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博 《丝绸之路》2011,(16):40-41
本文通过对敦煌唐代墓葬出土的模印"龙首犬身怪兽砖"的形制与敦煌写本中有关"伏龙"的记录、分析和比较,推测此砖应称"伏龙砖",取材于唐代民间信仰的宅神"伏龙"。  相似文献   

2.
狂放不羁的个性、纷繁复杂的阅历以及“鲨鱼一样强大的好奇心”(村上春树语),仅以这三点看来,村上龙写美食,肯定要与小清新、治愈系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3.
我的籍贯甘肃省秦安县地处今六盘山西麓.六盘山古称陇山.其地域统称陇右。陇山,实际上是龙山的转音.可能古人认为.中华祖龙是在陇山生成、腾飞的,而我想这个所谓“龙”.应该就是指生活在陇山地区.并以龙为圜腾的伏羲.女祸部落联盟集团,也正因为这层关系,我对龙文化比较感兴趣.并试写了这篇习作,以请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龙永图论道     
龙永远在说,图的是更新大家的观念龙永图的属下有点歉然地表示,除了能提供一份他的个人履历外,其他的,“你到互联网上查吧,写他的文章都在那儿呢。”  相似文献   

5.
历代写史修志不乏其人,而安徽桐城方家五代写史修志,堪为佳话。方氏故里安徽桐城是文化名城,地杰而人灵,水波平静的龙眠河傍龙眠山而过。桐城以文化、以名人而显,曾出过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二人不仅官位显赫,才学与人品都为人称道,演绎出不少历史美谈。方家是桐城望族,明清两代,出了很多高官,时人有"江东华胄推第一,方氏簪缨盛无匹"之谓。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龙的学者不少,但是许多事实证明,大家研究了半天,连龙与虎都没有分辨清楚(图1、图2有明显区别,却同样称虎),就定名称,写说明,出图录,甚至洋洋万言地写报告,出论文。一个是虚拟神物,一个是实有其物的自然界猛兽,人们对它们演绎的宗教功能不同,两者混淆,其结论的可信、正确程度可想而知。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模棱两可龙虎难辨的造型,但我们至少在所涉研究中应该客观表述,实事求是,不要轻率结论。以当前最集中、最典型、最有必要厘清的对像应该是蟠螭,因为它与虎、龙、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前,在唐兰先生指导下,故宫博物院完成了“历代艺术馆”的建馆之后,我曾就其中的陈列品作了一些研究工作,写了几篇短文,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六○年总第二期上发表的《朱碧山龙槎记》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友人以台湾曾堉先生将“龙槎”定为“乾隆年间的仿品”相告;最近复承以台湾出版的(《故宫文物》(月刊)一九八三年第一卷第二期中题为《黄河的水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上古时期豢龙、御龙的记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晋国太史蔡墨说:“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拢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拢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氏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淄醢之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这段话出于晋国太史之  相似文献   

9.
渴望民族复兴的凤凰龙和凤凰,是迄今仍然活在我们华夏子孙心目中的两大图腾。作为虚拟的图腾物象,在喜庆节日里,舞龙舞风,是我国民间最喜欢的两种动物舞;作为神话意象,龙和凤凰,常常出现在人们创作的各种艺术作品里。闻一多认为:就中国来说,可以借龙。凤来做文章,用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①。这种文章,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借龙来做的,时至八九十年代,才有吉狄马加的诗作《龙的图腾》;而借凤凰来做的,却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便由当时的青年诗人郭沫若写出来了。这就是他的叙事抒情长诗《凤凰涅第》。郭沫若说:他“…  相似文献   

