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莫雄,是追随孙中山多年的国民党元老。曾多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莫雄,广东英德县人,1891年生,当过学徒、伙夫。1907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讨伐张勋的战斗,后又参与反龙济光的兵变。曾营救过被困桂林的蒋介石。1922年,孙中山任命他为中央直辖第一独立旅旅长,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翌年,孙中山重组大元帅府,任莫雄为粤军二师第3独立旅少将旅长,后升任第4军11师中将师长。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为了攫取粤军的领导权,借处理廖…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早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来到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在陈其美部下从事革命斗争,对孙中山表示忠诚。1922年6月,陈烱明在广州叛变,蒋介石从上海赶到广州,上永丰舰保卫孙中山。9月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颂扬孙中山,痛斥陈烱明。孙中山为此书作序,这就抬高了蒋的身价。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学习。蒋回国后高喊“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革命口号。随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看重他“不拉帮结派”顾祝同号墨三,江苏涟水人,早年即追随蒋介石,参与北伐和剿共,虽无显赫战功,却获得蒋的信任和重用。抗战期间即已提任徐州剿总总司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任陆军总司令、代参谋总长,并被蒋两次外放担任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之所以为蒋所器重,据说,有个重要因素,就是顾不搞拉帮结派,没有形成“小圈子”,在国民党中央军政大员中少有顾的同乡、亲戚。  相似文献   

4.
正萧健(1909—1954,湖南衡阳人),1939年进入中央陆军大学特五期,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受到蒋介石赏识。蒋介石要他留在身边,但他希望去前线,后分配到胡宗南的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1943年始任第一战区少将高参兼参谋处长,时年34岁。1946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军务处长,被认为是胡宗南的"主要亲信之一"。石家庄战役:胡宗南帮他脱身萧健升任国民党第3军中  相似文献   

5.
陈诚,字辞修,生于1898年,浙江青田人,1922年6月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陈诚被派为上校特别官佐,因勤勉廉洁,得到蒋介石赏识,后在东征和北伐诸役中,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到1928年就被提升为中将警卫司令。抗日战争爆发,陈受命参加淞沪会战,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司令长官蒋介石自兼),1938年l月出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与副部长周恩来等合作共事。旋又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政府主席,负保卫武汉之全责,参加武汉会战。抗战胜利后,被晋升为一级上将,在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相似文献   

6.
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原是冯玉祥部列兵,后历任冯部营长、团长、师长、军长、河南省政府主席,1929年投靠蒋介石,历任国民党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山东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司令.日军进攻华北时,不战而放弃山东,遭到全国舆论之谴责.蒋介石迫于人民压力,并因韩长期截留地方  相似文献   

7.
在国民党在大陆最后的岁月里,白崇禧与蒋介石矛盾重重,互相制约。白崇禧任华中“剿总”司令,拥兵自恃,后又逼蒋介石下台,试图与中共划江而治。然而,国民党大势去后,白崇禧最终还是抱着忠君的思想去了台湾,开始了他最后一段人生。  相似文献   

8.
文章扼要叙述粤籍军人张发奎一生的军事政治活动及其与汪精卫、蒋介石、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要员之关系。着重介绍其联合桂系反蒋和他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在广西指挥抗日作战的主要情况。  相似文献   

9.
胡汉民是孙中山逝世后唯一能和汪精卫、蒋介石争夺最高权力的重要人物。孙中山逝世后,他先后任代理大元帅兼广东省省长、国民政府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等要职。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胡汉民举足轻重,因此也...  相似文献   

10.
晓文 《钟山风雨》2008,(2):39-39
英文晚报《民国西报》创刊于1912年,馆址设在上海博物院路。该报系孙中山创办,由马素主持笔政,并兼发行。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由国外归来,任临时大总统。由于当时他尚未识破袁世凯的面目,便让位给袁世凯主持国家大计,不料袁大权在握,便野心暴露,屠杀革命党人,这时孙中山悔之不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邓演达以组织“第三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闻名,陈诚则以忠诚于蒋介石,并成为蒋的嫡系宠将而著称。然而,这两名奉行截然不同政治路线的风云人物的人生轨迹,竟有一段发生了交叉,甚至是重叠。 生死之交 陈诚与邓演达的交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陈、邓都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邓为工科6期,陈为炮科8期,邓是陈的学长。1923年初,陈诚在浙军中当排长时,得同乡杜伟介绍,在上海会见了学长邓演达,并随邓南下,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建国粤军。邓演达在该军任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陈诚就在这个团先后担…  相似文献   

