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全面颠覆了西方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其对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影响相对较迟,而“范式转换”以及文化相对主义对多样性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西方考古学,已经处在比较成熟的阶段,成熟表现为对考古学理论的关注,对其他不同学科理论的接受①。而当代西方考古学存在着众多的理论流派,如文化历史考古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学界对京、津、保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与讨论。在总结以往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些新的线索,进一步证实了雪山二期文化不是燕山以南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源头,京、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主体是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保定地区则为先商文化,该地区作为南北方文化的重要交流孔道和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在南、北、西方考古学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4.
焦天龙 《南方文物》2008,(3):101-107
文化概念在西方考古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副有.再到被扬弃的变化过程。在当代西方考古学中,“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风格”(style),“认同”(identity)。“族群”(ethnicity)等概念成为西方考古学者分析考古材料区域特征的主要术语。这些术语被用来探讨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和社会界限。与欧美考古学相比,中国考古学界虽然有关于文化因素分析的探讨,对文化概念本身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争论,并完全错过了西方考古学过去三十年来有关风格的大讨论。西方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扬弃过程值得中国考古界深思。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考古学完成了考古学物质文化史的构建,积极转向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研究及其社会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范式从考古学文化向聚落考古转变。18世纪至今,在全球范围内考古学的空间概念经历了地点、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等三次的嬗变。考古学史研究表明考古学空间概念的三次嬗变均使学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不同的空间观源自于考古学及社会学用来理解人类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及其各不相同的哲学理路。考古学的空间性研究包括文化、生计、社会组织等,尤其是文化秩序与社会秩序互动是考古学必须从经验和理论上解决的基本问题。聚落内和聚落间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古人每天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因此聚落考古为研究不同区域从居无定所到城池林立的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和社会组织变迁提供了战略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张萌 《南方文物》2012,(1):124-131
本文将1987年以来的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并将之归纳为"考古地理的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文化历史环境考古研究模式"和"资源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本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出发,指出环境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继承关系,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核心概念的不匹配。最后,通过考察西方环境考古研究和考古学史,本文提出应该用文化适应,即"考古学中的文化"取代考古学文化而将之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环境考古研究,让中国环境考古摆脱文化历史考古学概念体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文化”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考古学文化”也是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核心概念,因为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古代文化的科学,在西方一些国家,考古学本来就属于人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霍巍 《考古学报》2021,(4):463-474
目 次 一 救亡图存与重建古史: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历史选择 二 从考古学文化到区系类型:中国考古学的探索与发展 三 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考古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认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1].考古学在中国是近代化的产物,从它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且植根于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伊始,一方面在学术目标、理论建设和田野实践等环节就不断形成自身的历史传统,不再是西方考古学的翻版,而是努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体系迈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中国考古学者也承担起不同的历史使命,不断续写新篇,继往开来,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回顾百年中国考古学史,每当时代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中国考古学都在顺应历史变革、引领社会思潮、坚定文化自信上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二里头文化时期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年代、构成等问题指出,这个时期,作为地理上南北分界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在地域上主要发现了来自其东、西方的考古学文化影响。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进入该地区后,可能由于本区域先前已经历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涤荡,因而没有遇到本地土著文化的有力反抗,从而使江淮分水岭地区处于这两大强势文化影响构成的旋涡之中。而长江中、下游的文化也对该地区施加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本地的土著文化因素并没有消亡,而是保留和生长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胡传耸 《文物春秋》2007,(1):20-27,33
东周时期燕国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出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东周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与其周边诸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既有对周边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因素吸收,也从不同程度上对周边考古学文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至今的考古学研究,可以见到中国西部考古学文化的融合与分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也可见到西部古代生业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在当前开发西部中,应从考古学研究中,吸取古人的经验,正确处理现今民族及其文化之间关系,做好文物保护和改善及保护好环境,只有这样,中国西部才能走上持续发展之路,也才能不影响中国东部的发展。可能,考古学是连接中国西部古今之桥,在当前西部开发中,应推进考古学研究,发挥考古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新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宾福德(L.Binford),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考古学家.新考古学又称进程考古学,是由宾福德于60年代倡导的,指的是从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研究考古学.这一理论方法对当代西方考古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是宾福德1968年主编的“New perspectives ofArchaeology”一书中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新考古学的思想,对于了解当前西方考古学理论方法有一定借鉴意义.对于文章中的观点,我们并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是不可以不了解,这便是译者向考古界同行推荐本文的目的.本文原名“As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基本上按原文译出,在少数地方作了技术性的删动.  相似文献   

13.
