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姚华飞 《文史博览》2009,(12):24-25
随着电影《建国大业》的上映,剧中民盟领导人张澜、罗隆基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被成功营救的情节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特别是由陈道明饰演的主持营救工作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更是以其酷酷的造型、机智的言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阎锦文在历史上确有其人,1914年出生,早年混迹于上海滩,加入帮会,得以结识帮会头面人物杨虎,被杨虎引为心腹。抗战胜利后,他依靠杨虎的关系进入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担任第三警备大队大队副。而这个稽查处正是军统(后来的保密局)在上海的公开特务机关,专事执行搜捕共产党和反蒋人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赴法勤工俭学,与许多共产党人相识相知;参加国民党“一大”,成为国民党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40年代发起组织“小民革”“、民联”“、民革”,加入知名民主人士的行列;解放战争时期,冒险从事地下策反,秘密营救张澜、罗隆基;新中国成立后,出任第一任参事室主任。这独特的身份演变表现了郭春涛独特的人生之路,展示了“党外布尔什维克”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后,我在张澜身边工作多年。关于张澜和罗隆基在上海脱险的故事,是我所耳闻目睹的。 划地为牢 罗隆基住进疗养院 罗隆基从1947年11月上旬,即民盟被迫宣布解散后起,一直到上海解放,始终是住在虹桥疗养院一间头等病房里。这家疗养院是私营的,建筑物虽不大,却是一座所谓的花园洋房。罗住的那间豪华、宽敞而又幽静的房内,不仅卫生设备与生活家俱一应俱全,还有阳  相似文献   

4.
杨爱芹 《纵横》2009,(6):56-60
柳暗花明 1928年秋天,罗隆基从国外回到上海,任教于光华大学,并在中国公学兼职,当时胡适是中国公学的校长。罗隆基和胡适曾是清华校友,又是新月同人,所以关系非常密切。由于所学是政治专业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罗隆基一直对政治活动比较热心,在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还主编《新月》。《新月》本是个文学刊物,但罗隆基强化了它的政治内容,发表了不少批评政府,呼吁民主、宪政、自由的文章,如《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平等的呼吁》《服从的危险》《论人权》、《专家政治》、《我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等。  相似文献   

5.
罗隆基和他的法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中 《炎黄春秋》2010,(7):55-60
<正>在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在30、40年代,罗隆基的法哲学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言论之一,因而颇有回顾与评论的价值。注1罗隆基生于1898年,江西安福县人。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到美国留学,先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来又在哥  相似文献   

6.
1946年 1月 10日清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 人流如涌,车辆穿梭。一时间,众多政府大员、党派领导、社会名流先后云集。中国共产党的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来了,民盟的张澜、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来了,国民党的蒋介石、吴铁城、王世杰来了。熙熙攘攘中,客语寒暄间,云集此处的人们看上去都并不那么轻松,因为他们都清醒地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政协会议就要开始了。 召开政协的动因是在1945年9、10月间的国共重庆谈判中确定的。国共双方的会谈中讲到:“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应先采取必要步骤,由…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罗隆基先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两个政党:国民党与共产党都曾经不遗余力地争取罗隆基站在自己一方。国民党采用先打后拉的策略,起初是威胁拘禁,派人暗杀,后来又由蒋介石出面,隆重招待,封官许愿,结果却是白费心机。而共产党方面周恩来亲自负责与罗联系,卓有成效地做了许多“团结、教育”工作,促使罗隆基与中共密切合作,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他优礼有加,任其为政务院政务委员,从1956年起兼任森林工业部长,享受四级(高干)…  相似文献   

8.
漫话鲜味斋     
鲜琦 《巴蜀史志》2005,(3):64-64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重庆上清寺西南角紧邻嘉陵江畔,有一从未对外营业,但却几乎天天高朋满座、酒香飘溢的私人住宅“鲜宅”及其鲜宅家宴——“鲜味斋”而名扬海内外,竟吸引来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张澜、吴玉章、王若飞、叶挺、邓发、博古、邓颖超、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李公朴、冯玉祥、柳亚子、陶行知、李济深、徐禧、邓初民、杨达璋、娄元亮、史良、左舜生、张申府、张群、陈诚、吴铁城等“重量级”人物,而被董必武称为“民主之家”,毛泽东特书赠“光明在望”。  相似文献   

