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七七年三月,淅川县毛堂公社汀营大队在河桥西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一缸铜钱,重二百四十多公斤。这些铜钱共有二十几种,有唐玄宗时的开元通宝。有北宋太宗、真宗、仁宗、神宗、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七年三月浙川县毛堂公社张营大队在灌河桥西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一缸铜钱,重二百四十多公斤,县文管会闻讯后赶到现场将这批铜钱收集回县。这些铜钱多达二十几种,有唐玄宗时的开元通宝,北宋太宗时的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真宗时的咸平元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景德元宝,仁宗时的天圣元宝,景祐元宝,明道元宝,神宗时的元丰通宝,哲宗时绍圣元宝,元祐通宝,徽宗时的宣和通宝、政和通宝、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南宗高宗时的绍兴元宝等。这批铜  相似文献   

3.
过去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的一种经济现象,似乎金属货币流通领域并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通货膨胀是一个历史范畴。只要认真研究一下我国几千年的货币发展历史,就不难看出,无论在纸币流通中还是金属铸币流通中,通货膨胀现象都曾不时地出现过。铜钱是我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行使范围最广的金属铸币。铜钱流通过程中的通货膨胀现象,就是最明显的历史见证。根据史籍记载和古代文物考察,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间,铜钱的流通,总是沿着膨胀——稳定——再膨胀——再稳定的曲线发展的。几乎每个朝代都发生过铜钱贬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铜钱的形制为什么是外圆内方,这一直是钱币学中一个未有定论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本文拟就此略作分析。中国古代铜钱形制为外圆内方的定型,始于秦始皇统一货币,直到民国时期,才绝迹。这种外圆内方的货币——铜钱,在中国行用了两千多年。还影响到邻近的日本、朝鲜、越南、印尼等国。早在战国末年,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内部分工较前更细,有“百工”之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二年四月北京顺义县张喜庄公社南郎中大队社员在基建中距地表0.8米处挖出一个灰陶罐,罐内有明代“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年号的方孔圆钱,重量约一百二十公斤。这批铜钱用合股棉线绳穿联(绳已朽),一串串地放在陶罐内,出土时罐已破碎,但钱盘得比较整齐,是属于有意埋藏(窖藏),钱文分别为:“万历通宝”(1573—1620年),“天启通宝”(1621—1627年),“崇祯通宝”(1628—1644年),光  相似文献   

6.
甲申金秋十月,一泉友送来几枚传世小平钱。一是北宋天禧通宝,一是辽钱天禄通宝。二钱均是传世多年,钱体磨损自然,包浆温润老道,辽钱风貌仍在。天禄通宝:辽世宗天禄(947—951年)铸行。钱文右旋读,光背小平钱。径24·4、厚1·2、穿径6mm,重3·8克(封三上中)。天禧通宝: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铸行系小平大样。径2·6、厚1·2mm、重4克。二者均系青铜质泛红,声音入耳中听。现将近年来笔者所见天禄通宝资料归纳如下:据:关汉亨先生所著《中华珍泉追踪录》195—196页所载述:“天禄通宝”仅三枚存世。1981年内蒙古出土品:径24、郭厚1、穿径6m…  相似文献   

7.
在西沙历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批铜钱,它们的时代从秦一直持续到明。这些铜钱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紧密,特别是大量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的发现,又跟郑和下西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折射出我国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1992年12月中旬,高安市相城乡敬老院职工张生和、刘永新在城郊修筑京高公路时,见地面散落有带上的铜钱老干枚,便往下挖掘,在离地表约50厘米处发现一古钱窖藏,古钱出土时仍可见绳穿痕迹,经高安市博物馆业务人员去锈整理,共15O00余枚,重32公斤,属50多个品种。这批古钱绝大部分是两宋钱,其余为汉、唐和五代十国钱。现简述如下:丁汉钱:“半两”、“五林”;新莽钱:“货泉”、“大泉五十”;东汉钱:“五株”;唐代钱:“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十国钱:南唐“开元通宝”、“唐国通宝”,五代后汉的“汉元通宝”。北宋钱有30…  相似文献   

9.
刘玉 《安徽钱币》2005,(3):48-48
近日,泉友集得一枚南唐李磉所铸隶书“永通泉货”钱,径38.6mm,重16.5g,质地青铜,内外廓清晰,文字遒劲,唯“通”字锈蚀较重。从钱面附着的流沙以及近年来隋唐运河遗址散落出土的大量古钱判断,此钱系淮北境内运河遗址出土。  相似文献   

10.
西安发现唐代陶扑满及铜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顺民 《中国钱币》2004,(4):55-55,F011
2004年春节刚过,西安古玩城一地摊 上,摆放着许多残破的唐代莲花瓦当,并有 一件小陶扑满。 扑满为青灰色陶质,上呈圆球型,下平 底,高67、腹径66毫米。顶部有一钱币投 入口,长28、宽4毫米。内装4枚唐代开元 通宝钱,钱径24毫米,钱背无任何纹饰和记 号,文字风格、钱币特征和初唐开元通宝钱 极为一致(插七)。唐代小扑满的发现,为研 究初唐的钱币贮存器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开元通宝数据 1.直径25、穿径6.5毫米,重3克 2…  相似文献   