东周时期燕国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出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东周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与其周边诸考古学文化息息相关,既有时周边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因素吸收,也从不同程度上对周边考古学文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考古学文化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自身封闭的、与外界绝缘的孤立系统.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联系与继承、迁徙与传播的特点,不但决定了考古学文化内涵的多元性,也揭示出考古学文化结构的开放性.就这个意义而言,考古学文化的“漩涡地带”,便是在文化的输出与输入的作用下所必然产生的一种结果.易言之,文化与文化之间,以相邻地域为中心所进行的广泛而且频繁  相似文献   

15.
秦汉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秦汉考古就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重视,先后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秦汉考古教材,但由于理论构建与体系建设的滞后,阻碍了秦汉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重新构建秦汉考古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全球史从一种编纂世界历史的方法演变成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为从动态角度研究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新方法。在秦汉考古学体系的重构与建设中,我们在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全球史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考古学研究中的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发表于1975年,其时新考古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思潮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考古学家们为新的研究目标,从其它学科中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系统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方法之一,开始取代文化历史考古学中的关键学术概念和分析单位——考古学文化(当然,系统论作为人类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都产生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而决非仅限于考古学)。并成为考古学理论方法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系统论的精髓在于将考古学从立足于器物静态的分析和分类以及编史学的研究,转向对这些器物制作和使用的人类行为和适应环境等多变量互动系统关系的阐释。考古学文化不再被看作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和关键概念,而是需要从物质遗存产生的背景和各种因果关系来了解文化的产生和演变,并对考古学研究的概念、方法以及探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做根本的调整。这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放弃过去那些无法解决或意义不大的问题,将精力集中到更加便于观察和更加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沃森、勒布朗和雷德曼、克拉克和弗兰纳里等学者有关成果的叙述,详细介绍了系统论引入考古学的起因、过程和发展,从概念的革新和建模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系统论对考古学研究革命性的影响,以及在人类学、民族学等考古学相关领域内所引起的变革。可以说,现代考古学理论相对于经典考古学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就,很多方面都是引入系统论思维的结果。阅读本文,虽然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西方学者,中国读者由于对许多背景知识不是很了解,在翻译和阅读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但是仔细领会其中一些要点,还是能够帮助我们对系统论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是夏鼐考古学研究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期,夏鼐的思想经历了从"洞察当前的社会"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到"以考古经世"的考古学研究的思想转变。留学英国期间,夏鼐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在古代埃及学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夏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了文化系统说,呈现了人类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文化格局,形成了自己的考古学思想。史语所时期,夏鼐的考古学研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然而为他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自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方面都有重大变化的时期,学术界也不例外。就传统的史学、金石学来说,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学在我国西部探险式的“考古”活动,以及西方考古学思想、成果、方法等在中国的介绍,中国传统史学和金石学研究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学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近代考古学方法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遗存常因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地域的实物遗存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为了表示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出现了"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0.
桑栎 《东南文化》2015,(2):23-29
中国考古学正处于转型期,新形势要求考古学理论创新的同时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考古学已经脱离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察其被相关学科附属的现象,探讨学科的定位问题,对构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意义重大。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一、通过借鉴西方过程主义论和后过程主义论的精华,补充学科理论层面的不足;二、提高专业人才的理论素养,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研究体制,尽可能减少行政因素的干扰,让考古发掘和研究回归学术本身;三、加强对公共考古学的关注,在和参与者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吸纳更多理解人类社会、文化与行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