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里,“道路”是实现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促进与融合,以及与域外文明进行多元互动的重要纽带。中国自古以来对道路的开发与修筑,正是其文化开放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表征。如果说宏壮的长江与黄河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摇篮,那么,凿空万里的“丝绸之路”,则是滋茂中华文化生命、助其自由呼吸的心喉。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讲话指出:"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文学创作是传承、发展丝绸之路(敦煌)文化遗产及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家冯玉雷笔下的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一个文化堡垒,而且是一个文化想象、景象、意象有机结合的文化空间,是一个由此及彼展开想象、抒写情绪、寄托观念和实现理想的文化凝结核。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浸润我们的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感动我们的是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创造,让我们惊叹的是中华先民对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美绝伦、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延绵亘古的文明脉络,传递着人们一代又一代沉淀下来的感悟与思想精髓,这笔历史赋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是滋养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成长的沃土。现代科枝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和研究思路,拓宽了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们的视野,挖掘并提升了科学内涵价值,使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光彩。  相似文献   

4.
程明  刘慧中 《南方文物》2007,(4):170-171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在我们周围,是民族的魂之所系、国家的根之所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我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文物世界》2013,(1):1-1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论是在政通人和的清平时代,还是在乱象频生的战乱岁月,中华文明都以其极强的生命力,不断地繁衍发展,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吸纳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了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特点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自江南地区的吴越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吴越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以及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并称为中国长江流域的古代三大文明。从殷商到春秋时代,江南地区所出产的青铜器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透过青铜器的斑斑绿锈,我们似乎能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吴越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辉煌。春秋吴季生铜匜作为这一时期吴文化青铜器中礼器的代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青铜器上所见西周文化在南方影响的递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器上所见西周文化在南方影响的递衰李朝远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文明中极其璀灿的部分。从总体上看,它是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互影响为主体,融合了周边各民族的青铜文明而成的文化集合。当我们俯瞰这一历史过程时,可以看到其发展并非如放马平川姿意肆纵。南方和北...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地上地下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国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保护好这些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素质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种文明融合与竞争中,保护好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  相似文献   

9.
艾娣雅 《丝绸之路》2009,(10):19-21
在人类古文明发展史上,由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亚述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地中海的希腊—罗马文明等构成的古文明文化圈上,千年来贯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之路在古西域这个枢纽、交汇地带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绿洲文化等本土多元文化发生了交流、融会,书写出灿烂的西域文化篇章,为后世留存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便是其中绚丽的东方奇葩。本文结合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就维吾尔木卡姆及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从本质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所形成且时代传承的知识、技能、艺术、民俗等智慧结晶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所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抢救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指导河北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批示加强731遗址群修护、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身体力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觉,对全党全社会更是一种示范和倡导。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2016年,国家制定“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内网民规模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1"。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对将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宣传、推广和转化文明探源研究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结合近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以及新发现的新特点等,人民画报社记者刘畅、乔振祺等于2022年6月7日访问了原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先生,围绕考古学、考古发现、文明探源和文明互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进行畅谈。兹将访问实录整理成文,以享同好。  相似文献   

14.
河平 《中国土族》2016,(1):46-52
人类文明的孕育离不开河流.在中国人心目中,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就是孕育华夏5000年文明的母亲河,是大半个中国的生灵万物赖以生存的血脉.它们在民族文化心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 当三条江河搀扶着岁月赶路的时候,却在它们的出发之地——江河源头,不知不觉中孕育了瑰丽多彩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相似文献   

15.
《大众考古》2020,(2):F0002-F0002
《大众考古》作为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文化期刊,坚持以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用稿原则,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以唤起全民对文化遗产及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领略科学魅力,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众考古》2020,(3):F0002-F0002
《大众考古》作为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文化期刊,坚持以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用稿原则,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以唤起全民对文化遗产及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领略科学魅力,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邦国三个阶段。城市(包括礼仪建筑)、文字、服饰(包括玉佩饰)是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的要素和形成的标准。城头山地区文明向成熟文明发展最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城头山地区邦国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一种模式,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一个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18.
《大众考古》作为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文化期刊,坚持以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用稿原则,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以唤起全民对文化遗产及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领略科学魅力,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的"文明范式",用新的世界性政治思维框架来分析世界政治的全新理论。然而,亨廷顿的"文明范式"更多的关注了世界政治的关系而忽略了"文明"的本质和进化的历史逻辑,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归结为"文明冲突"。提出了"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在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进化的历史逻辑时,很容易发现"文明冲突论"有悖于文明的本质特征。通过重新构架中华文明进化过程中的文明改型的分析框架,用新中国70年文明进步的历程去总结5000年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逻辑,诠释中华文明范式重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理论诠释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个伟大的早期文明都有了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的评选可谓"一碗水端平",尊重每个文明古国的辉煌往昔。然而"人人有份"未必就真正公平。就拿早期中国来说,就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发端情况有所不同,仅仅一个"殷墟"实在是难以涵盖中华文明发端时的奇特景象。翻开《世界遗产名录》查看,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几乎都有体现其文明源头的文化遗产。古国遗产,人皆有份比如古埃及有"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该遗产地位于埃及南部的尼罗河畔,是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