11.
1988年3月24日下午,西安化工通用机械厂在西门外修排水道过程中发现窖藏铜钱。这批铜钱被埋藏在距地表约0.9米深处的一黑色陶罐内。清理时陶罐已破碎,但仍可看出铜钱原先是成串整齐的盘放于罐内。铜钱总重约10公斤,计2182枚。穿绳已腐朽,部分钱锈蚀板结。周围无其它遗存物。这些钱主要为北宋钱币,杂有少量其它朝代钱币。年代最早的为王莽“货泉”;最晚的为北宋“宣和通宝”;均为素背,币值有折二、折三、当十等;钱币有真、草、隶、篆和瘦金体。现整理如下: 王莽“货泉”13枚,新莽天凤元年(公  相似文献   

12.
宝丰县闹店公社贾寨大队社员,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下旬,挖渠时发现一瓮窖藏铜钱,县文化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进行调查清理,并将所有铜钱全部运回馆内。这次共发现铜钱41.5公斤,全部放在一个灰陶瓮内,瓮上用一陶盆封口,出土时陶瓮已破,铜钱多数成串的锈在一起,尚能看到串钱的绳索痕迹。经过初步拣选,铜钱的种类大体可分: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9,(5)
1977年3月,铜川市黄堡公社梁家塬大队社员在耀州窑遗址范围内平整土地时,于距离地面1.5米深处发现一只陶罐,罐口用陶盆盖着,罐内装满一串串排列整齐的铜钱。这批铜钱重量约87公斤,计19639枚。年代最早的为西汉"半两"钱,年代最晚的为金代"大定通宝"钱,其中大多数为北宋时期的钱币。铜钱分小平钱、折二钱、当十钱等;钱文有楷、草、行、隶、篆书体和瘦金体。现按铸造时间顺序分类整理如下: 西汉"半两",17枚。有大小两种,大者为汉高后二年七月(前186年)"行八铢钱"(《汉书·高后纪》)时所铸。小者为西汉文帝五年(前175年)所铸之四铢"半两"(图一:1、2)。新莽"贷泉",14枚。大小厚薄稍有差异,形制基本相同。这种钱币始铸于天凤元  相似文献   

14.
近来,合肥市政府广场地下停车场工地,经常发现两宋铜、铁钱,尤其在2000年7月中旬,发现一枚永通泉货当十铜钱。该钱黑底,金黄色水坑包浆,铜质纯正。钱径40.5,穿9.2,厚2.2毫米,重15.5克。其锈色入廓,品相极佳(插四;如拓)。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夏,宁夏固原县头营乡张崖村村民取土,距地表不到一米处挖出窖藏钱币约10公斤。钱币装在长方形红砂岩石槽内,上盖不规则石板,周围未见伴随物。窖藏钱币共2100余枚。最早的是西汉半两,最晚的是西夏仁宗(1171-1193年)乾祐元宝钱。除  相似文献   

16.
莱阳古城发现汉代铜钱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7年8月,山东省莱阳县东方红大队(古城大队)的贫下中农将铜质五铢钱范十三方送交青岛市博物馆。据说这批钱范是在1965年掘土时发现的。铜质钱范(图一)圆角略呈矩形板状,通长29、厚0.8厘米。范上有柄,长6、宽5厘米,柄端两侧各有一小孔,柄的左侧刻有  相似文献   

17.
1978年5月,南阳地区饮食服务公司技校在院内挖土时,发现两缸窖藏铜钱,南阳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进行清理。铜钱出土地点位于南阳市西南约二公里处,窖口向上,离地表深约0.7米。窖内埋有两个形制大小完全相同的灰陶缸,均为园唇束颈鼓肩平底素面缸,高1.52米、口0.46米、底径0.32米,缸口向上,用四块灰色方砖封闭,缸内装有铜钱350余公斤,大小混杂或成串放置,尚可看到穿铜钱的绳索痕迹。缸的四周全是黄砂土,并有青瓷碗、  相似文献   

18.
“贯”即穿钱用的绳索,俗称“钱串”,古代铜钱为携带和计算方便就用绳索穿起来,一千个方孔铜钱用绳索穿在一起,就是一贯。“贯”字最早出现于青铜器铭图版,其形象是两个“贝”串在一起。“贯”作为计算铜钱的单位名称,大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铜  相似文献   

19.
85年3月17日在龙川鹤市一农民锄地,发现一陶罐,内盛铜钱39.7斤,共计三千八百余枚,转卖给兴宁县废品收购摊,此批古钱保存完好,币文清楚,有轻微的锈结。这批钱上起四铢半两、汉五铢,下迄南宋淳熙元宝,其中发现了一枚  相似文献   

20.
广西荔浦县发现汉—晋窖藏古铜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3月,广西荔浦县兴坪公社兴坪大队一社员,在屋后社头山一个露天石灰岩小洞穴中,发掘出一堆成串叠放的古铜钱,重约15公斤。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派人前往鉴定,认为这批铜钱埋藏于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