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其思想素材來源於上古時代的生命發生觀。這種觀念認爲:人類的個體生命始於婦孕三月之時,亦即胚胎初分陰陽之時。在此之前的受精卵是作爲元氣存在的;到嬰兒自母腹降生,生命便進入"有名"的形態。老子據此建立了"道"、"始"、"母"等概念,進而提出了他的宇宙生成圖式、倫理學圖式和宇宙演化圖式。這些圖式是上古時代公共知識和儀式行爲的産物,須在人類學視野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试论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与自我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健 《敦煌学辑刊》2005,(2):334-342
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使得“万物”相对“道”的绝对存在必然是完全摊平、一律平等的,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最为“形上”的根据和前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管子》四篇和《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两篇则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它们把老子之“道”“形下”地功利化、实用化、操作化、法术化了,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修正”成为对确定、刚硬的法度的严格遵循。这样,老子的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也就变成个体自我的泯灭之道。  相似文献   

3.
刘晓燕 《沧桑》2009,(4):226-227
庄子承袭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从“道”的高度俯视社会、人生,以道法自然的原则观照当世,试图解救陷于乱世中的困顿生命,找到了通向精神自由的法门,那就是知“道”、学“道”、体“道”,与道为一,与道契合,实现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刘苏利 《沧桑》2011,(2):59-60
老子的"道"有多种意义,我们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本源、本体的"道",另一种是表示万事万物规律性的"常道"。老子将本体之"道"与万物喻为母子关系",道生万物"。既然"道"是"万物之母",那么"道"的本质特性就是女性或者阴性,因此我们说老子的哲学是女性哲学,老子的"道"是尚"阴"之"道"。老子将作为世界两大法则之一的"阴性"法则发掘出来,并从哲学高度阐述了它的伟大作用和力量,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章的“太一”是指“元气”。“太一生水”且“藏于水”、而为“万物母”的宇宙生成模式 ,是中华先哲利用“水”是生命体内的基本物质 ,且天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为雨雪 ,降落下来 ,汇入海洋 ,再蒸发为水气 ,升入空中的自然特性来演绎而成的。它是《老子》和《周易·系辞传》宇宙生成“元气”论的深入发展 ,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学说中,"道"是核心理念。老子对"道"有不同层面的解说,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中的"道"等等。而无论哪个层面,"道"的属性不变,那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语境中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是一个具体概念,老子所说的"自然"则应理解为"事物本身的样子或规律"。而追求"自然之道"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有了"自然"的理念,才有了"无为"的基础,才会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正>魏晋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的社会生存环境虽然险恶,但是他们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仪,独立特行,洒脱倜傥。大多崇尚清谈。清谈起于魏正始年间。《晋书·王衍传》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所谓“无”就是顺应自然变化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人效法“道”,就要以“无为”为本。  相似文献   

8.
四川汉墓画像中的死亡与生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汉画像“死亡与生命”的主题所表现的是生命的永恒延续,一是以展示旺盛生殖能力的生殖图式和性能力的图式来复制生命;二是以“用药”的图式来更新生命。而“西王母仙界”图、“不死药灵芝”图最有特色、最为重要。汉代人们认为生命的延续有两种方式:一是生前通过服食仙药升天成仙;一是死后通过生殖巫术再生。而后多为人们接受,成为汉画像中表现生命延续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太一生水》对《老子》道论有着鲜明的继承性。《老子》对于玄奥道体的构拟体现了浓郁的母性生殖崇拜文化,其对“水”无以复加的赞美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看到了水在母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玄牝”中充盈着水才具有永恒的生殖之力,方可称之为“谷神”。《太一生水》即是在《老子》母性生殖崇拜特色的道论基础上,直接导出“太一”生“水”的命题。《太一生水》的成书,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吸收阴阳数术等流行思想以充实、改造道论的一次尝试,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煜国 《丝绸之路》2011,(14):121-122
《老子》思想与柏拉图哲学分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其“道论”和“理念论”分别就本体问题展开了探索,而各自的探索方式又分别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并讨论老子“道”的思想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是对柏拉图方法的一种补充或反思。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谭宝刚 《史学月刊》2007,(7):102-109
《太一生水》自面世以来就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该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本的作者、时代和学派属性;(二)对太一、神明等重要哲学概念的诠释;(三)水在宇宙生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宇宙生成图式的描绘;(五)该文本与《老子》的关系;(六)该文本性质是宗教神话论还是自然哲学说。目前的研究既取得很大成绩,也出现不少谬误。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文本的思想主旨以及从天道环周论来探讨《太一生水》和帛书《黄帝四经》之间的关联是我们研究《太一生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道家旅游思想的形成及其背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为以“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为核心的道家旅游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并在其著作《庄子》中以“游”述道,主张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其中的名篇《逍遥游》就集中而且是系统地表达了道家的旅游思想.《逍遥游》通过“鲲”化作大鹏从北冥万里游历到南冥途中的时空感受和经历,提出了旅  相似文献   

