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华 《收藏家》2006,(6):93-93
清代竹雕丰富多彩,文玩、摆件十分流行。寿星端坐于假山石上,左手握住一小童子,右手捧一蟠桃,面目慈祥和蔼;假山石上有童子6人,玩耍嬉戏,形象传神,组成一幅寓意“多子多寿”的生动场景。其雕刻刀法以圆雕、高浮雕为主,刀工谙熟,技法精湛,可以说是晚清的竹雕佳作之一。(新华)竹雕寿星摆件@新华  相似文献   

2.
中国竹雕艺术的滥觞,不晚于南齐。从四川省博物馆藏的竹雕笔筒来看,明朱氏祖孙、濮仲谦、清吴之璠等艺术家风格各异,各领风骚,其作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亮 《东南文化》2004,(5):93-94
通过药物熏蒸,采用冷冻除氧封存,再用化学毒物涂刷,对竹雕的杀虫处理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赵春霞 《收藏家》2011,(10):35-38
竹雕,又称“竹刻”,是一种以竹于为基本材料的雕刻艺术门类。竹雕作品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由于在收藏保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诸如对日比照射的要求、对空气温度、湿度的要求,都近乎于苛刻。因此,历史上的竹雕作品能流传至今的很少,尤其明代以前的作品,更为罕见。  相似文献   

5.
<正>竹刻(徽州竹雕)是形成并流布于古徽州境内的竹雕艺术,明清时期,古徽州已成为著名的竹木砖石雕刻艺术之乡。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流芳、程嘉燧、吴元满、李希乔、方洁、程文在等。竹刻分竹面雕和竹根雕两类,作品内容取材广泛,如名家书画、山水名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批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精品,现择几件竹雕艺术品介绍如下。(一)明朱三松《饮中八仙》竹雕笔筒(图版陆:1、2)。高13.8、口径13.6、底径13.5厘米。此器口沿露出棕竹斑点,纹理细腻,色泽光润,筒身雕刻饮中八仙图像,刀法圆熟简练,遒劲有力。图中山间怪石嶙峋,老松巨  相似文献   

7.
竹雕,亦称竹划,即在竹筒、竹片、竹根上雕刻各种文字、图画、图案,或雕刻成各种造型的艺术品,是我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在我国,古人已经懂得用竹制造生产、生活用具,并且在竹制品上装饰花纹,其纹饰之精美,技法之高超,从现存实物上可见一斑。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彩漆竹勺,勺柄有条透雕及浮  相似文献   

8.
栾晔 《收藏家》2014,(12):40-46
<正>沈阳故宫所藏的竹雕器物大体来源,其一是北京故宫调拨,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再就是外地督抚进贡,还有少部分是民间征集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竹雕作品有高浮雕山水人物故事笔筒,镂雕的臂搁、花熏、如意、螃蟹,形象逼真的圆雕人物东方朔坐像、三羊开泰、象驮宝瓶,竹簧八方盒、竹簧浮雕冠架、竹簧雕双鱼海棠式盒,及竹根雕作品等。作为一种既可品玩鉴赏,又与平日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应用器物,竹雕已经进入帝  相似文献   

9.
王少石 《收藏家》2006,(1):11-13
数年前,一日客来舍下造访,出一颇旧之竹雕笔筒赠予,欲索拙作荷鸭图一幅。予喜甚,挥洒立就,奉之为谢。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0,(5)
正整料挖制圆盒及盖,作两截式,盒体直壁,敛腹,圈足,简洁规整,器身满雕锦地,刻工整齐。盖钮采用圆雕技法刻刘海戏金蟾,细节处多用心雕琢。只见金蟾表情夸张,伏於盖顶,双爪向前伸向,肌骨丰满,形神并肖。刘海交脚而坐於金蟾背上,袒胸露乳,衣袍系於腰间,表情展眸欢笑,造型生动。刘海戏金蟾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刘海则被视为仁慈之神,竹雕常以此为题材。此  相似文献   

11.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有一件"之璠"款竹雕佛手摆件,系该馆旧藏,通高9厘米,围径6、5厘米,重约40克,品相完好,色泽黄中透红,入藏时间不晚于1960年,文物藏品检索卡上的品名是"佛手果",时代一栏定为"道光"(图版一)。此器的特别之处是在佛手造型的瓜蒂处蝇头般大小而不规则的圆形截面上,不易被人辨识地镌刻着阳文篆书"之璠"二字(图版二)。  相似文献   

