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他一生涉猎甚广,尤为突出的是他在报刊业和学术、思想文化方面。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责。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都出于梁启超之手。《新民丛报》为辛亥革命前维新派的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曾致力于报刊编辑事业,为改良主张呐喊,又以政论学术著称于世。他23岁开始跻身报刊编辑业,驰骋报坛20多年,一生创办编辑报刊十多种。他在长期的报刊编辑实践中,树立了学者编办报刊的典范,拓宽了报刊编辑思想领域,为中国近代报刊编辑事业发展建树颇多。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报业巨子,在中国近代报界驰骋20余年,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立言者与重要立规者,本文将梳理梁启超的办报生涯,阐述其办报思想,并探讨其对青岛近代报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报刊盛行,发表于报刊的诗文,在作者结集中,或原文收录,或被增删,或刊落未收.对于报刊文章的考察,既有利于确定文集中作品的发表时间,也有助于对作者思想演变的考查.本文就梁启超的情况为例,具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异哉》一文的公开发表问题①李德芳《异哉》是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政治决裂,并揭开护国战争序幕的惊世之作。该文最早发表于何种报刊?学术界曾一度公认是上海《大中华》杂志②,至1986年才有曾业英先生提出北京英文《京报》中文版、发表时间为1915年9...  相似文献   

6.
正汤志钧、汤仁泽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版,59元梁启超一生著述颇丰,曾在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也有许多书札留存。但现有的梁启超著述结集如《饮冰室文集》《饮冰室丛著》《饮冰室合集》等,搜辑均不够齐全;有些著述虽见于结集,但内容亦不完整。编者汤志钧先生和汤仁泽先生多年来广泛搜集、整理梁启超佚文和函札,将未曾收入结集的内容择其精华结成本书。全书分上、中、下3编,另有附录。上编收录多篇梁启超早期的论作及《饮冰室诗话》的增补部分;  相似文献   

7.
王慧 《安徽史学》2012,(4):99-104
陈独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现代文化的开拓者,而且是一位成效卓著的报刊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创立者。他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和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他在报刊性质、功能、特征,传播特点及报人品格诸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对当代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追溯了报刊杂文的源头,分析了报刊杂文与新闻的密切关系,探索了报刊杂文与新闻的共通与互渗,并从新闻的角度讨论报刊杂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肖华锋 《史学月刊》2002,(11):54-61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开始从“精英时代”进入“大众时代”。当时的报刊杂志恰当地映照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主观性的政党报刊转向客观性的独立报刊;廉价又通俗的报刊杂志的兴起等。  相似文献   

10.
正民国13年(1924年),《铎报》在汕头创办,该报的宗旨是极力鼓吹孔子思想。它虽然是地方性报刊,但却把视野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社长王延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既受官方尊重,又有群众威望,可以说是一呼百应。该报主笔温丹铭是岭东大儒,敢于挑战当时全国第一流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铎报》论点新颖,言辞犀利,颇有理论勇气,是一家值得研究的刊物,特予评介。一、《铎报》概况《铎报》系汕头孔教总会创办,总主任(即社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刊是社会发展中的记录者。为此,我们开设“旧闻”这个栏目,从老报刊上陆续摘取一些反映过去社会方方面面的新闻和短讯,为读者了解和感受历史提供一个颇为贴切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曹冰洁 《神州》2013,(33):254-255
广告在商业报刊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其经济利益决定,即由受众注意力的方向决定。广告主之所以投放广告,只为得到更多的受众注意力,从中获利。但在其行为背后却客观地对报纸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将以19世纪美国商业报刊的发展为例,分析广告在商业报刊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正面和负面角色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界革命”的源起,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诗界革命”是梁启超等人在戊戍变法前一二年提出的。《中国学史》说:“在戊戍变法前一两年,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而不及黄遵宪。这种观点极有代表性,但值得商榷,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李喜所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百年来在不同时期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夭折刚一个多月,日本的一些报刊即发表文章,认为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康梁这些维新派“太激进”。梁启超不同意这种观点,一方面发表演...  相似文献   

15.
刚刚开过的讨论会,主题是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报刊的发达,是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代新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史的角度,理解近代报刊和近代社会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口。  相似文献   

16.
朱汉国 《神州》2008,(5):38-41
"五四"时期出版了四五百种报刊,进步报刊占了大部分。它们共同宣扬民主、自由、博爱,关怀大多数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历史证明这些报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同时也正是由于新闻报刊对普通民众的尊重与关怀,使新闻报刊成为民众表达心声的社会公器,成为革命者团结民众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致冯国瑞、薛笃弼手札,不见于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亦不见于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等著作。手札所附诸位鸿学硕儒之题跋,亦未收入题跋者著述之中,故手札及题跋对以后梁启超与题跋者文集之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伟 《湖南文史》2013,(5):14-15
日本人喜好阅读,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出售报刊和漫画书的便利店和书店,就连自动贩卖机也有报纸出售。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倘若懂点日语,肯定会被里面的内容雷倒。日本的出版物中,除了《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等少数报刊报道新闻还算比较客观外,  相似文献   

19.
中文“海权”一词最初指的是“水师”这一国人熟知而不需特别关注的事物,所对应的是maritime power。1895年因在华西人的使用,“海权”一词进入维新知识分子的视野,并在维新报刊中多次使用。1899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接触到马汉《海权论》的日译本,并将《海权论》的提出者及核心观点通过《清议报》明确介绍给国人,同时在“以马鸿之说规中国形势”时赋予“海权”以全新的主权内涵,“海权”从此成为晚清以降中国报刊的一大热词。  相似文献   

20.
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他的思想日趋激进,言论明显倾向革命,并开始了与孙中山的密切交往。其师康有为持坚定保皇立场,对梁启超的激进很是不满,教导训诫梁启超的书信有数万言之多。于是,梁启超也开始有些担心革命的破坏性。革命,梁启超所欲也;改良,亦梁启超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于是,在我们看来,对梁启超来说,选择革命还是改良,是一个很难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