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正>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郊的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上。董志塬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塬地,董志塬所在的陇东地区是传说中黄帝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域[1],也是以农业著称的周人祖先不窋、公刘等的老家[2]。南佐遗址于1957年由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被认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3]。1984~1986年,  相似文献   

2.
<正>安徽宣城地处皖东南,矿产资源丰富,西周时期境内已有铜矿冶炼[1]。春秋以后,青铜冶铸业得到迅速发展,"皖南地区丰富铜矿资源和大规模的采冶活动,又是青铜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无疑在发展和促进长江下游地区青铜文化的繁荣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丹阳郡治由丹阳迁至宛陵(即今宣城),西汉政府还在丹阳郡设置铜官[3],负责境内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两汉103个郡国,设有工官10处、  相似文献   

3.
<正>2008年,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克—别什姆古城(碎叶城)附近发现的“续兴元宝”,应是西辽皇帝耶律夷列在位时期(1151-1163)[1]铸造的。最近几年笔者又陆续记录到11枚类似的硬币(图1)。它们只发现于西辽故都巴拉沙衮地区[2]。2022年2月,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布拉纳遗址附近发现了一枚铭文为“天喜元宝”(图2)的硬币。据信发现于西辽故都虎思斡尔朵地区[3]。  相似文献   

4.
<正>货币和印章承载了较为客观的历史信息。二者流通于政权国家的中央或地方全域,甚至因牵涉战争、贸易交换等情况而存在于境外。它们是统治者权威与宗教势力在广泛公共地域的证明。带有拜占庭帝国统治者头像的货币和印章,是在特定统治时间内政治、经济甚至宗教文化变动、发展的指南[1]。自六世纪以来的拜占庭帝国,两者就图像和铭文方面,保持高度同步的变化趋势[2]。  相似文献   

5.
赵宾福  丁风雅 《文物》2023,(2):48-59
<正>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南,是辽西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查海遗址进行了首次试掘[1],1987~1994年又进行了六次不同规模的发掘[2]。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3](以下简称《查海》),系统地报道了查海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全部材料。  相似文献   

6.
卢敏智 《岭南文史》2022,(2):60-66+96
<正>清代广州十三行时期,题材广泛、展现中国风情的外销画一度成为海外市场追逐、热销的商品。时至今日,这些留存下来的外销画已成为国内外文博机构、艺术机构、图书馆及私人藏家的拱璧。在研究描绘清代各行各业外销画中,先后有江滢河撰述的《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1],程存洁著述的《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2],王次澄、卢庆滨合著的《楼台处处人烟广,巷陌朝朝客贾喧——广州街市百业组画概述》[3]及蔡鸿生缀文的《广州外销画图考例释》[4]等佳作。本文在借鉴和学习诸位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爬梳剔抉相关材料,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子明、清两朝的皇家建筑中使用一种规格很高的铺地材料——金砖,它产自长江下游地区,因为工艺考究,制作时间长,成品率低,质地坚硬等特点,成为御用的建筑材料。20世纪末,已有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多是考究制作方法,以期复原传统工艺,代表的有杨物华[1]、缪松兰[2]等。进入21世纪,金砖引起历史学界关注,有《清宫金砖档案》出版[3],  相似文献   

8.
<正>《红楼梦》是中国拥有读者最多的书籍之一,常州人对于《红楼梦》怀有一种特殊情怀。《红楼梦》第120回写贾宝玉在“毗陵驿”的运河船头拜别父亲贾政,消失在常州郊外白茫茫雪原的一座土坡后面。笔者曾撰有《红楼遗梦在常州——〈红楼梦〉故事终结地考》[1]与《〈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密不可分之微观探析——力证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2]两文,力证常州为“红楼圆结地”。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货币的形态以适应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其先后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质货币、电子货币及数字货币等发展阶段[1]。作为电子货币的载体之一[2],信用卡的诞生与发展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3]。然而,在金融史或钱币史的相关研究中,对信用卡发展史的关注和研究与今天信用卡的支付地位并不匹配。  相似文献   

10.
季爱民 《文物》2020,(2):59-65
<正>《唐东都大圣善寺山门院故开法大德先藏大师塔铭》(以下简称《先藏禅师塔铭》)石刻2002年出土于嵩山嵩岳寺塔东侧半山坡,石刻所属墓塔原位应在此处[1],但今不存。石刻现存于登封历史博物馆。文字由温雅于唐元和三年(808年)撰书,记述先藏禅师(724~797年)的师承关系、求法与传法经历及归葬地等内容(图一)。该石刻此前见诸报道与文章,主要为介绍石刻形制、铭文字体、行款、出土和收藏情况以及简述先藏生平等[2]。本文将首次刊布塔铭拓片(图二)[3],抄录全文,并在此基础上考证  相似文献   

11.
蒋璐  赵里萌  解峰 《文物》2022,(6):84-96
<正>古城村1号寺庙址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东,地处珲春盆地西部图们江与珲春河交汇处的冲积平原(图一)。遗址发现于1996年,在历次考古调查中采集到佛像、瓦当、筒瓦、板瓦等遗物。调查材料于2015年发表后[1],引起了学界关注。有学者撰文,认为该寺庙址与同处珲春盆地的杨木林子寺庙址均始建于高句丽时期[2]。目前,我国境内仅此两处遗址被推定为高句丽时期寺庙址。  相似文献   

