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20世纪下半叶国际学术界有关波罗的海十字军的英语文本,择其荦荦大端,做文本学述析。由于波罗的海十字军研究领域相对冷僻,而其文本载体的学术史又相对清晰,文本自身与历史逻辑的对应辨识度相对较高,因此,按照文本学—问题域集成模块,首先辑录书目,这是学术基础建设。接着,对世界第一面国旗即丹麦国旗进行文本学辨析。在近代丹麦民族主义及其史学兴起后,波罗的海十字军运动中天降十字旗的传说与祈祷丹麦获胜的大主教安德斯·斯诺森,被视为丹麦民族认同的神圣象征,揭示了西欧史学的后喻性,亦即使历史服务于现实需要的史学范式。最后,对《普鲁士编年史》进行的文本学解析表明,波罗的海十字军的重要一支条顿骑士团,不但征服了普鲁士,而且还使普鲁士人成为西欧基督教世界的他者和"心灵的边民",从衣食住行到习俗风尚,无不突出其异教徒特质。  相似文献   

2.
周祥森教授的《反映与建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一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检讨。著者做了艰苦的资料爬梳工作,对历史认识论范畴所涉及的历史认识运动的个体—社会机制、历史认识客体与历史事实的多重性诸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阐释。通过从体例、方法和内容三个层面对该书展开讨论,可以发现,学术史的研究方法是文本的解释,认识主体总是从个人的处境和社会的需要去看待认识客体的,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互运动构成历史认识过程的核心矛盾与本质特征,因此著者提出主客体双向交互运动的主张有其重要的学理意义。该书不仅对于我们厘清历史认识论这一问题本身有着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进史学界各个专门领域的具体研究,促进史学实践和历史认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曹玉梅 《神州》2012,(4):186-186
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认识是建立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对于原始的人群,与对象的客体关系并未确定地形成,因为人与外物之间尚未建立起主客相分的中介系统。人类认识的进化也表现在中介系统的相对独立化上,对认识的考察既可以从它反映的客观内容或主体的认知结构入手,也可以从认识中介形式的演进来得到证实。一与大多数高等动物一样,人类在感性认识阶段上的中介形式是它的感知映象,即形状、颜色、滋味、声音等具体物理信号系统。说它们是认识中介因为感知映象既不是主体任意想象的产物,也不直接就是对象的物理性质,感性映象是感官与对象的物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历史研究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必须在改革大潮中加快自己的现代化,这除了把继承吸收创新搞好外,还应把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实践严格区别开来。 历史研究是现实主体对历史客体(含中介客体)的认识来表述的意识过程,决定了历史研究与现实及现实政治无法分开。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认  相似文献   

6.
“群众”概念在近现代经历了从否定性涵义到肯定性涵义的转换,同时近现代历史客观上也显示了“群众”作为集体的力量和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但其间也凸显出对于“群众”的双重态度和矛盾心态;从另一层面而言,在历史文本和叙述中呈现出来的“群众”概念基本上是一个对象性、客体性概念。这些因素形成了近现代群众观念的内在张力。考察汉语语境中“群众”概念的源流,分析形成群众心理和群众意识的社会基础,认识其历史与现实问题,对当代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性意识,避免西方现代“无(非)主体性”大众社会问题,促进现代“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义务、责任和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关键问题在于“群众”及其意象从对象(客体)性境遇,到“群众”或“人民”自身的社会历史主体意识及相应社会责任、义务自觉认同的转折。  相似文献   