9.
正浦熙修,1910年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是中国现代女新闻记者中的佼佼者。以其工作勤奋、文思敏捷著称新闻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等职,为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和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写了大量的新闻和特写,被称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即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因一个人的情感而历经劫难,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人就是罗隆基。初识罗隆基  相似文献   

10.
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一文,是毛泽东于1957年7月9日在上海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谈笑间“钦点”了不少右派分子。孙大雨在讲话中被数度提及,次数甚至超过了章伯钧和罗隆基。在毛泽东口中,他或是和别人一起出现,如“是走章伯钧、罗隆基、  相似文献   

11.
走近罗隆基     
罗隆基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个名字可能是陌生的。 罗隆基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建国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和民盟中央副主席职务。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钦定”为“章罗联盟”,成了全国“顶尖”的大右派。从此,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了,他的名字、名望也随之消失了,伴拥他的只是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1986年10月24日,民盟中央召开座谈会,纪念罗隆基先生诞辰90周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统战部长阎明复在会…  相似文献   

12.
张澜的风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澜被推选为共和国副主席。周恩来素知张澜节俭,因为开国大典,特意拨了服装费,希望他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张澜婉言谢绝:“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但总理的考虑是对的,我保证着新装与民同庆。”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罩在旧棉衫外面。这就是我们在熟悉的《开国大典》那副油画上看到的张澜形象。  相似文献   

13.
张茂延 《文史天地》2013,(11):15-19
本文作者是张澜先生的长女,已是近百高龄的历史老人。她于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9月加入民盟。新中国成立前,张澜在上海期间,她一直在张澜身边工作。为正历史视听,特为我们撰赐此稿。让我们祝福她身体健康!——编者  相似文献   

14.
1992年4月2日,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前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张澜先生,四川师院龙显昭、谢增寿、康大寿、胡孝章等主编的《张澜文集》,最近已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集了张澜先生从1911年辛亥保路运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著述、函札、文电、公牍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张澜,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袖,一个是民主党派领袖,两人经历虽不同,但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程中,在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中,两人又相知相交,创造了共产党领导者和民主党派领导者肝胆相照的佳话。  相似文献   

16.
<正>一本简化的年谱让我惊诧不已的,是罗隆基写于1965年的年谱。我管它叫"简化年谱",因为年谱简化到一年的事情只用一两句话概括。内里完全看不出罗隆基的行踪,仿佛只剩下一副骨架子,许多年份  相似文献   

17.
张澜先生诞生地位于四川省西充县莲池乡张观沟 (原南充县中和乡张罐沟 ) ,由于诸多原因 ,使其保护管理工作起步较迟。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新《文物保护法》 ,保护好这一历史名人纪念地 ,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多方努力 ,积极将诞生地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2 0 0 3年 6月 ,张澜诞生地被南充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 ,文管部门又与莲池乡人民政府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 ,并督促所在乡、村、社成立了相应的“文物保护小组” ,落实看管人员。同时 ,在张澜先生诞生地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共 30 0 0平方米张澜诞生地受到妥善保护$西充…  相似文献   

18.
王健 《炎黄春秋》2012,(8):17-23
1945年初,我在昆明读大学时经李公朴、潘大逵介绍参加民盟昆明支部(潘大逵当时是云南大学教授,和李公朴住邻居),那时就认识了罗隆基,民盟支部还为罗隆基主张实行美国的民主而展开一场争论。我和罗也有过一次不愉快的接触。但我很喜欢听他的演讲,有口才,有煽动性,敢于点名骂蒋介石独裁政府,深受  相似文献   

19.
郑非 《贵阳文史》2008,(2):18-22
浦熙修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曾最有名的记者,作为政治活动家,教授的罗隆基在那个年代同样大名鼎鼎,这两个名人,在重庆的政治协商会议上相识。时年,浦熙修36岁,罗隆基50岁。之后,他们蔑视陈规,未婚同居10年之久,当时的文人雅士纷纷赞叹他俩尊重自我感情、权利的作法,传为佳话。但后来俩人割袍断交,老死不相往来,最终上演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20.
鲜英,号特生,1885年出生在西充县太平乡小木井鲜家沟一个贫农家庭。1907年,张澜在顺庆府南充办官立中学堂时,鲜英与朱德同是张澜的优秀学生。1908年,鲜英与川北同乡杨森、王缵绪等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是同学。1912年1月,张澜任川北宣慰使,视察川北各县,有卫队一营,杨森任营长,刘湘任副营长,鲜英任参谋。1913年,鲜英被保送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留任袁世凯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