12.
数年前,一日客来舍下造访,出一颇旧之竹雕笔筒赠予,欲索拙作荷鸭圈一幅。予喜甚,挥洒立就,奉之为谢。这是一件清吴之瑶松荫对弈图竹雕笔筒(圈1),椭圆形,棕灰色,高15.5、口径13.1-14.7厘米。可能因为一度保管不善,笔筒受到潮湿环境的陧蚀,外观呈陈旧的术质感,光泽也较弱,内底已有些朽意,可喜的是尚完好无缺。笔筒的正面刻二老者松下对弈,以石为案,就石而坐。一老者举棋未定,另一老者凝神以待。绝壁虬松之下,别无它物,作者用简练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一片寂静空旷的境界,使人觉得在这里对弈的定是二位世外高人。笔筒的另一面刻两句诗:“每逢对坐无…  相似文献   

13.
宗凝 《收藏家》2006,(4):67-68
《收藏家》2006年1期刊王少石先生《清吴之阣松荫对弈图竹雕笔筒—兼谈吴之阣的生卒年代》一文,向读者介绍他在数年前以一幅荷鸭图换得访客一近四百年前的竹雕笔筒,但从图片看,我认为可能是一件利用旧材料雕制的现代伪品。而王少石先生文中所述有误。故拟文略抒己见,以供参考。王文说此笔筒“椭圆形、棕灰色、高15.5、口径13.1-14.7厘米。可能因为一度保管不善,笔筒受到潮湿环境的侵蚀,外观呈陈旧的木质感,光泽也较弱,内底已有些朽意。”从物件的尺码和图片所见笔筒比例失调,形象不美,口形几乎是鸭蛋状。虽说竹子天然生成,难以求得正圆,但此…  相似文献   

14.
润德 《收藏家》2011,(4):69-70
竹雕艺术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历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下可到目前的各大流派。  相似文献   

15.
万新华 《收藏家》2005,(12):37-40
笔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好的文房用具之一。挑选一只精美的笔筒,置诸案头,就感到舒适无比,笔筒造型的意趣甚至影响到文人的创作情感。其材质不一,形制各异,或素或花,工巧拟古,蔚为奇观。笔筒在中国古代文具中出现得较晚,据相关资料显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嘉靖朝。事实上,明中期以前的文献中未曾出现过“笔筒”这一词汇,同时,从古代绘画图像资料来看,明代中期以前的绘画中有关文人生活的场景也没有发现笔筒的踪迹(但其他文房用具、案头陈设均有描绘),说明当时还没有笔筒。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而在笔筒产生以前…  相似文献   

16.
中泰拍卖     
泰轩 《收藏家》2006,(10):92-92
今年12月,中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推出珠山八友瓷绘作品、竹雕专场拍卖会,与瓷、玉,杂项专场齐头并近,合力打造京城又一次艺术品盛会。  相似文献   

17.
李军 《收藏家》2006,(10):10-12
清代康、雍、乾年间,竹刻艺术处于鼎盛时期。在竹刻艺术的发源地嘉定地区,众多的竹刻艺人追仿周芷岩所开创的以绘画入竹之“平面深刻”与“浅浮雕”技法。而在其北边的江苏扬州,则出现了一位雕刻风格有别于周芷岩,并专以擅雕“平面浅刻”为主的竹刻名家潘西凤。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板桐、阪桐、天台天姥闲人,天姥山樵、天台天姥山樵等,浙江新昌人,活跃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侨寓广陵(今江苏扬州),以鬻艺为生,与当时风靡画坛的“扬州八怪”郑板桥、黄慎、李觯等画家交往甚笃,并与扬州名士蔡嘉、朱冕、汪宏等亦均有交往。潘西凤精于刻竹,颇…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0,(5)
正竹刻艺术原是文人素雅品位的产物,於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成为一专门的艺术品类。自正德、嘉靖之後,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大部分竹刻名士皆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於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刻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而在中国  相似文献   

19.
黄文科 《神州》2014,(11):136-137
本文针对语域理论与文学赏析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说明语域理论的产生、发展、具体应用。其次,具体介绍语域理论的内容。再次,简单的介绍《格萨尔王传》这一藏文学作品,提出本文研究以《格萨尔王传》这一藏文学作品作为具体实例,最后,以《格萨尔王传》这一藏文学作品作为具体实例,提出语域理论在文学赏析中的具体应用,即语场角度的文学赏析,语旨角度的文学赏析,语式角度的文学赏析。  相似文献   

20.
大璞不斫的明清金陵竹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啸 《收藏家》2006,(6):61-66
(一)竹子结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皮坚质密,是竹雕艺人操刀的理想材料。竹刻也称竹雕,顾名思义,就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多使用竹茎与竹根施雕,用于雕刻的竹材应选择生长了3-4年的竹子,不宜太老或太嫩。太老出筋了,质糙不细腻,难以雕琢;太嫩则不经削剔,亦显现不出竹的细密纹理,失去竹刻的个性。竹茎圆而中空,适宜制作笔筒、臂搁、香筒等器物,技法多为阴刻、浮雕、皮雕与透雕。竹根节密内厚,纹理纠结,凹凸不平,巧妙利用其天然的形态、纹理、疤节甚至瑕疵,在造型上因质顺形,类物刻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