10.
龙袍探源     
龙袍是中国服装史上地位最显赫、气派最庄严、材质最珍贵、工艺最精良、文化内涵最丰富、政治气息最浓厚的传统礼仪服装。其特点是以龙作为装饰纹样的主题,配以彩云、山石、潮水、海浪等衬景,突出龙的神力与威严,通过艺术的烘托,显示服用者的尊荣和高贵。因此,龙袍是和中国的龙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的龙文化背景是龙袍产生和发展的土壤,而龙袍则是中国龙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就是龙文化辐射到服饰艺术上的一种具体表现。要搞清龙袍的起源,必须从龙文化的起源说起。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龙文化研究中,金代的龙纹形象一直包含在宋代龙纹的研究范畴中,宋代又是中国龙形象的定型时期,近年来连续发现的金代铜坐龙,对于中国龙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唐、宋、辽、金代出土的坐龙的形态特征、出土地点、时代背景作以对比研究,得出金代铜坐龙是渊源于辽代的坐龙、受宋代坐龙影响的、包含了女真族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龙的形象,并探索出其发展演变规律及具有守护功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浅谈龙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农史为立论根据,以哲学的思辩为铺垫,以商代已公认为龙的实物为坐标,以龙纹及相关问题的考古类型学推导为终结,初步揭示了龙的本质和来源,也初步界定了龙产生的相对年代和相对地域。  相似文献   

13.
《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的中世》是利用中国传世史籍,结合金石墓刻、敦煌写卷、域外汉籍、外国历史典籍对中世隋唐帝国与东亚对外关系的记录,是一部介绍隋唐帝国外交史的新作。本文在介绍童著的基础上作了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14.
清代骈文"中兴",边远的贵州也涌现了几位骈文作家,如龙绍纳、刘藻、徐楘等,还有《乌江赋》、《梨花赋》等佳作。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洪亮吉督学贵州,写了《狮子岩》等几篇骈体文,为黔中山水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5.
付周 《福建史志》2000,(5):44-47,54
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早在八千多年前,龙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之中。此后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与龙有关的思想观念广泛地渗透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并在历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构成了以对龙普遍崇拜为基础的、内涵极其丰富且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龙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在中国,对龙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龙的起源的研究。龙的起源是认识龙的性质和内涵的基。  相似文献   

16.
《中华遗产》2006,(4):21-21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以龙为祖,惟龙是尊,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的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陶器的龙花纹,玉龙,贝壳摆成的龙。但目前我们对原始龙形变化规律认识还仅限于五千年前的实物资料。伏羲的形象古籍中的记载很多,这些记载的共同点就是指出伏羲氏是蛇身或龙身,人首或人面。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甘肃甘谷  相似文献   

17.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于天宝七年(748)年因写《梨花赋》远谪龙标。诗友李白深表同情,曾写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为此,五溪、夜郎、龙标、王昌龄更负盛名,引起了历代人们对其人其地的探索。历来很多史籍都认为龙标乃今之湖南黔阳县,具体位置在该县西南之黔城。然而《贵州通志》、《黎平府志》、《开泰县志》等则说龙标为今之贵州锦屏县隆里所。后说虽未定论,然而,我认为王昌龄到锦屏一带是有道理的。故作比短文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龙原本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历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对龙有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方方面面,就以地理实体和自然物来说,逶迤的山脉称之龙、弯曲的河道也称之龙;高头大马称之为龙,婆娑的枝干也称之  相似文献   

19.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的虚幻动物。龙腾云驾雾,追波逐浪,有着无比的神通,它到底是怎样诞生的?中国人以“龙”为尊,它又为什么会加入世俗动物的行列?无中生有十二生肖中唯一前神秘动物——龙,在中国拥有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中国人甚至以龙的传人自居。  相似文献   

20.
龙,作为一种动物,谁也没有见过活生生的龙,然而龙的形象却神圣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各族人民团结的纽带,每一个中国人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在各族民间都有广泛地流传。龙的出现,是以实际存在的某种事物作为参照经过人们的虚构而产生的一种形象.从资料文献及考古发掘的文物中证实、在人类远古时代就有了对龙的崇拜与传说。据史学家认为,蛇在远古时代即为部落民族图腾的标志,可以认为,龙形象的参照物最早即是蛇,它的演化经历了上古时代到商同时期以蛇为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