯写于革命时期的《关于政府的思考:适用于北美殖民地现状,一位绅士写给朋友的信件》(Thoughts on Government,Applicable to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In a Letter from a Gentleman to HisFriend,以下简称《思考》),集中表达了他对于英属北美南部殖民地建构新型政府的思考。在美国革命时期,《思考》是最具影响力的关于政府建构问题的一本小册子,成为多数殖民地建州立宪的指南。在美国历史上,《思考》是一份重要文献,无论是研究约翰·亚当斯的学者,还是探讨美国早期政治思想的史家,都无法忽略这份文献。  相似文献   

2.
卢梭(1712-1778年)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为以后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以及两国的宪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契约论》这部巨作被处于革命时代的各国资产阶级奉为"圣经"。在书中,他不仅提出了"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的政治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以来,特别是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美国政界和学界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的争论再起。参与争论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广泛争论:"美利坚帝国"的界定、"美利坚帝国"存在的基础、"美利坚帝国"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毫无疑问,从军事和经济势力上看,美国是个无与伦比的"帝国"。然而,当今的"美利坚帝国"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相比,拥有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在研究"美利坚帝国"这一课题时,除了要关注美国硬实力、软实力方面的优势,更有必要研究和构建一个与"美利坚帝国"影响力微观基础相关的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案例的比较研究,来考察"美利坚帝国"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具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美利坚联邦既是联邦制的典型,也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美国的联邦制经历了由"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到"新联邦主义"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黄艳红 《历史研究》2016,(4):110-131,191,192
"自然疆界"是近代法国的一个重要政治文化概念,它产生于中世纪后期主权国家兴起之时。作为自然疆界的莱茵河形象,诞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它以关于古代高卢的历史意象为依据,并逐步取代源自中世纪的"四河之境",为法国的理想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了重要元素。17世纪,莱茵河自然疆界观念成为某种国民意识和公共舆论,为法国向莱茵河方向的扩张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在启蒙时代,它更具和平主义色彩,与国家领土空间巩固的目标颇为契合。大革命初期,它再次进入扩张主义的话语,但其理论基础在于非历史的政治理念:自由和人民自决。这一话语三个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法国政治文化中关于国家东北边疆的记忆和认知的变迁,也反映了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地域实体的过程中不同理论和话语的转换与混杂;而革命时代产生的基于自由自决的民族构建论与德意志"语言论"民族认同的交锋,在今天尤其值得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6.
墨西哥革命史学思潮的发展趋势与革命后墨西哥经济、政治、思想和学术潮流的变化密不可分。革命期间到20世纪30年代,各革命派系皆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评价墨西哥革命;30年代后,为了促进国家的统一,在墨西哥政府和执政党的直接倡导和参与下,创立了墨西哥革命的官方史学;四五十年代后,特别是1968年特拉特洛尔科事件后,随着墨西哥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奇迹的终结,以及国内历史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产生了修正派史学。然而,80年代以后,修正派史学在某些方面也受到一定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袁兆霆 《沧桑》2010,(2):128-129
美利坚联邦既是联邦制的典型,也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美国的联邦制经历了由"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到"新联邦主义"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翻开美国政治制度史,集权同分权斗争的例子俯拾皆是。记载中时间最久远的当属联邦党同反联邦党的斗争。然而,我认为,联邦党与反联邦党的概念仅指批准宪法过程中的对立两派及其之后的延伸派别,不能包含早在宪法出世之前就已存在的集权主义和分权主义集团,因而不尽完整。为克服这一缺陷,本文引入了国家主义和州权主义概念,以此概括与美国独立同时出现的,而后经世不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思想和行动。  相似文献   

9.
1776年"条约计划"是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之后在对外关系上的第一个重要文件,主要是为这个新独立国家派往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代表提供一个与这些国家王室或政府进行谈判的条约蓝本。大陆会议制定"条约计划"的前提是美国不卷入大洋彼岸的政治事务,只能以互惠的商业往来谋得法国等国对美国独立事业的支持。这种意识形态取向反映了"条约计划"起草者约翰.亚当斯那一代人对美国在国际社会所扮演角色的"定位"。这一重要文件对美国早期外交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美国早期外交的活动基本上限定在"条约计划"已经确定好的框架之内,奠定了美国政府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昀 《世界历史》2016,(4):27-36,156,157
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严峻形势,杜鲁门政府酝酿出台欧洲复兴计划。为了动员美国民众支持这一计划,杜鲁门政府构筑了一套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话语体系。他们从"自由"着眼,制造国家安全威胁,并将苏联视为"他者",与社会团体共同塑造了美国作为"自由捍卫者"的国际形象。借助宣传欧洲复兴计划这一有利时机,美国将强烈的道德因素注入追求国家利益的对外援助政策中。这不仅赢得了美国民众对欧洲复兴计划的认同和支持,而且为美国政府全面介入国际事务提供了"合法性"理由和意识形态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1968年12月,苏联就联邦德国即将在1969年3月5日于西柏林举行的联邦大会一事向美方提出强烈抗议,民主德国也准备采取相应措施准备阻挠西德联邦大会的召开。面对这一情况,新上任的尼克松政府决心捍卫美国与联邦德国在西柏林的利益,维护美国在西方阵营的信誉。美国对苏联采取"软硬兼施"的外交策略;加之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不愿在欧洲挑起争端。从而使得美国成功地化解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  相似文献   