12.
1915年的秋天,正值帝制运动甚嚣尘上,国内局势危机四伏之际,中华革命党的主要首领陈其美从日本返回上海,被孙中山任命为淞沪起义司令。不久陈其美亲自主持刺杀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的行动,由此揭开了乙卯年武力反袁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1948年7月,蒋介石派程潜回湖南任省主席,目的是为了借助他在湖南的声望,削弱桂系势力,避免白崇禧将华中与广西老巢连成一片。10月,陈明仁到武汉任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  相似文献   

14.
张醴泉为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曾历任国民党武汉行辕联络参谋、陆军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徐州警备司令部代理司令。1949年任西南第二纵队司令时率部起义。1993年去世。 1940年,张醴泉奉调至陪都重庆,当上了蒋介石的贴身侍卫官。蒋的一口假牙,便由张负责清洗。每晚就寝前,张醴泉将双手消毒后,从蒋的口中取出假牙,作第一次清洗;次日蒋起床后,再作第二次清洗,即装入蒋的口中;午、晚两餐后,又各清洗一次。张对这项工作做得细致妥贴,使蒋介石十分满意。 有一次,张随蒋由市中心返回林园官邸。所乘小  相似文献   

15.
三次争取均未成功,不能不说是件遗憾之事。归根到底是胡对蒋的愚忠使然。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嫡系心腹和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在黄埔系军事集团中,凭着蒋介石对他的赏识,第一个晋升为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成为手握几十万  相似文献   

16.
1919年,当毛泽东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饥渴地阅读着那些后来深刻改变中国的“新思想”的时候,只比他大6岁的蒋介石已在广东军政府负责粤军第二支队。其时,蒋介石正在闹情绪,他那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处于擅离职守状态,游离于广州、上海、东京,还有他的老家浙江奉化之间。尽管很受孙中山以及实力派粤系军阀陈炯明的器重,蒋介石却不喜欢广州的气氛,他在日本所学在粤军内无处施展;也不喜欢陈炯明,觉得他迟早会叛变革命。蒋介石希望能稳定两广,然后北伐,不过孙中山并不重视他的建议。这样的失落让蒋介石以探望母亲为南离开了部队。  相似文献   

17.
<正>张匹青生于1878年9月,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八期。在东京他和廖仲凯等同志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了震惊世界的辛亥武昌起义。他追随孙中山先生19个春秋。辛亥革命后旋又参加讨袁等北伐战争,当蒋介石发动4.  相似文献   

18.
正加伦将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帮助孙中山创建了黄埔军校和国民党军队,辅助蒋介石筹划和幕后指挥了北伐战争。后来因蒋介石叛变革命,他愤而回国。离开中国后,加伦将军主要做了两件大事,都与中国有关。国民革命军的"幕后指挥"1924年,孙中山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主张,并派"孙逸仙博士代  相似文献   

19.
贵刊2001年第1期《淞沪战役中的蒋介石》一文中说:淞沪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自封了个大元帅的军衔”。这句话有两点不准确,第一,蒋介石的大元帅不是军衔,而是一个名誉职务;第二,蒋介石就任大元帅的时间是在淞沪战役前夕,而不是淞沪战争爆发后。 抗战期间,蒋介石确实有个大元帅的头衔,但那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军衔等级。其实,非但蒋介石的大元帅不是军衔,中国近代所有的大元帅都不是军衔,而是职务,是一种权利的象征。细分起来,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实际行政职务,如孙中山和张作霖的大元帅。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  相似文献   

20.
陈炯明与蒋介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后半段,陈炯明、蒋介石曾先后是他倚畀甚重的人物。从当时情况看,他们在政治立场、思想主张、行动口号都迥然不同,却先后都背叛了他的事业。前者让孙中山感受到了一生斗争的最大失败;后者也在他长逝后背离了其主义政策。因此,对陈炯明与蒋介石作一番历史性的比较与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此二人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