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汶川灾后重建中,濒临湮灭的羌族文化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其保护与传承的迫切性和重要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羌族文化重建现状以及重建效果分析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在灾后重建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一年后,实地考察汶川县龙溪乡羌语、民居、饮食、服饰、建筑、羌绣等羌族文化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措施与建议。报告对羌族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今后能更好的利用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大量的释比唱经为基础。从释比、释比生活、释比传说等方面对羌族释比文化进行了探讨,对震后羌族文化的拯救和传承。对灾后羌族重建精神家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甘肃、青海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探讨了羌族与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民国学人陶云逵提出"边地汉人"是边疆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范畴。民国时期川西北羌族地区是时人心目中的"文化边疆",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与羌地汉人的经济活动密切关联。文章对民国时期的"羌地"与"羌地汉人"做了界定,对羌地汉人的职业结构、经济活动及日常经济生活做了描述,并分析了羌地汉人对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概述东汉时期羌族内迁的基础上,结合史书记载和简牍材料,具体分析了羌族内迁的动因及其影响。认为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是羌族与汉族长期人口流动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互动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地羌族的"汉化"与凉州境内汉族的"羌化",是农耕与游牧这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经济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不断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羌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自殷商时期,羌族就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唐宋以后,羌族多被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只有部分居于偏远的、较封闭地区的羌人,陆续从西北南迁,定居于岷江上游一带。他们与秦末汉初就有的当地羌人形成了今天羌族的祖先。然而,对这历数千年之久仍保留着其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史籍所载甚少。溯其服饰渊源,《后汉书·西羌传》言,羌人"披发覆面","食肉衣  相似文献   

7.
赖芳  赵欣 《旅游纵览》2014,(4):153+155
512地震之后,四川羌族的聚居区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对生活文化、礼仪文化和民间传承文化三方面羌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目前存在着规划性不够强,开发重点不突出;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当地居民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三个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羌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要坚持科学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产业保护中传承三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出土汉简看汉代羌族部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自古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羌的部族构成比较复杂,史书上对其有所记载。20世纪出土的汉简中有一些关于羌族的简文,丰富了我们对汉代羌族的认识。特别是其中所反映的羌人部族,有的史有所载,有助于我们对相关历史的认识;有的为过去所未见,可以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汉简中有关羌人部族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文献记载,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古老的羌族所遗留下来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对甘肃境内诸多羌语地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我一直就向往那个古老而神秘、素以游牧好战著称的少数民族——羌族。四川阿坝州境内不知从哪个时代起有一支羌族部落聚居于此,至今保持了独特的羌文化。  相似文献   

11.
《旅游研究纪事》文献分析--兼论旅游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宇华 《旅游科学》2004,18(2):4-8,25
国际旅游界著名刊物《旅游研究纪事》是国际旅游研究的缩影,对该刊近30年的2135篇文献的分析表明,国外旅游研究题材非常广泛、研究方法多样化,注重实用和应用。该刊主要刊登与旅游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营销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对旅游资源及其规划设计、旅游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关注比较少。在对该刊统计分析后,作者提出了旅游体系的圈层说。  相似文献   

12.
刘旺  王汝辉 《旅游科学》2008,22(2):63-68
文化权的主体是拥有、认同该文化的少数民族全体,主要包括文化自决权、文化发展权和文化使用权。企业资本介入到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开发后,少数民族的文化权被忽视、盗用和滥用的现象屡屡发生。本文拟从文化权理论的视角,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探讨在企业资本介入后如何让少数民族自身在社区旅游发展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从而让少数民族自身产生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在激励,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而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构更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文化表达与测度、文化保护利用、地方认同、乡村记忆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的研究框架、内涵和内容。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乡村文化记忆作为分析乡村旅游地文化时空过程的逻辑起点,立足于文化记忆理论关注的文化记忆识别、地方身份认同和文化连续性等核心内容,构建了“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的三维研究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乡村文化记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的研究内容。为今后进一步丰富文化记忆与旅游地理学的融合,深化乡村旅游地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寻求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新视角、新方向和新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传统地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传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发展旅游又往往使传统地区过快地抛弃传统,在经济利益的牵动下传统文化发生非正态变异。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对传统文化如何应答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图对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保护问题提出一个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大悟 《旅游科学》2005,19(5):68-72
本文以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进行海洋旅游资源客观科学评估的两个重要认识,即对中国海洋文化先进性的认识和对海洋文化的旅游市场价值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舟山海洋旅游和谐发展的六大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旅游文化节的构建理念与营造--以冼夫人文化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旅游科学》2006,20(1):71-74
旅游文化节的构建理念与营造,不仅关系到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否。本文以冼夫人文化节为例,指明旅游文化节的构建的四大要素,即文化节的规划理念;唤醒地方共同体意识;建立地方文化主体性格;实践参与式规划行动,以探讨旅游文化节的构建理念与营造。  相似文献   

17.
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环境认知水平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环境的认知水平与其自身属性特征的关系,有益于景区旅游活动的管理。本文在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对旅游从业者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Hespondence Analysis,CCA)研究了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环境的认知水平。结果表明:TWINSPAN将所有样本分为积极开发型、次积极开发型、偶尔保护型、积极协调型和严格保护型。CCA第一轴主要反映工作属性、收入来源结构和文化程度的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文化程度和性别的变化。其中,表征旅游环境认知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样本类型的分布格局。CCA排序图能更直观地反映样本类型与其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但是具有明显的“弓形效应”。  相似文献   

18.
旅游介入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产生并直接介入其间施加影响的文化。本文分析了旅游介入文化的分类与特点。旅游介入文化的提出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介入主体明确方向,制定合理而又具针对性的旅游文化建设举措,促进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马晓京 《人文地理》2003,18(3):56-59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对民族旅游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既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同时又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并动态向前发展的旅游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某些学者提出的生态博物馆模式,本文在分析该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认为民族生态旅游是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旅游开发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密切。研究不同区域宗教与文化景观之间的作用与关系,开展宗教旅游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宗教与宗教文化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指出了中国宗教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宗教旅游的开发:①进行区域宗教研究,开展宗教旅游;②深究宗教文化内涵,设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③保护宗教旅游资源,构建协调的文化景观;④解放思想协调关系搞好宗教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