14.
如花 《中华遗产》2010,(10):50-59
道是学问 第一次听说“道”,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隔壁住着的老头儿给我讲孔子和老子的故事,他说,老子是道家的圣人,他还是孔子的老师。孔子我是知道的,我常看的小人书里面就有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姓氏出状元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1-72
唐玄宗先天元年依例举行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姓“常”名叫“无名”,因姓名奇特而引起了考官们的兴趣。唐代对道教比较重视。而道教经典《老子》一书,开篇第一句便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虽然他的文章不可能取为状元,但“常无名”这个名字的道教昧儿很浓,被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主考官们看中,常无名也就阴差阳错地被取为状元。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中,《老子》一书融哲学、政治、伦理为一炉,创立了以道为最高理性原则的道家学说。本文拟就其道政治论,谈一点粗浅的认识。1.理论基础是“道”“道”是道家世界观的高度概括,也是建立道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它的具体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7.
陈洪涛 《神州》2020,(1):54-55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应该说是全经书最难理解、最具争议的内容,历史上对老子学说的不同解释,即始于对此章字义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其句读及“常道”“常名”等概念更有多种解读。以经解经是解读《道德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只有把《道德经》前后呼应的概念、观点联系在一起,方能真切还原老子的思想。本文试通过以经解经,对《道德经》第一章句读及“常道”“常名”等概念和相关语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五行学说的衍生物,“五色”观念具有视觉的经验性、宇宙图式的神秘性和作为礼制的权威性。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古代的旗幡设计基本囿于五色,但已能充分实现设计的事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五色”观念曾是古人进行旗幡设计的“思维律”。  相似文献   

19.
靳欢畅 《神州》2020,(5):66-66,68
汉语指人的合成复合词中,“者”字合成复合词占重要地位。本文从认知图式角度分析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包括对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的分类,对其认知图式的分析:总体采用部分-整体认知图式,“VO-者”的语序是事件图式的体现,“OV-者”的语序是实体图式和特征图式的凸显,现代汉语中“VO-者”和“OV-者”均可的现象则是认知图式—实体图式、特征图式和事件图式根据表达需求不同的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20.
冯治库 《丝绸之路》2014,(12):29-31
老子认识到了两种“无”,一种是绝对的、命名的、理论性的“无”,它是玄奥的,是人类思维的开端,是天地之始,它和命名的、绝对的“有”一起构成了“众妙之门”。只有命名了绝对的“无”和“有”,人类思维、认识之门才能打开。所以,这个“无”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除了这种绝对的、命名的“无”之外,老子还深刻地认识到了“有”的否定性的“无”,认为这种“无”是和“有”相生的,并为“有”之用提供保障。老子还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无”之为(用):第一个层次是与“有”对应的“无”之为、之用,这是与存在、存在者(物)相关的“无”之用;第二个层次是讲人也就是主体不过分作为,要顺从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