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明清时期雷州民间神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雷州主要包括海康、徐闻、遂溪3县,“地广二百二十里,袤四百五十里。”它地处雷州半岛南部,东西南三面分别被雷州湾、北部湾以及琼州海峡所包围,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湾,南面的琼州海峡自古以来是中西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雷州半岛扼海南岛与祖国大陆交通的要  相似文献   

2.
吴松弟 《岭南文史》2002,(2):21-29,10
我国东邻浩瀚的太平洋,有着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东部沿海很早就发展了海上贸易事业,不仅形成了我国沿海各地区间的国内贸易,与外国的贸易也开始很早,并形成了众多的对外贸易港口。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上南北各港口的兴衰时间、贸易规模差别甚大。在诸港口的行列中,广州、泉州和上海都是不同时期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而偏居今广东雷州半岛南端徐闻县境的古徐闻港却是最早的主要港口。在追溯中国早期的海洋交通史和中外文明史时,必须重视徐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闻县,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率师平定南越后设置的滨海县治之一。其隶属于合浦郡(郡治在徐闻),管辖整个雷州半岛(含今徐闻、雷州、遂溪三县市和湛江市部分市区),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政治经济中心。徐闻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曹巧 《广东史志》2001,(1):20-26
本文所指的雷州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徐闻、雷州、遂溪三县及湛江市区、市郊等所辖之地。该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年九旱、地瘦人穷”的流放地,同时又是台风的多发地,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优势,合理开发,成为加快该地区建设的关  相似文献   

5.
雷州的历史长河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遂溪的鲤鱼墩,雷州的英楼岭、博抱山、覃态岭、兰园岭、英典北、石头堰、流沙寮岭,徐闻的华丰岭等西海岸山冈文化遗址,是雷州先民的发祥地。雷州先民在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璀璨的雷州文化。雷州民俗石狗文化是雷州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俗精华。  相似文献   

6.
雷州文化是对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1]它是在雷州半岛及其临近地区形成,以雷文化为主体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雷州文化在学界和政府层面受到了高度重视,并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一道,被列为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但鉴于学界对雷州文化的某些核心方面仍认识未清,表述较乱,因此有必要对其作出进一步的类型学划分,厘清其发展脉络,以利于知识界及文化和产业界正确地认识、利用雷州文化。一、方言、民系、族群与雷州半岛的文化构成分析雷州半岛的文化构成,可以有多种视角与  相似文献   

7.
徐闻二桥村汉代遗址与汉代徐闻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勇 《岭南文史》2000,(4):34-38
徐闻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的南端,“三面环海,汊港纷岐,又无崇山峻岭,扼塞要害。”徐闻“谓其地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徐徐而闻乎,此徐闻所由名也。”徐闻县,春秋战国时代属楚国百越,秦汉之际属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置徐闻县,属合浦郡管辖。汉代徐闻港的史料来历始见于《汉书&;#183;地理  相似文献   

8.
徐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南疆重镇,陆路驿站、海道要津和滨海县治,并且曾经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徐闻港从汉代兴起后,一直到三国、东晋南北朝时,对外通商贸易都相当发达。由于东汉前期(117年前后)匈奴占领河西走廊以西大部分地区,因此,中西方的陆路交通受到阻塞,以至南方海路交通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9.
1957年,广东省海康县(现易名雷州市)雷城西湖墓葬出土1件青釉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随后类似器物常在当地墓葬出土,人们视为磁州窑产品。直到1983年至1984年的文物普查,在雷州半岛的海康、遂溪、廉江三县发现了113处宋元窑址,其中有17处采集到青釉褐彩瓷标本,与雷城西湖墓葬出土物相同,才证实这些青釉褐彩系本地窑生产。由于宋元时期海康、遂溪同属雷州①,且青釉褐彩瓷遍布整个雷州半岛,徐闻、海康、遂溪、廉江都有出土,海康、遂溪均有窑址分布,故统称为“雷州窑”。雷州窑青釉褐彩瓷的纹饰特征,迄今未见有人…  相似文献   

10.
非心 《神州》2005,(11)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包括徐闻、海康(雷州)、湛江市一带,以干旱闻名。从2004年9月下旬到今年夏季,将近三百天没有下过“透雨”,八十多万人饮水问题告急,打破了百年来的记录。因为年降雨量相对较少且分配不均以及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等原因,干旱已成为影响雷州半岛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2011,(9):24-26
93.福建泉州宋元港与海船遗迹(宋至元)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该港包括3湾11港。自北而南为泉州湾、深泸湾、围头湾。泉州湾中的洛阳、后渚、石湖三港为较大的商港,是宋元时期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标志意义的遗址。  相似文献   