12.
清末地理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成为知识分子借以建立国家认同的工具。清末由国人编著、出版的地理教科书,通过对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的自然资源以及近代西力东侵背景下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三方面内容的叙述,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学生的国家认同进行塑造。清末的"史学革命"在时间维度上重塑了中国形象,而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地理教科书则在空间维度上建立起个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保守派与进步派就美国的新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舆论称之为“文化战争”。从表面看来,这场争论围绕当时困扰美国的众多社会问题和文化价值观展开,但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如何确定美利坚民族特性及其价值体系的争斗,是一场确定谁掌握话语权、谁规划美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政治较量。保守派坚持以犹太教一基督教为主体的信仰体系、以盎格鲁一撒克逊白人新教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以西方经典文明为根基的文化体系。进步派认为,在宗教、民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美国,保守派的观点不仅与时代格格不入,而且成了一种阻碍美国社会进步的落后力量。  相似文献   

14.
论文梳理总结了"华人间谍威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成因和影响展开了分析。近年来,随着中美在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强,美国政府关于"华人间谍威胁论"的炒作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日益增多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回流"参与中国人才吸引计划,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华人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某些华人个体的不当行为,为"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出现提供了口实。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本质是,抱持冷战思维的美国政府以中国为假想敌,通过人为捏造华人"间谍"活动的规模与危害,借以采取措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对华政治策略。然而,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影响是双向的。美国政府通过加强反"间谍"起诉,收紧留学生签证政策等方式,一方面阻碍制约了中国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美国的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其民族关系经历了从激烈冲突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着关键性作用。美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各民族成员享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个人权利;任何种族、民族的群体不能要求特殊权利(印第安人除外);各民族文化可以在统一的美利坚国家认同下得到保护,但各民族成员对其权利的要求不能违背构建美国公民国家的目标。由于美国民族问题的形成历史与人口构成所具有的特殊性,对美国的民族政策应先重于研究、分析,后慎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然权利观念与19世纪上半叶美国拥奴派的政治话语之间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它宣扬的平等主义原则和反抗精神,严重威胁到南部奴隶制度的维系;另一方面,在经过拥奴派改造和扭曲之后,它又成为维护奴隶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源。借助当时"科学种族主义"的"研究成果",拥奴派否定了普遍平等的原则,把"自然"蓄意曲解为一种不可变更的等级序列,并把契合这种等级序列作为南部奴隶制优越性的依据。通过区分个体的"人民"和整体的"人民",他们还改造了"反抗权"的含义,把民众反抗政府的权利曲解为州反抗联邦的权利,既否认了奴隶反叛的正当性,又为南部的州权主义撑起了保护伞。  相似文献   

17.
早期美利坚人的民族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历来被称为多民族国家。今天美国人口基本上是由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的移民所构成。如果说,早期的移民主要来自北欧和西欧,那末,目前被美国公民列为自己出生地的国家和地区竟有一百五十五个之多。人民早就用“熔炉”来形容美国,有人则说美国象“色拉”或“拼盘”。有人说二者兼而有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美利坚人是由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尽管各民族或多或少保留着某些历史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某些共性,即形成美利坚人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特性。这些特性虽然在发展与变化,但又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它们对美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并正在产生着很深的影响。在中美人民友好交往日益增进的今天,了解美利坚人的这些特性对我们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对早期美利坚人的民族性格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特殊论     
二战后,美国政治学者西摩·马丁·列普塞(Seymour Martin Lipset)曾提出美国乃"第一个新国家"(the first new nation)的命题,"新国家"是指二战后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如雨后春笋的左倾共和国。这批经由反帝反殖民地斗争建立的国家,"形象上总是与革命思想相联系"。它们多与传统决裂,倾向"自由、平等、博爱"一类的世俗理想,在美国独立建国那个时代,它表现为"美国的平等观",在二战后的新国家中则表现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周东华 《史学月刊》2007,(10):98-104
何塞.黎萨尔被认为是菲律宾"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基石"。在有关黎萨尔的研究中,黎萨尔与菲律宾政治变革的途径,即经由"改革"还是"革命"来达致国家的独立、获取全民的"福利",是争论不休的一个关键问题。从黎萨尔的著作来看,黎萨尔倾向于经由菲律宾政治精英在殖民政府内部对现有不合理的旧制度进行一场彻底的、激进的"好改革"来实现菲律宾的独立和民主。如果这一条道路走不通,那么,"暴力革命"将是最后的手段。黎萨尔所强调的"精英化的好改革"的政治思想,经由美国殖民政府的渲染,最终构成为菲律宾现代政治变革的基本模式——旧框架内的和平革命。  相似文献   

20.
"革命"的批判--1968年5月法国学生运动的性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8年5月学生运动及由此而起的"五月风暴"震撼了整个法国,震惊了整个世界,对法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68年5月法国学生运动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运动?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这是一次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有的认为这是一次文化革命,有的认为这是一次日常生活革命,有的认为是代际冲突,甚至还有人认为,学生参与运动的出发点各异,指导思想庞杂,这是一次难以定性的革命.我认为这是一次法国学生用革命方式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资本主义法国的批判运动.如果从学生运动爆发的大背景、进程、指导思想以及主要内容来加以考察,就可以对这场运动的性质有着大致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