12.
沙武田 《文物》2021,(2):51-58
<正>三彩驮囊骆驼作为唐墓"旧材料",是大家熟知的考古资料,西安、洛阳两京地区多有出土。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1],自北朝、隋唐以来,一直是体现墓主死后世界生活和所拥有财富的常见随葬器物[2]。颇为有趣的是,从历代墓葬出土的各类骆驼看,古代艺术家在强调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的同时,往往会把观者的视线聚焦于双峰间驮载着的五花八门的物品,  相似文献   

13.
李新伟 《文物》2021,(6):51-61
<正>一良渚文化反山墓地M12∶98玉琮上精雕细刻的羽冠方面人和环眼獠牙兽合体的图像通常被称作"神人兽面"图像。良渚遗址群范围内的最高等级玉器上常见这样的完整图像,被称作良渚文化的"神徽"[1]。"神人"和"兽面"还以同样复杂或简化、变体的形式,合体或单独出现在各式玉器上,是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的主题。对于"神人",有"太阳神"[2]和"神祖"[3]等说,对于"神兽"是何种动物,有"龙凤复合"[4]"猪龙"及"饕餮"[5]等说。对于二者的关系,多认为神人是做法的巫师,也是良渚社会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4.
<正>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金代五十两大银挺,迄今为止见诸于媒体报导者有二次:一次为1964年秋,从巴林左旗南部隆昌镇附近征集的金代银铤[1];一次为1980年10月通霍铁路施工建设中,在科右中旗白音胡硕镇南4公里处发现的3枚五十两银铤[2]。  相似文献   

15.
<正>1983年7月,北京海淀区航天工业部院内,在基建施工中发现15枚伊斯兰银币。高桂云撰文报道了这次发现,同时还公布了一张钱币拓片(图1)[1]。这些钱币始终没有被正确地考释出来。英国学者克力勃(J. Cribb)对北京出土的银币非常关心,认为是新发现,并提出了他的看法,但没有披露具体内容[2]。1988年,蒋其祥先生在《北京出土“新疆银币”考辨》一文中,对拓片上这枚钱币进行了释读[3],  相似文献   

16.
梁鹤 《中国钱币》2022,(3):59-64
<正>关于鲁迅先生与古钱币,学界早有关注[1])。学者研究的材料来源于日记及其钱币手稿[2]。2012年,《鲁迅泉志稿图释》出版[3],该书将鲁迅先生的钱币手稿附以图录清楚地展现出来,其后附有《鲁迅钱币日记》,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收藏古钱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范常喜 《文物》2021,(12):56-60
<正>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遣策是记录该墓随葬器物的清单,包括"集厨之器""集之器""乐人之器"等几个门类[1]。遣策中记录"乐人之器"的简共2支,所记器物多可与出土实物对应,是研究我国古代乐器的珍贵材料。李家浩曾对这两支简做过专门的考释[2],后刘国胜又综合众说重新做了释文和考校[3]。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所记编钟名"(延)钟"与钟槌名"(椓)"做一新释。为便于行文,先据诸家考释并结合个人意见,将记载"乐人之器"的简文释写如次:乐人[之]器:一(肆)坐(延)钟,少(小)大十又三,柅条,厀(漆)划(画),金。  相似文献   

18.
任筱虎 《文物》2022,(9):76-85
<正>福地石窟,原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榆舍村福地水库中心岛东侧断崖下,共1窟(图一)。1990年,当地政府将石窟残件搬迁至宜君县文物管理所,但未复原。此后石窟残件又经过多次移动,残损严重,部分造像和题刻已经不存,现有残件约15件,存于宜君县博物馆。靳之林[1]、王子云[2]、李凇[3]等分别对此石窟做过研究和考察,并有相关成果问世,其中以李凇研究最为全面深入,其对福地石窟是北朝最早的佛道同窟的性质和开凿年代做出了准确判断。但目前为止,该石窟的基础资料公布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19.
五邑民歌     
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五邑地区.是泛指以今广东省江门市的新会(包括现江门市区)、台山、恩平、开平、鹤山五市(区),由于历史及风俗的原因,五市(区)俗称“五邑”。五邑民歌,又称五邑民谣、是指五邑地区人民用地方语言.即五邑话演唱出来的歌谣。  相似文献   

20.
姚智辉 《文物》2020,(2):91-97
<正>2017年3~9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对河南省宝丰县杨庄镇小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一座唐墓保存较为完好,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及金银饰品[1]。虽然此墓墓志多已漫漶不清,缺少对墓主身份的更多信息,但此墓出土金饰的等级无疑是非常高的。通过资料比对发现,小店唐墓出土的金钗与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错彩镂金——陕西珍藏中国古代金银器"展览上展出的一件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唐代掐丝珠化金钗首相似度极高[2],但前者更为精美,包金、掐丝、金珠、镶嵌工艺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