12.
岭南化圈中还有次级的化群体,如主要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的广府化、在粤西南的雷州化、在粤东地区的客家化和潮汕化。今居住在五岭南麓的“粤北人”,有说广州话的,有说客家话的,其化群体既不像正宗的广府化,也不像客家化,反而是二的“模糊化”。为什么?了解这三地居民和化的亲缘关系,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11,(4):93-93
位于漳州海澄镇的月港是继泉州刺桐港之后明朝中后期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当时惟一合法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日前.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福建省长黄小晶等分别批示支持漳州与泉州捆绑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志书是一方的百科全书 ,也是了解某一时期社会文化的窗口。据清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所称 ,明代及明以前的雷州府志均佚。然今见有日本尊经阁影印本明万历《雷州府志》版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文考述该志版本的可贵、编纂始末、编纂者的修志主张、该志篇目特色及收载资料的存史价值。以期有裨于对雷州传统文化的了解。一、版本之可贵地方志乘之编纂 ,在古代为一地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亦为一地教化之主要体现。雷州府志之修纂究竟始于何时?据清道光阮元主纂的《广东通志·艺文略》所列 ,清…  相似文献   

15.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海域发现的古沉船,编号为“南海一号”,船上主要载有我国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四个窑系的瓷器。“沉船海域处于从番禺、阳江、徐闻、合浦经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在这条航线上,发现阳江溪头北寮宋元文化遗址,据专家考证,是宋元时期的中转港及货物集散港。由此说明阳江在秦汉时期是这条航线的补给港,在宋元时期是中转港。“阳江地处从古番禺(广州)至徐闻港的中间地带,海岸线曲折,长230公里,有海陵、南鹏、大镬、二镬等诸多岛屿,由东到西分布有20多个天然港湾和10多个大小渔港,如大澳、东平、三丫、北津、丰头、溪头、闸坡、双鱼、北额等。”这些港口,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必经之地。  相似文献   

16.
雷州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由于远离中原,到宋代还是未开发的蛮荒之地,亦是文化荒地。但雷州却在1994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与宋代大量名贤的到来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这些被贬雷州、或途经雷州去往更遥远的海南的名贤中,不乏青史留名的贤臣、更多文章千古的词人。他们的抱负和才干在中原被忽视,在岭南却得以施展,雷州因此大大受益,竟稳稳坐上岭南大邑、文化中心的宝座。  相似文献   

17.
王本祥 《岭南文史》2014,(1):I0001-I0001
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的、中外之间海上交通路线,以丝绸贸易为标志,成于秦汉,荣于三国隋朝,炽于唐宋,延于明清。学者们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理解,在道路起止时间、地域范围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对其历史存在却并无异议。我省凭借着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积淀了丰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最早的始发港——徐闻、最大的贸易口岸——广州等诸多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颇负盛  相似文献   

18.
德清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广泛的著名高僧,被誉为明代佛教四大家之一。他于明万历年间遣戍雷州,过了十多年的充军生涯。期间,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雷州、韶关、广州三地。对他在韶关和广州的活动,不少著述都有言及,尤其是“中兴曹溪”的事迹,更是广为记述,而对他在雷州的活动,却很少涉及。覃召文《岭南禅文化》一书,专章介绍岭南禅文化人物为德清立目,并粗线条勾勒德清在岭南活动  相似文献   

19.
付君 《黑龙江史志》2013,(23):31-32
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港口贸易对港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宁波自古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地带,但是近代的殖民入侵,上海港和临近港口的崛起,宁波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辉煌地位,这一转变对宁波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清代宁波港的对外贸易由于受到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前就已颓势渐显。然而,其区域环境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时期宁波港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着眼于清代鸦片战争前宁波港贸易的跌宕起伏、与日本、南洋地区的贸易以及沿海内河转运贸易,以期能更好地展现该时期的贸易发展情况,为近代鸦片战争后的宁波港史研究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与全国各地一样,岭南边远滨海的雷州府(辖海康、遂溪、徐闻三县)节妇现象骤然兴起。地方志为她们专门开辟了《贞女志》、《列女志》,记载其守节事迹,为她们歌功颂德,将她们树立为广大女性学习的典范。这是明政府通过国家政令大力宣扬和提倡、奖励,以及家规族训的严格要求,使“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节义观念深入每一个妇女意识之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