7.
作为19世纪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文本布道"策略的代为执行者,梁发不仅发挥其印工的技术特长,且潜心宗教学习并以中国教徒的立场尝试写作,由此在自身的作品中生发出一套独特的宗教观念体系。从《日记言行》手稿以及伦敦会案卷中相关书信材料可以看出,梁发作品中足以体现其跨文化与跨宗教意识形态的几个关键概念,即一神、福、祸、灵魂等。梁发作为"中介"在近代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司佳 《近代史研究》2017,(6):122-130
作为19世纪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文本布道"策略的代为执行者,梁发不仅发挥其印工的技术特长,且潜心宗教学习并以中国教徒的立场尝试写作,由此在自身的作品中生发出一套独特的宗教观念体系。从《日记言行》手稿以及伦敦会案卷中相关书信材料可以看出,梁发作品中足以体现其跨文化与跨宗教意识形态的几个关键概念,即一神、福、祸、灵魂等。梁发作为"中介"在近代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方志这个概念是涵盖从方志编纂到方志接受或从方志实践到方志理论的全过程。那么这个全过程的核心要素则是方志文本(或作品)。笔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故曾给方志作过这样界定:“方志就是一项以编纂和使用各类方志文本为中心的基础性学术文化事业。”(拙文《方志主客体关系论析》,《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6期)传统方志学对于方志文本问题也曾有不少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一、信息价值及价值链的概念 (一)档案信息的价值 档案信息的价值,国内外许多档案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和著述.张斌在其<档案价值论>一文中指出,档案价值主要有"客体价值说"、"主体价值说"和"主客体关系说"3种观点.支持"主客体关系说"的居多,可以说它是档案价值理论的主流.它强调档案信息价值是档案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提供利用工作中的中介桥梁,实现和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现代学科体系和知识论的话语系统中,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区隔,它们分别从属于科学和艺术两个学科范畴。虽然如此,但二者间其实有着颇为深刻的渊源关系。格尔茨在《作品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一书中发展出的文本现象学就对这种渊源关系进行了极富深度的探索。这种填补空白且极具深度的研究,不但对于民族志文本研究而且对于文学文本研究,都将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以民族志文本与文学文本书写中的风格问题为切入点,对格尔茨的文本现象学思想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的编纂写作必须依赖于某种交流与传播的载体或中介 ,诸如语言、图示、影像和文字等 ,其中最基本的形式便是由文字、词汇、语法、文法等构成的文本。西方古典史学的兴起正是凭借文本的革命而确立的 ,即由诗歌或韵文向散文的文体转变。在此过程中 ,作为散文体基本文法之一的修辞学对历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修昔底德的历史堪称修辞与史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张璇 《南京史志》2014,(6):36-39
【写作导引】 现代写作学提出,根据表述内容的需要,文章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方法进行表达。记叙交代故事、描写描摹情状、抒情传达情感、说明解说功用、议论表达观点。文章有文体之分,不同的文体使用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如写一篇家庭记趣的文章往往以记叙和描写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如果是就家庭风气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记叙就得退居二线,让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占领写作的主阵地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籍中对男性之间的同性情欲有诸多记载。由于时代与地区不同,其称谓也异常多样,从"龙阳""断袖"到"男色""男风",不一而足。不同的称谓体现了一时一地之人对于同性情欲的不同理解与想象,进而形成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文本传世。清代内阁刑科题本中的相关档案则提供了研究男性之间情欲的另一种文本。在这类文本中,男性之间情欲的称谓则表述为"鸡奸",而"鸡奸"的主体与客体就是男性之间情欲的载体。在对一千余件相关刑科题本档案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认为清代男性之间情欲表现为三个特点:阶段性、流动性与兼容性。这三个特点是否具有某种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地方志综合记录一地各方面的信息,内容广博繁杂,但不同地方志文本之间没有一定的结构规律。数字方志是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要充分挖掘地方志蕴含的巨大能量,必须引入数据治理的方法和步骤,对地方志文本深入开展数据分析,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地方志文本内容中的地情要素进行模型的设计与构建。通过数据建模的手段展示丰富的地情信息资源,相对于地方志非结构化文本的数字化加工具有降维度层次的赋能优势,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当前地方志数据模型设计与构建仍需突破理论边界和现实条件约束。经过结构化和智能化处理的地方志数据模型,必将源源不断地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数字战略注入方志活力。  相似文献   

16.
正【写作导引】现代写作学提出,根据表述内容的需要,文章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方法进行表达。记叙交代故事、描写描摹情状、抒情传达情感、说明解说功用、议论表达观点。文章有文体之分,不同的文体使用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如写一篇家庭记趣的文章往往以记叙和描写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如果是就家庭风气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记叙就得退居二线,让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占领写作的主阵地了。在一篇文章中并不是只能使用一种表达方式,实  相似文献   

17.
陈享尔  蔡建明 《人文地理》2012,27(4):153-160
本文基于旅游真实性学说并借鉴数学集合思想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的集合式关系。文章首先基于研究载体将传统真实性学说纳入三种类别,在此基础上抽离出"主体真实性"和"客体真实性"并构建两者的集合式关系。为论证理论假设内容本文对故宫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如下:运用集合式关系揭示主、客体真实性的内在联系具有合理性;集合式关系存在逐级演进的五种类型并进一步分为主要关系和次要关系;游客真实体验度处于较高层次并与集合式关系相契合;最后基于集合式关系提出文化遗产新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主体性的逐步确立,主体性也必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主体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是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也是深化主体性研究的迫切需要.一,对主体位的辩证分析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的本质特性,具体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谓自主性,是指主体在把握客体必然性基础上的自由性、自决性、自控性.也就是指主体能够成为主体自身以及客体对象的主人,独立自主地决定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目标,使主体行为符合客体的内在本质和主体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刘庆礼 《沧桑》2009,(6):42-44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的《新民主主义论》早期单行本,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毛泽东的这部著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分析和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本文旨在简述《新民主主义论》的写作背景、文本内容及问世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冯雅静 《神州》2011,(10):15-15
艺术作品,通俗的说就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换言之,艺术家是主体,艺术作品是客体,主体创造客体,客体又反映主体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