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儿童教育中,有一种奇妙的心理现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塑家,他爱上了自己塑造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塑像。爱神阿共洛独威见他情感真挚,就赋予了这尊少女塑像鲜活的生命,从此雕塑家与少女幸福地结合在一起,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则神话故事显然喻示人们,美好的愿望终能成为现实。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来到一所美国小学进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了一尊美丽少女的塑像,并期望她能变成真人与他喜结良缘。在国王的期待下,塑像果真变成了漂亮的姑娘。这个故事虽然是神话,但却给人们某些启示。国外心理学家们曾对某校的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而后一律撇开测试结果,任意在各班点了20%的等学生,并告诉这些学生说他们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前途。一年后再对这些学生进行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他们在智力上真的比其他同学有很大提高。这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们早就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和罗森塔尔的实验里懂得了赏识的神奇魔力,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运用赏识这根魔杖来点石成金。下面几个故事或许会对我们有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歌布森(Jacobson)等人的研究证实,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期望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的态度,通过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态度。这一实验称为教师的期望效应,也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师的期望效应,对于帮助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全面推进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振兰 《黑龙江史志》2008,(5):34-35,53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歌布森(Jacobson)等人的研究证实,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期望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的态度,通过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态度。这一实验称为教师的期望效应,也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师的期望效应,对于帮助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全面推进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用了匹克马利翁效应,针对不同能力条件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同难度的数学知识,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孙玲 《南京史志》2022,(16):90-91
<正>一、案例背景天天是一个独占欲、自尊心特别强的男孩,认为什么都是他自己的,从不谦让。他经常在活动中撞倒对方,或在班上拿别人的东西。但是,他从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不愿与他人分享。手工制作时,他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别人的都不好,还经常趁他人不注意时,破坏他人的作品。小班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和别人分享的意识。他们在长大后容易成为自私自利的人,很难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和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尽早对幼儿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8.
多一点欣赏     
亦夫 《世界》2004,(7):49-49
历史上凡是成就了一番大业者。多是心地坦荡、襟怀坦白之人。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是胸怀宽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欣赏他人。又是如何欣赏别人。一个人如果视同道是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他是伤疤我是花”,量终自己也将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雨细鱼儿出,风轻燕子斜”般和谐的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彭永清 《文史天地》2009,(12):67-68
2009年8月30日,62岁的鸠山由纪夫带领日本民主党一举击败连续执政长达53年的自民党而将政权揽握手中。这位先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后留学于美国加利弗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学生终于由一名学者变成了出色的政治家。而在与他一起就读斯坦福大学同窗的眼里,鸠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0.
李赛  唐柏林 《黑龙江史志》2013,(13):295+298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既包括认知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又包括情感信息的交融和体验。皮革马利翁效应启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会对学生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教师若能合理运用到教学中,以情优教,给予学生平等、适度及动态的期望;巧妙传达并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期望;关注学生进步并赏识激励学生;注重信息反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他不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而是抱怨化妆师手艺太差4月的白宫格外焦躁。布什终于开始了内阁洗牌。原来的首席阁僚安德鲁·卡德和气友善。在他手下,大家早晨六七点上班,晚上七点就可以回家。这在政治斗争瞬息万变的华盛顿,算是相当轻松的钟点了。他甚至宽容有些雇员偷偷摸摸溜出岗位,参加自己孩子学校的活动。不喜欢变化的布什,很少开掉手下的人。白宫由此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无怪有人评论,这里的  相似文献   

12.
双面苏荣     
初到江西,苏荣笑称自己只是一个新公民,在公开场合,他更是有揭露潜规则的勇气。他说,“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是典型的两面人,在台上人前是正人君子,满口马克思主义,在台下人后却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都敢做。”最后,他把自己变成了他当初反对的那个人。  相似文献   

13.
即便是站在她的眼前,还是很难相信这个故事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地步。她开口之后,一切都变了。一位摄影记者见过她之后由衷地感慨:“我好同情华仔。”杨丽娟,女,甘肃兰州人,17岁豆蔻年华之际因为在梦中感应到一个男人,几天后惊奇发现自己所见所闻竟与梦境完全吻合,她觉得那不是梦,那是上天给她的启示。他应该是她的亲人,他的哥哥。他叫刘德华,香港明星,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歌德说:“哪个少女不怀春。”杨丽娟也许就是这无数怀春少女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曾彦修,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出版业领军人物之一。20多年来他所以是《炎黄春秋》的中流砥柱之一,在于他对历史求真求实的坚定性,在于他高贵品格的感召力。他的一生,处处体现着对人的关爱,闪耀着高贵的珍重他人生命和名誉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经历了六次"非人"的政治斗争,但是每次他都勇敢地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挽救他人。他身体力行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高贵的  相似文献   

15.
余春 《神州》2011,(7S):25-25
大家知道,教育是高地,教育是未来,教育是预期的价值。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他的发展,决定其一生的成败。一个高素质的人,往往能够将逆境变为顺境;一个低素质的人,常常将顺境变成了逆境。由此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他的梦幻能够变成现实,如果他能随同无数尚未出生的人一起再度降生,就像他从前一样,那么他对于他的国家将有所助益."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某一天,当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位中文教授在自己的住所里写下了以上这一段话的时候,他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自己正在讲述的那个人的奇特样貌:大大的脑袋,短小的身材,浓眉大眼,络腮胡子.那个人是他以...  相似文献   

17.
"百宋一廛"是黄丕烈的藏书楼,在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平悬桥巷。自称悬桥小隐的黄丕烈,在清代乾嘉时期,将世间古籍善本从各藏书家手中购来,在自己居所的石库门里构筑了一个宋版书的王国。如今黄丕烈故居已按原貌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黄丕烈(1763-1825年),字绍武,号荛圃,又号复翁、佞宋主人、宋廛一翁等。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五十三  相似文献   

18.
沈雳 《沧桑》2010,(5):254-255
小说《香水》中,聚斯金德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天才怪杰——格雷诺耶,不平凡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位掌控气味的香水大师,同时也断送了26位美丽少女的性命。凭借自己调配的以处女体香制成的香水,他成功逃脱于刑场,并让广场上的人奉他为神。这样传奇的人物却缺乏爱和被爱的能力,在"缺失"的道路上为自己选择了死亡,这是可悲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人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他需要借助镜子或他人的眼睛才能看到。文化也是一样。长期只浸淫在一种文化里也无法透彻了解它的特征,因为所谓的特征必须是通过另一参照物得出的。如果全世界甚至全宇宙只有一种文化或一个物种,那也就无所谓什么特征或特性了。因此,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化,此文化外的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20.
是什么力量使一个西班牙少女勇敢地走上了斗牛场?面对锋利的双刃,多少次激烈的搏斗,多少次惊险、危难,她用智慧、豪勇、机巧为自己赢得了殊荣。但死神终于拥抱了她,在她那绽芳吐艳的年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